温馨提示:本站为音乐剧票务网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封神2》被从大影厅赶到小影厅

更新时间:2025-02-07 15:07  浏览量:2

当《封神第一部》以 26.34 亿票房圆满收官之时,恐怕没人能料到,续集《封神第二部》会遭遇如此戏剧性的波折。《封神 2》被从大影厅 “挤” 到小影厅,面对这一现象,有人为电影喊冤,有人却感到喜闻乐见。不过,在这场看似不公平的待遇背后,或许藏着一个发人深省的真相:这会不会正是观众审美觉醒与进步的有力证明呢?

一、票房口碑双承压,市场遇冷难抵挡

《封神 2》在春节档票房突破 8 亿,然而与同期票房超 57 亿、登顶影史冠军的《哪吒 2》相比,差距巨大。影院为追求更高收益,排片更倾向于热门影片,《封神 2》也就逐渐失去了黄金时段和大影厅资源。与此同时,影片口碑也在持续下滑。豆瓣评分从第一部的 7.7 分掉到了 6.1 分,观众吐槽的焦点集中在剧情逻辑混乱、人物塑造不给力、特效质感欠佳等问题上。口碑不好直接影响了观众买票的意愿,影院自然也就减少了排片。

二、重金堆砌大制作,内容空洞难出众

《封神第二部》制作成本高达 16 亿,特效镜头超 1700 个,近万名工作人员参与其中,这些数据足以让它跻身 “大片” 之列。可是,当电影创作被资本和流量牵着走,再华丽的特效也掩盖不了内容的空洞。

影片中,纣王与妲己的爱情线被过度美化,原著里的暴虐与荒淫被浪漫主义滤镜替代。这种对经典文本的 “魔改”,不仅消解了原著的精神内核,还暴露了创作者对市场的一味迎合。

为了制造话题,影片加入大量与主线无关的香艳场景,这种 “为流量而流量” 的做法,恰恰凸显了创作的匮乏。在资本主导下,电影创作渐渐变成了一场数字游戏。投资方更在意的是如何靠明星效应和营销噱头吸引观众,而不是怎样讲好一个故事。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最终引发了大片时代的创作危机。

三、剧情人物存争议,性别叙事引不满

观众满心期待的史诗级 “西岐保卫战”,竟被拍成了姬发和邓婵玉的 “感情纠葛戏”,主角姬发优柔寡断的成长线让观众看得窝火。原著中精彩绝伦的神仙斗法、阵法对决被简化,特效场面也没达到预期。

邓婵玉被塑造成 “女将军”,但剧情里仍有 “被化妆”“被说媒” 等刻板情节,甚至被批为 “娇妻叙事 2.0”,削弱了女性力量的展现,引发了性别叙事方面的不满。

四、观众审美在觉醒,理性观影成主流

当下,中国观众的审美正经历着一场悄然变革。十年前,一部电影只要有当红明星和炫酷特效,就能轻松收获高票房。但如今的观众已不再只满足于表面的视觉刺激,他们开始追求更深层次的精神共鸣。

数据显示,《封神第二部》的观众留存率持续降低,首周上座率从 75% 急剧下降到第三周的 32%。社交媒体上的评论也能证明这一点,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关注剧本的逻辑性、人物的塑造深度,以及作品传递的价值观念。他们不再盲目追捧大制作,而是用更理性的眼光去审视每一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