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患者”到“医者”:一位脑瘫少年的“逆袭”之路
更新时间:2025-02-07 18:34 浏览量:2
2025年2月7日,在湖南省儿童医院康复科音乐治疗室,一幅温暖的画面正在上演。21岁的医学见习生钟浩彬一袭白衣,全神贯注地为一名脑瘫患儿弹奏音乐训练仪。
五彩音柱伴随着悦耳的音符缓缓流淌,患儿原本紧绷的面容逐渐舒展。谁能想到,眼前这位目光温和而笃定的少年,曾经也是一名在医院治疗的脑瘫患者。浩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书写了一段令人动容的生命奇迹。
浩彬(左一)为脑瘫患儿弹奏音乐训练仪
一个个“小目标”,构成他的童年
浩彬出生时,因早产、缺氧被诊断为痉挛型四肢瘫(重度脑瘫),身体如同“折翼的雏鸟”。高肌张力导致他出现“飞机手”“交叉腿”,连最基本的抓握、翻身都成了奢望。7个月大时,浩彬踏入了湖南省儿童医院,开启了漫长的康复之路。母亲罗女士回忆道:“抓下盖在脸上的小手帕,这个动作正常孩子4个月就会,我们却用了足足2个月。”在母亲的陪伴下,日复一日的运动训练、针灸、水疗…… 终于,在9个月大时,小浩彬完成了“抓手帕”这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动作,而这仅仅是训练的开始。接下来,坐立、行走、说话、吃饭……这些对于普通孩子来说水到渠成的成长经历,都成为了浩彬需要努力克服的一个个训练“小目标”,而这样的“目标”贯穿了他的整个童年。
资料图:4岁的浩彬进行行走训练
资料图:7岁的浩彬在进行核心控制训练
“早期干预和持续规范治疗是脑瘫患者回归社会的关键。”湖南省儿童医院康复中心主任、主任医师胡继红,既是浩彬当年的接诊医生,也是他现在的见习导师。她表示,浩彬的康复离不开家庭和医院的共同努力。6岁前,在系统康复训练下,浩彬逐步实现独坐、扶站;9岁时借助助行器行走,并逐渐学会了吃饭、穿衣等自理动作。运动训练配合认知行为干预,浩彬的智力发育完全跟上了同龄孩子,得以进入普通学校学习。这背后,是浩彬父母的坚定与陪伴。为了给浩彬最好的治疗,他们从县城来到长沙,浩彬的父亲打工赚钱,母亲辞职在家陪他训练。“看着孩子一天天好起来,什么都值得了。”浩彬母亲罗女士眼泛泪光,却倍感欣慰。
从“患者”到“医者”,更能体会医者仁心
凭借着远超常人的毅力,2024年,浩彬考入长沙卫生职业学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寒假期间,他以见习生的身份重返医院,实现了从患者到医者的角色转换,用行动诠释了“命运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的坚韧。
见习期间,浩彬跟着老师们查房、门诊,深入学习音乐康复相关知识。在康复科音乐治疗室,浩彬的亲身经历充分印证了音乐治疗的独特价值。“音乐能调动情绪、促进神经连接,尤其对语言障碍患儿效果显著。”胡继红解释道。浩彬自幼学习声乐和钢琴,音乐不仅帮助他克服了心理障碍,更让他树立了职业理想——未来投身音乐治疗领域,用旋律疗愈他人。
浩彬跟随导师查房
导师对浩彬进行专业指导教学
“从‘患者’到‘医者’,我更能体会什么是医者仁心。” 浩彬说,“是家庭和社会对我的不放弃,才成就了今天的我。”浩彬同时也表示,将自己的亲身经历融入“医师”这个新的身份,希望用自己的故事和专业知识影响和鼓舞到身边这些小患者和家人们。
医生呼吁:及早干预,九成脑瘫患儿可回归社会
脑瘫多与妊娠感染、早产、缺氧窒息等围产期高危因素相关,早期症状易被忽视。胡继红呼吁:“早产儿或有缺氧史的婴儿需密切监测,通过国际标准 GMS 评估尽早干预。” 她强调,即便重度脑瘫,只要坚持规范治疗,超九成患者可实现生活自理。浩彬母亲罗女士也向患儿家属传递信念:“康复是无数小目标的累积,只要孩子在进步,希望就在。”
多年的训练相处,医患关系升华为亲情。浩彬曾写诗:“省儿童医院是我家,康复科里有很多妈妈。” 如今,他正将这份爱传递。“每一点进步都是动力源泉。” 浩彬说,“我想告诉小患者们:训练的艰辛不是障碍,而是蜕变的必经之路。”
从蜷缩在轮椅上的羸弱婴儿,到独立行走的医学院学子,浩彬用21年完成生命的“逆袭”,也为更多脑瘫家庭点亮了一盏希望之灯:疾病或许无法痊愈,但坚韧与爱,终将让生命破茧成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