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音乐剧票务网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孩子学习成绩好坏靠天赋还是努力?别再争了,结果恰恰相反

更新时间:2025-02-07 17:20  浏览量:2

在孩子教育的过程中,学习成绩的好坏到底是天赋重要?还是努力重要?这一直是家长、孩子和老师热议的话题。

这一问题,犹如迷雾中的灯塔,吸引着众人不断探寻答案。

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孩子小学、初中时数学成绩还不错,可一上高中,第一次期中考试,数学立体几何只考了45分,家长和孩子都很沮丧,尤其是家长,坚信学习数学这类学科是需要天赋的。

但是,孩子没相信这句话,仍在默默努力。到了高一期末考试,立体几何考了97分,位列全班第一。到了高考,孩子数学考了满分(120分)。那个孩子就是作者本人。

我发现,类似的观点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不少小学、初中的学霸,到了高中成绩变得平平,甚至学习吃力,于是就有人感叹:高中是筛选“伪学霸”的关键期,学习靠智商,甚至靠天赋,努力也难以弥补。

不可否认,天赋在学习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有天赋的人在做同一件事时往往更容易成功。然而,在芸芸众生中,真正天赋异禀的孩子毕竟是少数,多数人都是普通人。即便是那些考上985大学的孩子,也很难单纯说是靠天赋。

社会广为流传的一万小时定律,恰恰证明了努力的重要性,其核心就是:“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

小学和初中阶段,很少有人提及天赋,可到了高中,当孩子无论怎么努力都学不好时,“天赋说”就常常被搬出来论证。

实际上,高考并非精英选拔,与奥赛相比,它还不需要极致的天赋。即便一个孩子有天赋,也往往只是某一方面的天赋,而非全面的学习天赋。

比如,数学天赋并不代表就能学好语文和英语。在高考中,只要努力,考上一本二本并非难事,根本无需拼天赋。

很多孩子成绩不佳,往往是因为不够努力。就算是211、985大学,也并非单纯靠天赋,更多的是靠努力才能进入。

一些孩子看似很努力却成绩不佳,原因往往出在小学、初中阶段,尤其是初中。

部分老师和家长采用“填鸭式教学”“灌输式教育”,老师讲得多,作业多,孩子辅导多,这剥夺了孩子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过多“套路性”的东西虽能带来短期成绩提升,应对一些低级知识和问题,但到了高中,考查的是孩子的“高阶思维能力”。根据认知目标分类学,记忆、理解、应用属于低阶思维能力,分析、评价、创造属于高阶思维能力。

初中主要靠记忆,记住“是什么”即可,而高中需要解决“为什么”,评价“怎么样”,甚至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对孩子要求更高。那些靠死记硬背、机械刷题的孩子,思维跟不上,自然就会遇到学习困难。

这些孩子看似努力,实则是“伪勤奋”,用身体的努力掩盖大脑的努力,他们没时间思考,而学习恰恰是以思考最重要。

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家长和老师应该注重引导孩子主动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孩子可以逐渐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高中阶段的学习挑战。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

很多时候,我们对学习规律的洞察力越强,认知越深,就越能探明那些作用隐蔽的习惯来源,在我们的认知中天赋的权重便越小;反之,认知越浅,能解释的因素就越少,就越会把解释不了的因素笼统归因为“天赋”。

“不好的学习习惯,会耗损人的天赋;逃避思维锻炼,神经突触也会萎缩。”这并非危言耸听,很多成功人士,无论是名人还是伟人,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不断锻炼思维的共性。

在学习成绩好坏的影响因素中,除了天赋和努力,还有人们忽略的“习惯霸权”问题。

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习惯霸权”这一概念为我们理解学习成功提供了新的视角。习惯霸权是指那些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良好习惯和思维模式,对学习能力的塑造具有深远的影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模式,可以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更加高效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所谓学习靠天赋,这只是放弃努力的借口。如果孩子信了,就会放弃努力;如果家长信了,就会放弃孩子。

俞敏洪上小学时,发现自己很笨。很多同学把课文读几遍就能背诵,而他需要努力好几天,读上几十遍才能背出来。别人会因为自己没有天赋而放弃,而俞敏洪却称自己是“打不死的小强”。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韧性和毅力,他才愿意花整整四年时间,把《英汉双解词典》全部背下来。

天赋无法改变,但努力和习惯是我们可以做到的。不要用“天赋”作为放弃努力的理由,无论是高考还是人生,轻易放弃的人都没有未来。

努力不一定能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不会成功。

美国篮球巨星乔丹高二时没能入选校篮球队,教练认为他篮球技术不够好、身高不够,未来难有发展。乔丹后来回忆,他那时候心都碎了,甚至一度想放弃篮球,之所以后来能够从巨大的失落中挺过来,都归功于母亲对他的鞭策。母亲鼓励他说:“如果你真的想进入校队,这个夏天你要苦练”。终于在母亲的鞭策下,通过苦练最终成为篮球巨星。

德国一个团队研究发现,柏林音乐学院小提琴新生到20岁时,顶尖组学生的平均练习时长达到10041小时,而普通组仅为5917小时。刻意练习时长差异显著大于初始才能差异,这直接挑战了"音乐神童"的天赋神话。神经突触的修剪与重塑机制表明,所谓"天赋"更多是早期环境刺激塑造的神经通路优势。

学习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天赋只是我们手中的一副牌,而努力则是出牌的策略。

孩子有学习天赋固然幸运,值得高兴,但没有天赋也不意味着失败。在学习的道路上,我们不能过分依赖天赋,更不能用天赋作为不努力的借口。

日本教育学家苅谷刚彦提出的"努力回报曲线"理论,无论对孩子还是家长都具有重要启示。他认为,当孩子基础认知能力达到阈值后(通常为智商100),努力投入与学业成就呈指数关系。

东京大学附属中学的案例也表明,在标准化智力测试中处于中游的孩子,通过系统化的认知训练,三年后考入顶尖大学的比例达到78%。

无论天赋如何,努力和习惯都是我们能够掌控的因素。让孩子用努力去书写属于自己的学习篇章,用汗水去浇灌成功的花朵。记住,天赋决定了我们的上限,而努力则决定了我们的下限。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在学习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教育是件善事。本人所写的内容哪怕对天下父母和孩子有一点点帮助,我感觉就是对我劳动的充分肯定。真心希望天下孩子都能成为对国家、对社会的有用之才!

声明:部分内容和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最后,这期话题,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