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音乐剧票务网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让戏曲课程更“有戏”

更新时间:2025-01-08 08:40  浏览量:2

中国戏曲是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为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铸就了中华文化的诗性特征和人格化魅力。《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戏剧(戏曲)纳入中小学艺术课程科目,借助戏曲之美育人、化人,培养学生的生命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思维与创意实践能力,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目前,人民教育出版社和人民音乐出版社的小学音乐教材中,戏曲内容多以京剧为主,这对于非戏曲专业的音乐教师而言难度较高,往往造成戏曲课的“戏味”不足、“京味”不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让京剧课程更具“戏味”“京味”呢?

我认为,游戏是小学生学习与探索的重要途径,当游戏活动的设计与学生的潜能相匹配时,就能促使学生产生智慧挑战感,有利于激活他们的学习内驱力。京剧课程也需要以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与戏中角色产生共情,激发学生兴趣。所以,我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以任务驱动,设计了不同种类的京剧游戏,帮助音乐教师开展“京味十足”的京剧课程。

“照镜子”游戏。这个游戏适合用于课前的“暖场”阶段。教师可播放视频,请学生模仿扭步、别步、拱手式、迎风指、顺风旗等基本身段动作,看看哪个学生模仿得又快又像。有条件的教师可以亲自示范,增强学生的体验感,锻炼学生的专注力,为京剧课堂注入活力。

“身体小乐器”游戏。锣鼓经是中国传统戏曲常用的打击乐记谱方法,主要用鼓、板、大锣、小锣、铙钹、堂鼓等打击乐的声音组合成各种不同的节奏,以烘托舞台上肃穆、悠闲、抒情、紧张、激烈、惊惧等不同的情绪及气氛。锣鼓经实际上是口头背诵的锣鼓谱,较为枯燥,学习难度大。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可通过“身体小乐器”游戏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先进行“猜乐器”游戏,向学生出示谜面:“铜家村里两圆脸兄弟”,帮助学生认识钹和铙。通过猜谜引出小锣、钹、大锣三种乐器后,教师引导学生用“台、才、仓”等字音模拟小锣、钹、大锣的声音,让学生充分熟悉锣鼓的声音与节奏。接着,教师提出新的要求:用拍手代表打钹,拍肩代表敲小锣,拍腿代表敲大锣,将身体当作“乐器”,按照给出的锣鼓经节奏,口念拟声字,用“身体乐器”参与演奏。实践中,学生非常喜欢这种“以物代物”的游戏,他们能在游戏中快速掌握锣鼓经的知识点,同时提高对乐器音色的记忆听辨力及识别能力。

“化音为行”游戏。戏曲因“依字行腔”的特点,孕育出了口传心授的教学模式,学生只有通过不断模仿练习才能掌握唱腔精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向学生传授戏曲知识的同时,要引导学生通过游戏的方式将模仿表演与学唱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积极且愉悦的氛围中体验戏曲艺术,保证教学的有效性,进而发展学生的艺术素养。比如,五年级京剧欣赏课《甘洒热血写春秋》中,在演唱“甘洒热血写春秋”时,句尾“秋”字需要多次“声断气连”,学生较难掌握。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在空中画“圆”的方式辅助演唱。比如,左手在左前画一个圆配合第一个拖腔,其后右手画“点”配合“声断”,唱最后的拖腔时,用双手在胸前点三下。这样学生就能借助动作理解并初步掌握拖腔,趣味性、体验感十足。

“我猜、我猜、我猜猜猜”游戏。组织有一定京剧基础的学生进行京剧相关知识的有奖竞猜游戏。比如,看脸谱,辨角色,展示京剧舞台上最富特色的人物脸谱,让学生猜人物、讲人物故事,唱代表人物个性的台词;还可以让学生根据手势、身段、念白、唱腔等碎片化信息猜测出场的是生旦净末丑中的哪种角色;又或听乐器,让学生辨别正在上演的是“文场”还是“武场”。对于猜对的学生,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奖励。

京剧是中国影响力最大的戏曲剧种,要传承京剧之美,不仅要心会之,还要言传之,触动学生的心灵。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受到知识经验的限制,很难真正理解戏曲内涵。因此在小学阶段,利用游戏让学生对京剧产生兴趣是必要的,也是行之有效的。

《中国教师报》2025年01月08日第10版

作者:陈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