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分解慢练还是一气呵成:太极拳无极桩、分立桩,套路分析
更新时间:2024-12-16 07:49 浏览量:3
1、孙禄堂无极桩——松空透,松最难,脊椎节节拔起,大椎要竖起到原来是脖子隆椎的位置,脖子拔起来了,换成了舞蹈演员的高脖子,这一把脖子背才会拔,胸才叫含,太难了。
2、杨澄甫开立桩——这样直立才有孙禄堂的无极桩,要含胸拔背还要在杨澄甫起势中才能做到,直立不可能含胸拔背。脖子松直了,还要练开立的松胯,全身一个球,这才是空,最后在打拳中开始摸着这个球。
3、周身如球,周身运球——打拳吊着这个球,推着这个球,挤着这个球,按着这个球,脚下升起,裆下骑着,腰间盘着,这样,脚下在地下一尺,都贴着大地运球,左右开弓因为裆下的球而化,左右对拉因这个球而膨大,左右倒撵为这个球而左按右推,右按左推……果然,这个周身如球,才有杨式上的化球为劲,化劲为透。才有内家拳拳拳透力,灵活深刻。
在中国传统武术与太极拳的练习中,“松空透”是追求的一种高级境界,它不仅是对身体姿态的精准控制,更是对内在气息与劲力的深度把握。这一理念看似简单,实则深奥莫测,尤其是“松”之一字,更是难中之难。本文将围绕“松空透”这一核心,尤其是“松”的难点,以及如何通过脊椎、颈部、胯部的练习达到“周身如球”的境地,进而实现太极拳中的“化球为劲,化劲为透”。
### 松之难,难在何处?“松空透”三字,松为基,空为境,透为用。松,看似简单,实则不然。它不仅仅是肌肉的放松,更是精神与意识的双重放松,是对自身力量完全掌控的体现。在太极拳的练习中,松不是松懈,而是松而不散,松而不软,是内在力量的凝聚与外在形态的柔和相统一。
脊椎作为人体的中轴,其状态直接关系到全身的气血流通与力量传导。按照描述,“脊椎节节拔起,大椎要竖起到原来是脖子隆椎的位置”,这一过程不仅要求脊椎的每一节都要有独立的运动能力,还要做到整体协调一致,仿佛一根被轻轻拉直的弹簧,既保持了弹性,又具备了传导力量的能力。这其中的难度,在于既要放松脊椎周围的肌肉,又要保持脊椎的挺拔与灵活,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僵硬或松懈的误区。
### 脖子拔起,含胸拔背脖子作为连接头部与身体的桥梁,其位置与姿态直接影响到整个上半身的气血流通与力量分布。当脖子按照要求“拔起来”,达到舞蹈演员般的高耸状态时,背部自然而然地得到了拉伸,胸腔也随之打开,形成了“含胸拔背”的体态。这里的“含胸”并非指胸部的塌陷,而是一种内敛的力量,使得胸腔内的气息更加深沉,为发力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后盾。而“拔背”则是通过脊椎的挺拔与背部肌肉的适度紧张,形成了一种向上的拉力,与下沉的力量形成对拉,增强了身体的稳定性与灵活性。
### 松胯与周身如球
如果说脊椎与颈部的练习是构建太极拳内在框架的基础,那么松胯则是实现“周身如球”这一境界的关键。胯部的放松与灵活,不仅能使下肢的力量更好地传递到上半身,还能让身体在运动中更加自如,仿佛一个整体在空间中自由滚动。正如文中所述,“全身一个球”,这种状态的达成,需要练习者在日常训练中不断体会与磨合,让身体的每一个部分都能感受到这股来自内心深处的“球感”。
在太极拳的演练中,这种“球感”体现在每一个动作之中。无论是“摸着这个球,吊着这个球”,还是“推着这个球,挤着这个球”,都是在通过身体的感知与调整,让这股内在的力量在全身流转,形成一种连绵不绝的动势。而脚下的升起、裆下的骑着、腰间的盘绕,更是将这种“球感”与地面紧密相连,使得每一次的发力都能深深植根于大地,既稳健又充满爆发力。
当身体真正达到了“周身如球”的状态,太极拳的练习便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此时,每一个动作都不再是简单的肢体运动,而是内在力量的外化,是“化球为劲,化劲为透”的具体体现。在这种状态下,无论是左右开弓的化劲,还是左右对拉的膨大,亦或是左右倒撵的按推,都能做到灵活深刻,拳拳透力。这种力量,既非单纯的肌肉力量,也非简单的技巧展示,而是一种源自内心深处的、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力量,是太极拳追求的至高境界。
综上所述,“松空透”不仅是太极拳练习中的一个重要原则,更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深刻领悟。在追求这一境界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不断精进技艺,更要注重内心的修炼,让身心在太极拳的引领下,达到一种全新的平衡与和谐。通过坚持不懈的练习与体悟,我们终将能够触摸到太极拳那深邃而迷人的内在世界,感受到那份来自内心深处的宁静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