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为爱殉情”中所思考的
更新时间:2025-04-16 17:17 浏览量:5
男人33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聚焦着全家的爱和责任。而广东33岁男子谢家振却为爱殉情,生命在青春勃发时戛然而止,实在令人痛惜。
2024年情人节,谢家振与妻子结婚,两人感情深厚。妻子婚后不久被诊断出疾病,谢家振不离不弃,全力照顾并寻求治疗,甚至放弃生育计划以专注妻子的健康。尽管医生告知治愈希望渺茫,他仍坚持陪伴,认为“只要她在身边就值得”。
2024年12月11日,妻子因病情恶化主动放弃治疗离世,年仅26岁。谢家振在太平间为妻子整理遗容后陷入巨大悲痛,称“世界彻底崩塌”。此后,他通过社交媒体记录思念,如每日烹制妻子生前爱吃的菜肴并摆放其遗照,假装“陪伴”亡妻。
为完成妻子生前愿望,谢家振独自携带遗照前往泰国,与妻子喜爱的泰国演员“小鸟”见面并观看演出,以此告慰亡妻。回国后,他失眠加重,依赖酒精麻痹痛苦,逐渐产生轻生念头,认为“生命失去意义”。
2025年4月11日,谢家振在社交平台发布千字遗书,称“结束的是痛苦而非生命”,随后轻生离世。
有不少人为现实版的“梁祝”那崇高的爱情感动,但是更多的人感叹“爱的太重”。
爱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一万个人有一万种不同的爱情。“为爱殉情”本来是个人的事情,别人无权置喙。
不过,仅就生命的可贵、爱情的美好、人生的责任、身心的健康等等角度来看,不能不说,“为爱殉情”的人,其实本质上,要不然是自私,要不然是懦弱,要不然是冲动,要不然是短视。
我们并不否定爱情的美好,但是我们应该反对“为爱殉情”。
看到谢先生“为爱殉情”的消息,我也联想起我的一位“自杀”的好朋友。
那应该是至少25年前,我在工作中结识了一位青年才俊。他从安徽一本大学毕业后,进入某个城市的共青团系统工作,小伙子英俊潇洒,玉树临风,办事稳重,性情温柔。由于工作努力,人品很正,也很快担任了部门负责人。但是结婚之后不久,却独自跑到外地“自杀”。震惊之下,我们满含悲痛前往这位青年才俊的父母处探望时,提出想到墓前去祭拜,他的工程师身份退休的父亲却坚决拒绝了,不愿透露儿子“自杀”后的任何信息。20多年过去了,往日的英俊青年已经淹没在荒草中。
“纪念亡者最好的方式,就是我们更好地活着”。
人生在世,你爱的人、爱你的人有很多。父母之爱,孩子之爱,家人之爱,亲人之爱,朋友之爱。不管是爱你的人还是你爱的人,总有离世的那一天。亲人爱人离世当然令人难过,但是人死不能复生,要让逝者走得好,亲人们就要更好地活着。
《庄子·至乐》篇,记载了中国哲学史上注明的生死观寓言:庄子的“击釜(缶)而歌”。
“击釜(缶)而歌”实为“鼓盆而歌”。庄子的妻子田氏去世后,其好友惠子前往吊唁,却发现庄子不拘礼节地箕踞(两腿岔开如簸箕状)而坐,敲击瓦盆(缶)并唱歌,毫无悲戚之态。惠子对此感到震惊,质疑庄子“无情”,认为妻子生儿育女、相伴多年,去世后不哀伤反而歌唱是违背人伦的。
面对好友的指责,庄子解释道:妻子刚去世时,他确实悲痛,但深思后意识到生命的本质是“从无到有,复归于无”的自然循环。生命源于混沌之气,聚而成形为生,散而成气为死,如同四季轮转,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若因死亡而痛哭,反而是“不通乎命”,即未理解天命本质。因此,他以歌唱庆祝妻子回归自然,而非沉溺于悲伤。
庄子提出“气聚则生,气散则死”,将生死视为自然能量的转化,否定对死亡的恐惧与执着,显示了“自然循环论”,阐明了道家生死观,强调顺应天道,以理性超越感性。
庄子通过“击釜(缶)而歌”传递的生死观,鼓励人们以豁达态度面对失去,避免陷入过度悲痛,强调生命的自然性与过程性。
“鼓盆而歌”不仅是庄子个人对妻子的深情告别,更是道家思想对生死命题的终极回答。它提醒我们: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抗拒死亡,而在于理解并接纳其作为自然规律的一部分。这一典故至今仍为人们提供着超越苦难的精神力量。
中国的多个民族,也都存在以歌舞形式悼念逝者的传统。
土家族在长者去世后,亲友会通宵跳丧舞。舞步刚健有力,唱词涵盖逝者生平、历史传说等,音乐高亢欢快,强调“热热闹闹陪亡人”的理念,通过歌舞平衡哀痛与祝福,体现“哀而不伤”的生死观。
佤族在葬礼中忌讳哭泣,认为这会打扰逝者安宁,因此以歌舞驱赶“鬼魂”。葬礼歌舞不仅悼念逝者,更强化族群凝聚力,传递“生死循环”的自然观。
湖南湘西苗族在清明节举办“清明歌会”,以即兴对歌、舞蹈祭祖。既是祭祖活动,也是社交聚会。
其他如阿昌族“绕棺舞”, 云南彝族在丧礼中跳“跳脚舞”等等,都显示了豁达的生死观。
其实,大部分的自杀者,只是一时的心理问题,如果能得到及时的心理疏导,能熬过最困难的心理之坎,就会获得新生。可惜的是,部分“自杀者”情感教育缺失,将自我价值完全寄托于他人,缺乏情感韧性,让自己的生命戛然而止,也给家人带来无尽的痛苦。
生命本身具有绝对价值,人的存在先于本质,自我终结是对生命可能性的彻底否定。
现代文明社会普遍将生命权视为最基本人权,任何形式的自我放弃生命都违反法律精神。
我们应该教育自己的子女,成熟爱情应建立在独立人格基础上,避免将自我价值完全寄托于他人。平日里家庭也要建立"情感安全网",在亲人痛苦的时候高度重视关爱和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