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商丘老字号”⑮
更新时间:2025-04-11 15:33 浏览量:4
4月9日上午,记者来到柘城县大仵乡,只见广场上诸多精彩的节目轮番上演。随着激昂的鼓点骤然响起,两只威风凛凛的“狮子”瞬间活了过来,摇头摆尾,迈着矫健的步伐,时而相互嬉戏,时而昂首怒目,将狮子的神态展现得淋漓尽致。另一边,船娘子和船拐子通过丰富的舞蹈动作,如行船、搁浅、扒沙等,来展现旱船在水中航行的各种姿态。围观的人群被精彩的表演深深吸引,拍手叫好,欢呼声、掌声此起彼伏,将现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我们大仵民间舞蹈种类很多,可分为2类7种。2类分别是不带说唱的舞蹈、带说唱的舞蹈。不带说唱的舞蹈有龙舞、狮子舞、跑竹马、踩高跷、鬼会5种,带说唱舞蹈的有小车舞、旱船舞2种。这7种民舞均使用打击乐伴奏,前五种舞蹈还配有螺号。”大仵民间舞蹈第三代传承人王梓阳说。
据介绍,大仵民间舞蹈对于舞蹈的整体演绎和细节的把握非常有讲究。就舞狮而言,其取用南狮和北狮的核心风格特色,充分且恰当地结合在一起,加入现代流行舞蹈的元素,狮头灵活闹腾、狮尾沉稳有力,好似真的狮子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就自创的鬼会而言,需要26名演员相互配合,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角色,再加上是哑剧,所以要靠每个人对面部表情的掌控和对故事情节的充分理解,沉浸式的代入其中,充分感染群众。
“我们从小就接触民间舞蹈,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每个人都会多种技艺,对于不熟悉的就自己再去摸索和练习,每天晚上七点到九点是固定的训练时间。对于对表演难度要求很高的舞狮,我们会专门组织去到动物园里观看狮子的神态、动作等,在表演中将自己想象成为真正的狮子。在踩高跷表演中,需要日复一日的练习,不断地寻找和把握平衡点。在多人的表演中,由于对整齐度有严苛的要求,所以大家聚在一起日复一日地进行练习和磨合。”王梓阳说。
大仵民间舞蹈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641年。大仵集有一王姓药材商,在外埠经商时见有龙舞、狮子舞、小车及旱船等民间玩意十分热闹好看,心中就萌发了引进的念头。在其60岁寿辰时从外地请来了十几种民间玩意儿,接连演出了三天三夜,其规模宏大影响到周围十里八村。为留住这些技艺他便留住外地艺人一段日子,让本村的年轻人学会为止。自此,这些民间舞蹈便在大仵集扎了根,落了户。
随着现代舞蹈的兴盛和演绎节目种类的增加,传统民间舞蹈受到的冲击越来越大,致使演出机会变得越来越少。对于这种情况,王梓阳表示,目前自己在组织群众加入到民间舞蹈团体中来,自发组织表演各种节目,从而加大传播力度。此外在传承的基础之上结合现代流行的舞蹈以及其他表演方式进行创新,逐步迎合市场和观众的需求。
“我从小跟随爷爷和父亲去演出,但是对接手家里这个祖传技艺没有什么太大的概念,直到2019年爷爷去世前拉住我的手说咱们家的‘玩意儿’一定要传承下去,从那一刻开始,我就立志不管付出多大的努力,都要将大仵民间舞蹈传承下去,不能从我这销声匿迹,一定要将大仵民间舞蹈继续发扬光大。”王梓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