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古典音乐遇见东方古都——维也纳交响乐团走进北京中轴线
更新时间:2025-04-10 15:02 浏览量:9
中国文化报记者 刘淼
当深植于维也纳音乐沃土的百年名团,遇到北京这座承载着中华文明深厚底蕴的东方古都,会产生哪些奇妙共振?3月29日至30日,维也纳交响乐团在北京艺术中心为首都观众献上了两场兼具古典与浪漫的交响盛宴。3月31日,乐团开启了为期两天的北京中轴线之旅。
始建于13世纪的北京中轴线,北起钟鼓楼,南至永定门,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都城轴线。北京中轴线不仅是建筑群的空间纽带,更是中华历史文化绵延赓续的精神标识。202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中轴线申遗成功一周年之际,维也纳交响乐团走进这条贯穿古都的“文化脊梁”,以脚步丈量城市脉络,深入感受北京城独有的壮美秩序与雄伟气魄,并在中轴线的三大地标性建筑——永定门、天坛和钟鼓楼旁奏响西方古典音乐,以“行走的交响乐”的崭新形式,打破舞台边界,架起交流互鉴的桥梁。
3月31日上午,天朗气清,白云簇簇。当明媚的晨光照耀在永定门城楼恢宏的重檐之上,维也纳交响乐团的乐手们身穿黑色礼服,携带着各自的乐器,在承载着历史沧桑的古老皇道上信步闲游。在城楼的展厅内,讲解员为乐手们介绍永定门城楼的建筑结构与深厚历史。当乐手们登上城楼,远眺中轴线的壮阔景观时,不由得发出一阵感慨赞叹,并纷纷拍照打卡留念。
丹尼尔·穆克《创意曲》第7号、乔治·格什温《夏日时光》、托马斯·胡贝尔《三重奏一号》……永定门南广场和城楼上,乐手们演绎出的辉煌音色,在古城的广阔天空下久久回响,引得晨练的民众聚拢倾听。
当晚,当天坛祈年殿的灯光亮起,维也纳交响乐团的艺术家奏响小约翰·施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以纪念这位音乐天才的200周年诞辰。与此同时,代表着中国悠久礼乐文化的神乐署也带来了典雅肃穆的《朝天子》。之后,维也纳交响乐团与神乐署合奏中国民歌《茉莉花》。不同国度的旋律温柔交织,创造出令人惊艳的音色共鸣。
“《茉莉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国际影响。所以我们选择与维也纳交响乐团合奏这首曲子,将它作为我们沟通的桥梁。”天坛神乐署箫演奏家王志杰说,音乐没有国界,只要心灵相通,就能奏出最美妙的和谐之音。
4月1日,当暮色降临,乐手们漫步在热闹的钟鼓楼广场,观赏了气势磅礴的击鼓表演。在鼓楼25面更鼓前,贝斯、打击乐、铜管组成的三重奏乐音清越,仿佛穿透了历史的烟云,激荡出深沉的交响。
“中国是一个有深厚历史传统的国家,这里的观众很热情。我热爱这两天看到的古代建筑,也很喜欢这种形式的户外演奏,我们离听众很近。”维也纳交响乐团演奏家罗兰·罗尼格激动地说。
除了在古老建筑前与这座城市深度互动,维也纳交响乐团还为青年学子举办了大师课。在中国音乐学院,指挥家彼得·波佩尔卡和乐团各声部首席,与学院管弦系、指挥系的青年学子近距离交流,分享经验、悉心指点。
之后,维也纳交响乐团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献上3场音乐会,并于4月4日为第九届“中国交响乐之春”作开幕演出。在这个万物生长的蓬勃春日,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回响显得格外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