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音乐剧票务网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汕头首推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实践,大中小学生同堂共上思政大课

更新时间:2025-04-06 09:19  浏览量:2

汕头市金平区首次推进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实践,大中小学生同堂共上思政大课

乙巳蛇年春节是申遗后的第一个春节,“追着非遗过大年”成为潮汕人过年的一种文化潮流,年俗依然精彩,年味更加浓郁。

3月27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大思政课在汕头市聿怀中学海滨校区举行,来自汕头职业技术学院、聿怀中学和长厦小学的师生代表,以“赓续年味向善 留住乡愁向汕”为主题,共上了一堂思政大课。

大中小学生同上思政课

春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世界上没有哪个节日像中国春节这样,承载着满满的仪式感和情感内涵。来自汕头市的大学、中学、小学3个不同学段的3位思政课教师,在同一课堂上,共同围绕“赓续年味向善 留住乡愁向汕”的主题,从不同的角度,为同学们上了有关春节的精彩思政课。

“这是一场探寻传统文化的生动课堂,春节民俗活动丰富多彩”“春节成功申遗,让人倍感振奋与自豪”“春节文化掀起出海热潮,中国年已然成为了世界年”……在两个多小时的课程中,春节中蕴涵的绚烂多姿的民俗文化,在老师们的讲述下感染力十足,让在场的师生们深切体验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的小吴同学感叹道:“这堂大中小学生一起上的思政课内容非常丰富,跟我们平时的理论课有很大不同。而且小学生们很活泼,看到他们稚嫩的脸庞,看到熟悉的课堂,仿佛又回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

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本次活动是汕头市金平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的生动实践,以思政教育为纽带,立足潮汕文化沃土,将“年味”中的向善传统与“乡愁”中的家国情怀融入育人全过程。

据介绍,为了更好地让思政教育的内容入脑入心,金平区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实践中,尤其注重处理好全程贯穿与学段差异的关系,让参加的学生都爱听爱学、听懂学会。

“我们要善用大思政课,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搭建大资源平台。”金平区中小学思政大讲堂负责人谢泽涛告诉记者,他们深入研究了各学段的教学衔接与融合,循序渐进、梯次开展,使大中小学各个学段的知识相互联系,相互贯通。

潮汕娃邂逅非遗中国年

课堂上,汕头市长厦小学老师钟秀玲带来了《潮汕娃的非遗中国年》。每到春节,潮汕地区总能散发出浓厚的年味,那么,迎接新年有哪些方式呢?长厦小学的同学们以分组调查的方式,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潮汕地区有“时节做时粿”的说法,过年时家家户户都会做粿食粿。一小组的同学们经过交流,评出了两个“之最”,分别是做最多品种粿品的斯彤家和参与做粿人数最多的恩沐家;另一小组到胜隆社区体验做红桃粿,体会“百千万工程”带来的美好生活。

每到春节前,恩沐家“全家总动员”,太姥姥、姥姥、妈妈,还有恩沐和表妹,一家四代一起做粿品;斯彤家则要做很多种粿品,有鼠壳粿、土豆粿、菜头粿、甜粿、红桃粿等。对于不同粿品的寓意,斯彤更是如数家珍,她告诉同学们,鼠曲粿印成桃形,表达对健康长寿的追求;红桃粿被染成红色,象征吉祥如意;粿类蒸熟,寄予了人们对蒸蒸日上美好生活的愿望。

年夜饭是迎新春的重头戏。随着时代发展,年夜饭成为反映市民生活方式变迁的舌尖缩影。“您记忆中印象最深的年夜饭是什么味?”“乌鱼、卤鹅、粉丝、血蛤、落汤钱……”长厦小学的学子们带着大家寻找记忆深处的年味。

调查小组采访了各自的祖父母、父母,了解三代人的年夜饭。他们发现,尽管三代人在过年方式上存在差异,但他们对春节的美好期待和对亲情的重视是相同的。无论是老一辈的坚守传统,还是中年人的传承创新,亦或是年轻一代的多元创新,都体现了对家庭团聚、幸福安康的追求。

此外,潮汕的民俗活动也是春节的亮点之一。锣鼓声喧,舞狮狂欢,极大地增强了节日的氛围;英歌舞作为春节期间备受关注的表演,更是在民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活动尾声,同学们朗诵现代诗《春节非遗赋》,现场气氛如火如荼,学子们用他们的文字和声音,续写关于春节的新篇章。

探寻年味里的文化气息

什么是潮汕的年味?如何让古老非遗重焕生机?如何建立与公众之间的连接?聿怀中学的林琦老师带领学生们“探寻潮汕年味,解码文化基因”。

今年春节期间,聿怀学子黄银莉、林安生、郑镔垌等同学,带着林老师布置的任务,来到小公园进行现场采访,开启探寻潮汕年味之旅。同学们通过市场调研,结合自己所了解的信息,绘制出《潮汕春节年俗》思维导图,并归纳出不同潮汕年俗中蕴含的寓意和文化内涵。

大屏幕上,随着响亮的锣鼓信号,舞狮、布马舞等潮汕民俗精彩上演,表演者们精神抖擞,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与韵律。锣鼓声吸引了无数游客闻声而至,他们纷纷拿出手机,或拍照留念,或录像分享,把小公园开埠区围得水泄不通,每个人都想记录下这精彩绝伦的瞬间。现场人声鼎沸,欢声笑语,与锣鼓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热闹非凡的节日画卷。

槌声阵阵,伴随着木槌在手中飞转,在一次次转动中顺着抛物线飞出指尖,下一秒又停在掌心……英歌舞是不少潮汕孩子英雄梦的开端。而现在,这一场景出现在这堂思政课上。

受林老师邀请,一名现就读于聿怀中学初二级、也是英歌队队员的女同学来到课堂上。几位学生上台,双手持槌,跟着她舞起了英歌。只见舞槌上下翻飞,在空中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大家学得不亦乐乎,纷纷感叹,学英歌舞不仅得到了锻炼,还领略到了英歌舞所蕴含的精神,提高了艺术修养。

春联,是为了庆祝新春佳节所作的对联。春节贴春联,更是潮汕民众不可或缺的一件大事。在AI技术的加持下,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临场感拉满:课室上,韩愈老先生从故纸旧书中“复活”,与现场师生进行对话。潮人写春联,内容除了祝福祈祥、求保平安发财之外,也有修身养性、勤俭积德等内容。在这场古今对话中,同学们不但读到“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这样流传几百年的名句,而且读到“花开富贵家家乐,竹报平安户户欢”等寄托美好愿望的对联。

值得一提的是,同学们还为潮汕非遗年俗文化设计了一个“Z世代传播投资项目方案”,并围绕本组的产品/项目设计理念、市场分析、预期投资与收益等,对自己的方案进行讲解,助力潮汕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传统文化赋能青年成长

年年岁岁年相似,岁岁年年景不同。上世纪四十年代过个解放年、上世纪五十年代过个翻身年、上世纪六十年代过的是集体年,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则是过改革开放年……随着大屏幕上场景的不断切换,汕头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项冰老师娓娓道来时代变迁的“中国年”。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你如何理解这句话?”项老师从厚植文化自觉、彰显文化自信和铸就文化自强三方面,带同学们“以‘汕’味乡愁为笔,绘文化繁荣新篇”。

刚刚过去的蛇年春节,入选“网红城市”潜力榜十强的汕头,精心策划近3000场文旅活动,在春节假期共接待了632.8万人次的游客,文旅消费持续火热……项老师告诉同学们,汕头深挖传统文化内涵,探索自己的“流量密码”,文旅活动丰富,节日氛围浓厚,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汕头因侨而立,因侨而兴。近年来,汕头市深入挖掘独特的侨乡人文印记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传承华侨文化和潮汕文化,增强海内外华侨华人的文化认同和交流融合。

项老师从搭建海外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平台,到推进侨批记忆工程,再到打造“最美侨村”,详实的素材、鲜活的案例、丰富的内容,让大家感受到那一项项举措都在延续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记忆,也成为联结海外游子的情感纽带。

近年来,汕头对小公园开埠区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育活化,百载商埠历史风貌焕然一新。课堂上,同学们被一段视频深深吸引:一位同学化身“导游”,引导大家游玩小公园开埠区,感受汕头独特的文化氛围和历史建筑。

作为目前我国保存最完好的城市开埠区之一,小公园汇聚了一大批历史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骑楼建筑群便是其中之一。视频中这位“导游”同学告诉大家,骑楼下的廊,遮阳又防雨,非常独特,行走其间,仿佛穿越回了民国时代。

作为小公园开埠区的“心脏”,小公园亭成为了海内外潮人关于故乡的共同回忆。2016年,亭子重建,使用最好的千年不腐柚木,采用榫卯木结构,不使用一颗钉子,遵照原始图纸原尺寸呈现原貌……循着这位“导游”同学的讲解,师生们从图文影像资料中,感受汕头“百载商埠”的巨变。

“同学们,学习了解汕头的城市文化和人文环境,那怎样才能讲好汕头故事,践行使命担当?”项老师问。“文化自信,以身作则”“锻炼本领,终身学习”“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同学们踊跃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项老师赞许地点点头,课堂上响起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小学阶段重在增强情感认同,中学阶段重在增强思想认同、公民意识的培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能够使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都深刻认识到自己作为国家未来建设者的历史使命。”聿怀中学团委书记林铮说。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林文雄充分肯定三位老师表现,同时指出大中小学同上一堂思政课意义重大,“立德树人是一项系统工程,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应通力协作,为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推进做出积极贡献。”

这堂立足于“非遗版春节”的大思政课,通过大中小学师生的创新演绎,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吸引力、感染力更强。正如那句老话所说,“春节是家的味道,是文化的根”,师生们必将坚定信心、满怀希望,向着更美好的明天阔步前行。

本报记者 陈文兰 苏硕元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