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盘打错了!印度既要又要,苹果始料未及,这就是“脱钩”的代价
更新时间:2025-02-24 18:14 浏览量:1
随着这几年中国人力成本增长、及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等因素很多跨国公司开始考虑将生产线迁出中国,尤其是苹果、富士康等大企业。
印度成为了它们首选,似乎想在印度重建他们的“制造帝国”,然而它们没想到的是,印度与中国是截然相反的两国国家。
印度刚开始说好的给予苹果、富士康等大企业很大的优惠政策,可当它们进入到印度,并投资动工时,它们被印度“收割”了。
他们是否高估了印度的潜力?而在全球芯片断供的大背景下,苹果的选择是否会成为他们未来的致命误判?
自从美西方对中国实施芯片断供政策之后,全球手机市场的竞争格局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尤其是在中国市场,华为由于缺乏高端芯片,逐渐失去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而这些原本属于华为的市场份额,则几乎完全被苹果所收割。
这也让苹果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和营收利润屡创新高,然而苹果的高歌猛进似乎并没有回报给中国市场,相反库克及苹果高层的做法却引发了中国消费者的反感。
表面上看苹果的销量不断攀升,库克也不忘在公开场合感谢中国消费者,但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苹果并没有像他们所宣称的那样回馈中国市场。
相反苹果开始加速把产业链从中国迁出,尤其是选择将生产和组装工厂转移到印度、越南等低成本地区,而苹果与富士康的这种战略布局似乎是为了摆脱对中国制造业的依赖。
当苹果在中国市场稳步增长时,它的供应链却悄然发生了变化,苹果的手机里的零部件,中国零部件超过了20%,而这一比例在2019年曾达到了顶峰。
不过也随着新款的苹果手机的发布,中国零部件的比例下降到了2%,而造成如此原因就是苹果手机的很多零部件转向了印度工厂生产。
苹果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背后有其多重考量,印度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劳动力成本低廉且供应充足,这让印度成为了制造业的“新宠”。
但更重要的是,印度政府也通过政策激励,希望吸引更多外资进入印度,从而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富士康作为苹果的“御用工厂”,也跟随这一趋势,在印度、越南等地投资了数百亿美元,计划将大量产能迁出中国。
现实并非如此简单,印度虽然在劳动力方面具备一定优势,但在基础设施、供应链整合以及生产效率等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印度的水电、物流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工厂生产效率和良率也不高。
更为严重的是,苹果在印度的生产工厂频频曝出质量问题,低级品控问题不仅导致产品质量受损,也让苹果和富士康的品牌形象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一开始的苹果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直到苹果手机的问题越来越多,使得库克都不得不将苹果手机的买点放在“花式营销”,而非是苹果手机本身,目的就是拉升苹果手机销量。
富士康将部分产能转移印度也问题不断,在印度“吃亏了”的富士康又将在在中国市场加大了投入,而目标是重拾智能手机和电子代工业务。
看似苹果与富士康对中国市场“回头草”的选择,实际上意味着他们在印度的投资和尝试并未达到预期,反而暴露出“脱钩”带来的巨大风险,然而面对国内市场的变化,苹果和富士康想要挽回失去的市场份额已经非常困难。
华为、小米等国产品牌的销量正迅速回升,尤其是华为,其技术创新和高性价比的产品已经重新获得了消费者的青睐,而苹果手机的销量则在持续下滑。
富士康的困境也和苹果公司不遑多让,曾经人满为患的富士康厂区,已经不是中国人首选的工厂,或许有其他原因导致的,但富士康转移部分产能的决定,确确实实影响到了它在中国市场份额。
所以无论是苹果公司还是富士康,要想重新拉升自己在中国市场份额的占比,需要的不只是面对中国市场的变化,还有就是如何做到诚心诚意,而不是因为利润下降了就才出来“道歉”。
中国制造的崛起,不仅仅是在数量上超过其他国家,更在于其产业链的完善与技术的不断升级,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地位不仅仅是依靠廉价劳动力,更重要的是其巨大的市场规模和日益完善的产业链体系。
中国的制造业已经从“世界工厂”转型为全球高端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尤其是在电子产品、手机、汽车等行业中,中国拥有着强大的生产和创新能力。
苹果与富士康的“出走”,并没有看清中国制造业的深厚实力,尽管印度等地区在劳动力成本上具有优势,但在供应链、技术水平和市场需求等方面,印度与中国依然存在显著差距,中国不仅能够提供高质量的产品,而且其完善的基础设施、强大的研发能力和稳定的供应链,都是其他国家所难以匹敌的。
正是因为这样,中国市场对于苹果和富士康来说,依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市场,尽管苹果在过去几年里加速“脱钩”,但中国市场的深厚积淀和广泛需求,始终是他们无法轻易放弃的“宝贵资产”。
新浪财经——《苹果尴尬了,印度一家iPhone制造工厂,无限期停产了》2024-10-04
新浪财经——《苹果将产能从印度回流中国的原因是什么,从媒体报道中深度聊聊》
2024-08-15
环球时报——《印度“不香了”》2024-08-11
苹果和富士康的产业链“大迁徙”可以说是全球制造业的一次重大变动,然而他们的“脱钩”之路却注定不会一帆风顺,中国市场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制造和消费市场之一,其独特的优势并不是短期内任何国家和地区所能取代的。
无论是苹果还是富士康,在不断寻求新的市场机会时,是否能真正应对来自中国市场的巨大挑战,仍然充满不确定性,从这场“脱钩”的经历中,我们不难看出,过于依赖外部因素而忽视内部发展的企业,最终都会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
对于苹果来说,虽然印度提供了某种低成本的制造优势,但这并不能掩盖其在技术、质量和效率上的不足,而中国制造的强大实力,也再次证明了一个道理,全球制造业的竞争,不仅仅是价格的竞争,更是技术、创新与质量的综合较量。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里,苹果和富士康可能已经错失了在中国市场的“黄金时机”。而对于中国而言,保持强大的制造能力和创新能力,继续深化产业链整合,无疑是未来的关键,中国市场的门槛,远比外界想象的要高得多,任何企图“脱钩”的行为,最终都将为自己付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