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剧场解剖一出戏
更新时间:2025-02-24 19:16 浏览量:1
学生在上戏昌林路校区新剧场进行舞台实践 赵逸蕾 摄
上海戏剧学院(简称“上戏”)有个令人艳羡的剧场空间,它并非指单一的剧场,而是以上戏实验剧院大剧场为核心,配以端钧小剧场和新实验空间,同时环绕实验剧院配置的一系列不同专业方向的专业实验室,是一座打破专业壁垒、贯通上下年级的戏剧影视专业舞台综合教学“剧场空间”。寒假刚过,上戏实验剧院又热闹起来,大三的实习剧目、大四的毕业剧目将于这学期精彩呈现。
作为大学里的剧场,上戏的剧场和社会上的剧场最大的区别就在剧场的功能定位上。上戏院长黄昌勇曾表示,大学剧场应以培养人才为最主要目的,其首要功能是为师生的教学实践和创作服务。基于这一根本属性,2020年,上戏做出一项重大决定:一改以往以商业演出为主的状态,将剧场交由学校的演艺中心管理,寒暑假向社会开放剧场资源,丰富校园文化。上戏也借由“剧场空间”的回归,开始了在“剧场空间”中开创戏剧影视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实验剧院在教学中的全面使用受到各院系师生的欢迎。上戏舞台美术系副教授罗林依然记得最初在实验剧院上课时学生的激动之情。他说,以往学生上课以实验室为主,但实验室并非正式的镜框式舞台,层高也只有10米,舞台吊杆不能升降,这种局限性导致灯具数量、类型不够丰富,只能满足一些单灯、独幕剧的练习,一旦到多幕剧,学生对灯的空间节奏感受较少,空间构图、灯光设计上的不足就会暴露出来。
“戏剧的演出空间包含了3个要素,一是物理空间,二是心理和审美空间,三是和观众的交流空间。物理空间受限制,连带心理和审美空间以及呈现手段也受到限制。”罗林说,实验剧院25米的层高属于正规的镜框式结构,设备也紧跟演出市场需求,上课时,各个角度的灯光学生都可以大胆尝试,理论课上搞不明白的问题在这里更容易得到解决。
2020年,实验剧院曾推出课程《戏剧空间的创造》,以实验剧院舞台为讲台,邀请上戏各专业的教授为学生上课。开课前夕,上戏舞台美术系原主任伊天夫表示,在当代,戏剧的综合特征越来越突出,从人才培养与教育教学改革的角度考量,以往在教室、排练厅、实验室中展开的教学无法完全满足今天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剧场空间”让学生直观感受戏剧的综合特征变得尤为重要。
在《戏剧空间的创造》课程上,上戏导演系主任卢昂以大型话剧《军歌》为例,讲解了多幕剧的创作、演出。现场,《军歌》剧组为同学们现场展示了剧中精彩片段,呈现了剧组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艺术创造与表达的。
“看一出戏,要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实验剧院让我们有条件对剧目的每个细节进行现场复原,通过边演示边讲解,学生看得更真、了解得更透。”罗林说。2017级学生毕业大戏《我和春天有个约会》的最后一场排演在布景还没有拆时,上戏各院系各年级的同学被邀请走进实验剧院,现场直接在舞台上切换场景,同学们不仅能更好地了解剧目舞美的设计构思,也可以针对细节进行提问。“通过解剖一出戏,就能知道戏是怎么排出来的,再和主创面对面交流,能让学生对专业更感兴趣。”罗林补充说。
上戏艺术管理系大三学生卢意便是在剧院学习的过程中爱上了这个专业。“一开始对戏剧知之甚少,通过看戏、接触台前幕后,并参与学长学姐的毕业大戏,我逐渐找到了自己所爱。”卢意说,在剧院上课能积累很多实战经验,上课时,似乎能预见未来的工作场景跟内容,并从不断尝试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
在“剧场空间”加持下,学生毕业展上的作品更加立体、完善,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比如,2024年从上戏毕业的学生王靖捷就被上海文广集团舞美艺术中心录取,原本需要一年实习期的他,在工作4个月后就得到单位的肯定,提前转正。
实验剧院剧场经理徐晨子说,实验剧院不仅是一个表演场所,更是一个集教学、研究、实践于一体的多功能平台。通过实践演出,学生深化了理论知识,提升了舞台实践能力和艺术表现力。“其最大特色是让学生从以往实验室里的模拟仿真,实现了在剧场环境中真学实做。”
徐晨子同时强调,实验剧院作为校园内的国有资产,在运营和管理上除了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等方面的考量,商业化运作上也更注重社会效益、公益性和教育属性。例如,2023年升级后投入使用的上戏昌林路校区的新剧场,以“校内演出+产学研服务”为发展主线,主要服务于校内演出及活动。在此基础上,剧场还联动附近社区,助力社区与剧场的和谐共生与文化资源联动。(黄艺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