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2被“赶”到小影厅,是观众的胜利?
更新时间:2025-02-07 15:17 浏览量:2
想当初,《封神第一部》凭借 26.34 亿票房华丽收官,那辉煌的成绩仿佛还在眼前,谁能料到,续集《封神2》却一头撞进了充满戏剧性的坎坷境遇。从被大影厅 “驱逐” 至小影厅这一现象,舆论瞬间炸开了锅,有人为影片遭遇鸣冤叫屈,也有人对此表示拍手称快。但拨开这层看似不公的迷雾,背后藏着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这难道不是观众审美觉醒与大步迈进的有力印证?
1.票房口碑双滑坡,市场 “用脚投票”
《封神 2》在春节档奋力拿下 8 亿票房,乍一听似乎还不错,可转头看看同期票房一路狂飙突破 57 亿,甚至登顶影史冠军宝座的《哪吒 2》,差距立显。在影院这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 “战场” 上,排片自然更青睐那些能带来丰厚收益的影片。于是,《封神 2》只能无奈地看着黄金时段和大影厅资源一点点从手中溜走。
口碑方面,《封神 2》的表现同样不尽人意。豆瓣评分从第一部的 7.7 分一路 “跳水” 至 6.1 分,观众的吐槽声此起彼伏。剧情逻辑混乱得像团乱麻,人物塑造毫无亮点,特效质感也没能达到预期。口碑一旦崩塌,观众购票的热情就像被泼了冷水,影院见状,毫不犹豫地减少了排片,《封神 2》陷入了恶性循环。
2.大制作外衣下,内容空洞的尴尬
16 亿的制作成本、超过 1700 个特效镜头、近万名工作人员参与其中,单看这些数字,《封神第二部》无疑是妥妥的 “大片” 配置。然而,当电影创作被资本和流量操控,就如同失去了灵魂。
影片中,纣王与妲己的爱情线被过度美化,原著中那令人胆寒的暴虐与荒淫被浪漫滤镜层层包裹。这种对经典文本的肆意 “魔改”,不仅让原著的精神内核荡然无存,更暴露了创作者对市场的盲目迎合。为了制造话题,影片塞进大量与主线毫无关联的香艳场景,看似博眼球,实则凸显了创作的空洞与无力。
在资本主导的电影世界里,创作沦为一场数字游戏。投资方一心想着如何利用明星效应和营销噱头收割观众,却忘了讲好故事才是电影的根本。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最终将大片时代拖入了创作危机的泥沼。
3.剧情人物槽点多,性别叙事遭质疑
观众翘首以盼的史诗级 “西岐保卫战”,在影片中竟变成了姬发和邓婵玉的 “感情小剧场”,姬发那优柔寡断的成长线,让观众看得满心憋屈。原著里神仙斗法、阵法对决的精彩情节被大幅简化,特效场面也没能达到观众预期,这无疑让观众大失所望。
在性别叙事方面,影片同样没能讨好观众。邓婵玉被设定为 “女将军”,本是一个展现女性力量的好机会,可剧情里却充斥着 “被化妆”“被说媒” 等刻板桥段,甚至被指责为 “娇妻叙事 2.0”,严重削弱了女性角色的力量与深度,引发了观众的强烈不满。
4.观众审美觉醒,理性观影成趋势
如今,中国观众的审美正经历着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十年前,一部电影只要有流量明星和炫酷特效,就能轻松收获高票房。但现在,观众不再满足于表面的视觉狂欢,开始追求更深层次的精神共鸣。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封神第二部》的观众留存率持续走低,首周上座率从 75% 骤降至第三周的 32%。社交媒体上,观众的评论也愈发理性和专业,大家不再盲目追捧大制作,而是更关注剧本的逻辑性、人物的塑造深度以及作品传递的价值观。这表明,观众已经从过去的 “看热闹”,变成了现在的 “看门道”,用更加理性的眼光审视每一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