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音乐剧票务网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历史上,李仙花有什么故事?

更新时间:2025-02-05 21:12  浏览量:1

李仙花老师,广东汉剧名家、广东汉剧第三代掌门人、广东首位获得“二度梅”殊荣的艺术家、是广东汉剧的代表人物;汉剧戏迷们更是将她誉为“汉剧皇后”“广东汉剧第一花旦”。

在这个放飞梦想的时代,人生有梦才会神采飞扬、有梦的人生才能多姿多彩,李仙花就是这样怀揣着她的“汉剧梦”,一次次创造舞台神话,一步步攀向艺术巅峰。当今戏剧界同行称赞她文武昆乱不挡、唱念做打俱佳,戏迷们则更加夸张、将她喻为“汉剧皇后”、广东汉剧第一花旦,说她天生就有“仙气”,是广东汉剧的传奇 。余耿新说:“广东汉剧70年才出一个李仙花,你现在两重身份,又是个主要演员、又是个院长,因此你要学会领导艺术、又要保持汉剧表演艺术。”当听到这样一番语重心长的嘱托,正是李仙花在中国戏曲学院学业有成、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加身的时候,本来可以有更多选择的她、又回到了梅州,因为这里梅江水秀、客家山青,正是一代名伶李仙花—梦开始的地方。自己出生在一个应该可以说是汉剧世家吧,因为自己妈妈是从事汉剧的,自己大概十岁的样子,小学还没毕业、四年级,刚好梅州市戏校到五华县来招生,因为自己是出生在五华县、客家姑娘,有几百个学生里面、仅仅挑中自己一个,读三年、中专,但是确实到毕业的时候才13岁 怎么毕业呢,太小了,后来我们那一批又读多了一届,到了汉剧院以后很快就上手了。李仙花进团拜的第一个老师,是汉剧艺术大师梁素珍,梁素珍之于汉剧、相当于红线女之于粤剧。梁素珍说:“那时候自己抓艺术,还是副院长,看她小巧玲珑,很可爱,长得也挺漂亮,自己听她的嗓子透明度很好,对艺术的追求都很单纯,一个 分配她的角色,首先、就要 老师教我怎么演,怎么念,那时有十几句念的韵白,那自己就先帮她念好,还有把动作先设计好,就是很好学,所以自己整天被她缠着,像粘屁虫一样,自己走亲戚、她也跟着,就这样自己的四门六亲都认识她,我的小孩倒没带他去,有时候她不去、好像不正常一样,亲戚说仙花怎么没来啊。”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为梦而来的少年仙花头角峥嵘、出类拔萃,如饥似渴地汲取着艺术养分,静静等待着绽放的时机,就在一次梁素珍老师带团下乡演出的时候,意外发生了。因为她有高血压,可能是演出任务太繁重了,天旋地转那种感觉、起不来,我也不知道自己怎么鼓起一股勇气,我就自告奋勇地说、那老师我来试试吧,也不知道怎么来的这个胆量,当时老师愣了一下、你行吗,我都没看你排过、也没怎么,一出大戏你要走起来、那谈何容易,自己就说、老师,还有团长,自己说就让我试试吧,你在演的时候、我站在你旁边演梅香,你的台词、唱腔、台舞表演自己全都记下了。梁素珍言:“一上去她很淡定,自己倒不淡定了、自己在旁边老是七上八下,怕她出点问题,那我的后果就不堪设想了,结果她很争气的、真的一点都没有差错,自己很感动 。”梦一样的李仙花、成就了梦一样的舞台佳话,同事们对她的博学强记和非凡的艺术天分佩服得五体投地,人前背后都戏谑地称她“戏老虎”。自己小有名气、在省里一炮打响的戏是自己的一个处女作《花灯案》,后来就参加省艺术节、演艺大赛,省的艺术节就没缺过。艺术拒绝平庸,李仙花当时二十八九岁,省里很多艺术奖都拿了,在粤东地区甚至广东戏剧舞台上可谓大红大紫,轻而易举就拿奖拿到手软时、她心里又孕育着一个更大的梦想,去中国戏曲学院深造。她这个人就不是静止的,今天能够成为艺术家、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确是她有自身的那种对艺术上孜孜以求的毅力。要想去中国戏曲学院深造、必须参加高考,而且是导演本科,这对于一个六年戏校、然后又长期在一线演出的李仙花来说,谈何容易,况且她当时已经有孕在身,为了心中的梦想,凭着对艺术的执着和坚强的毅力,她奋力拼搏。怀孕了、登不了台了,自己就有这么一段时间,然后自己就请了我们梅州很有名的东山中学几个老师,好几门课,加工、开小灶,自己在怀孕过程中、认真地狠狠地补了这些课。自己当时进考场还碰了个笑话,那个守门的人不让自己进,他说家属不准进,他以为自己是家属,家属怎么跑来考场了,后来自己拿出准考证,也搞得他跟自己说对不起,很客气的让自己进去了。为了此生汉剧梦,李仙花做出了艰难的抉择,1991年、她舍弃了温暖小窝的天伦之乐,躲避开丈夫期待的眼神、放下怀里嗷嗷待哺的两个月婴儿,只身进京求学,这一去就是八年,在常人眼里、她够狠,够绝。在这个过程之中,自己最要感谢就是自己妈妈、还有自己先生,自己觉得我生来就是为汉剧生的、为艺术生的,是这种感觉,家里给了自己最大的支撑、帮自己减去了我这些后顾之忧,让自己挺难而上。艺术拒绝懒散,来之不易才会倍加珍惜,李仙花觉得这么不容易来到学院、就应该比任何人更多的付出,所以很珍惜在中戏的每分每秒,她基本上没有周末的概念,晚自习也在练功中度过。自己在学院也是很快就出名了,突然来了一个还是产妇的人来上学,校长、老师一下子就被自己这种精神所感动,所以他们也是对自己格外的加小灶,学京剧传统的剧目,我经常自己掏钱,我对艺术的投入是毫不吝惜,我的工资全部都投入到这了。艺术拒绝虚假,李仙花在戏剧的象牙塔里潜心静修,系统汲取着经典艺术的养分,点滴印证戏剧科班程式化表演的至臻至善,在大师们的言传身教中溯本求源,殿堂级的教育和学习、极大地开阔了李仙花的视野。经过两年的学习以后,老师跟院方的领导提出,他说仙花你应该去争夺这个梅花奖,当时自己就觉得大吃一惊,因为对自己这山区来的姑娘,真的想都没想过,我当时的目标就是好好学习,这个机会太难得了、是不是,把儿子落在家里、目的就是求学,但自己当时除了吃惊以外、觉得自己水平远远还不够,但是老师说、你可以试一试,他说我觉得你不错,就这样提出来,我觉得你不错,我觉得行吗、他说,可以,作为一个目标,做好计划去努力。一台大戏《包公与妞妞》,三个折子戏《改容战父》、《阴阳河》、《百里奚认妻》,李仙花为此次争夺梅花奖付出了全部的努力,留下了终身难忘的记忆。老师看自己这么吃苦,她就建议自己拿部《阴阳河》,《阴阳河》这部戏在京剧里面失传了,它难在哪呢、它主要难在扁担功,这有绝活在那 有技巧。单就扁担功,李仙花就练了半年,这个“绝活”旁人从来没有接触过,没有录像模仿、没有资料参考,只凭老师口述,她去生啃这块“硬骨头”,一次失败销磨着李仙花的耐心。她挑着那一担水桶,难在手不能动这个桶,她就要找这个平衡了,而且走着这个鬼步、要这样走,不单是这样走,它还要在肩上做动作,要转到这个肩、而手不能动,就像有点杂技那种感觉了,走到这个圈,还要边走边唱边表演、就难在这,当时练得自己想要吐血,自己多少次都把桶摔掉了,因为一转就掉、简直练不下去了,老师也真的让自己感动了,后来她也说要不换个戏吧、但自己这个人就是这么犟,你越难、自己越要跟你挑战,我就不相信我拿不下来。练好扁担功、身体又出了问题,《改容战父》剧目中、要在椅子把上单腿站立做很多高难度技巧,有一次在晚上练得疲劳过度、李仙花突然从高背椅上摔下去,昏倒了,不知过了多长时间,醒过来一看、腿竟然站不住了,钻心的疼,第二天到医院去一检查,整个韧带撕裂了,然而、还有更不好的消息在后面等着她。自己儿子患了一个重病,还不到三岁,两岁多,他其实在医院已经住了三四个月了,自己的父母亲和先生为了自己去争奖,一直不敢告诉自己,怕打扰自己,临近参赛的时候、自己听到了这件事情,简直撕心裂肺,自己本来就想放弃、想回去看孩子,但是时间排期已经排好、不是我一个人,汉剧院那么多人来、七八十号人为你争奖,你不可能丢下他们不管,上、那时自己的心态就这样,自己倒都要倒在台上。比赛结束、夺梅梦圆,首都各大媒体浓墨重彩报道,李仙花表演过程中掌声响起三十多次、导板就喝彩,仙花云步出场、移步不换形,恰似在云朵中飘飘而逸、掌声排山倒海,精湛的演技征服了首都的专家和观众,看到失传多年的传统京剧名篇《阴阳河》、又以汉剧形式重现舞台,他们欣慰、他们流泪。有位专家流着泪说,他还是在解放前看过前辈演这出戏,没想到又在仙花身上重展雄风,太了不起了。在座谈会的时候,老师也把自己苦练基本功的精神状态说出来,打心里佩服自己,当时梅花奖是第十届,竟然是地方戏争梅花奖,很少、非常少,是榜首,十几个剧种里面、竟然是榜首。李仙花成了南粤巾帼夺梅第一人。余耿新言:“《羊城晚报》不知是哪个记者、自己记不清了,写篇文章、那个名字写《广东第一旦》,自己看了一笑、自己说这个要拿给仙花看,自己说仙花这篇文章还没有登、你先看,你看看怎么样,仙花一看、说千万不能登,红线女还在、梁素珍还在,把她们压了是不是啊,后来自己就表扬她可以。”从本科到研究生,八年中戏求学,李仙花充满激情,像在爬云梯,无意留恋身边的美景,一心编织着戏剧的美梦,奋力攀爬艺术的巅峰,她始终是一边上学、一边搞创作,寒暑假就回到汉剧院演出、排练,而且经常自加压力、挑战极限,不难的东西还不愿意去啃,一旦遇到难度很大、很有嚼头的题材,就迎难而上,在攻坚克难中提升艺术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