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喝彩】熊志远:用老唱片再现历史的回响
更新时间:2025-02-05 20:23 浏览量:2
一张布满划痕的黑胶唱片,一段跨越百年的婉转唱腔,当指针轻轻落下,梅兰芳的《玉堂春》在耳畔响起——这不是电影画面,而是熊志远团队日常的工作场景。中科汇金数字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熊志远,从出版经营者到“声音考古”领军人,他倾尽积蓄与时间,只为让尘封的典藏音乐文献重获新生。
一场会议一句话
开启他的全新人生
2012年的北京,一场国际华人音乐文献保护计划悄然改变了熊志远的人生轨迹。时任出版社经营负责人的他,听到叶娜博士感叹:“华人音乐文献保护计划每年在举办,但华人对音乐文献保护的成果,让世界了解的并不多”,这句话让熊志远如雷贯耳。声音是打开一个时代的钥匙,它承载着过往的记忆,记录着历史的变迁,华人音乐文献有所保护,外界却对它们知之甚少,长此以往便是一种声音的消亡,进而被人们遗忘。于是,对唱片修复一窍不通的熊志远毅然辞去了工作,带着全部积蓄和时间扎进了一个陌生领域——有声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
指针放下,旋律响起,跨越百年的声音如何再现?修复将近百年的老唱片的第一步,将唱片拿到唱片室初检,看它有没有划伤、变形;第二步清洗唱片,在显微镜下看唱片音轨的划伤程度,并对这些“伤口”进行物理疏通,相当于疏通人堵塞的血管;待唱片表面大致处理后,就需要播放唱片,把声音提取出来,这是整个数字化流程非常重要的环节;随后再进行降噪处理。AI一键降噪只能做到基本的降噪,真正的还原还需要专业人员来一秒一秒的修复,尽可能把原声保留下来,但在保留原声的同时,它也无可避免的会留下有一部分噪音。从清洗、修复划痕,到音频还原降噪,每一个操作都凝聚着团队的智慧与汗水。他们不仅修复了众多珍贵的声音资料,用科技的力量让这些声音焕发新生,更建立了行业修复标准,在数字化老唱片的同时,延长了老唱片的使用寿命。从最初的领域小白成长为如今的行业标准制定者,熊志远前进的每一步都饱含着他对声音的热爱与执着。
创业路漫漫
“志远”而求索
从零到有,声音保护和修复之路异常艰难,立足当下回望,桩桩件件能被世人看到的成功背后,皆是把把辛酸泪。创业初期就面临着资金不足、技术不全、设备迭代更新快、行业内鲜少人涉足且专攻的紧迫情况,因此,熊志远只能从身边一点点培养相关人才,再结合本土的一些国宝级工程师,他们的博士团队重新组建了一个包含老中青三代的修复声音的技术团队,以便能够在领域内良性运转。技术难题,人才匮乏,资金短缺,尽管过程中困难重重,但12年前的熊志远仍怀着满腔热血,一头扎进了老唱片修复的行业中。
1905年出版十二寸的《大赐福》,是中国最早昆曲录音,在锣鼓喧天中重现戏班盛景,公司宝库中珍藏了类似的老唱片达数十万张,如今也只是数字化修复了其中的20%。经过团队无数次的精心修复与整理,熊志远带领团队汇聚了海量的音频资料,建立了“中国音网”这一宝贵的音乐文献平台,面向高校师生以及对音乐文化和音乐历史有一定知识需求的人群。它的诞生,为声音的保护与传播开辟了全新的途径,为广大音乐爱好者与研究者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也留存了时代最原始的声音。而在熊志远的展厅里,老唱片不再是无声的藏品,更是穿过时间长河的见证,展厅还留存着一批中国最早的声音资料:蜡筒。这是爱迪生发明留声机以来,人类开始相对成熟地记录声音的载体。如今,熊志远的公司已经逐渐步入正轨,它不仅在声音的修复领域深耕细作,更将业务拓展至视频修复领域,目前已经完成了多部老电影的修复工作,成为音视频修复领域的领军者。
在数字时代的喧嚣中,熊志远像一位固执的守钟人,执着地擦拭着历史的表盘。当崭新的音乐形式席卷全球,他依然坚信,总有一种声音无法替代,总有一门技术需要传承,真正的文化血脉,永远藏在那些带着杂音的、不甚完美的人间回响里。声音重现历史,守护百年回响,2月5日21:05,敬请锁定北京卫视《为你喝彩》,走进这位“唱片医生”熊志远的传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