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北疆文化 赓续中华文脉|聚焦三少民族音乐,传承北疆文化根脉
更新时间:2025-01-14 13:24 浏览量:7
1月9日晚,一场精彩纷呈的“歌游内蒙古‘非遗·家园’呼伦贝尔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演”在呼伦贝尔大剧院震撼开场,为观众们带来了一场震撼心灵的文化盛宴。
展演开场,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歌从田野来: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濒危抢救项目——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以下简称《歌从田野来》)的新成果发布会。人民音乐出版社副总编辑李向颖、期刊部主任王正君出席活动,李向颖代表人民音乐出版社对新成果的出版致以衷心祝贺,她表示《歌从田野来》既是张天彤教授多年来个人学术生涯的阶段性成果,同时也是她从事我国北方人口较少民族音乐研究的历时性见证。这项学术成果极大地彰显了北方人口较少民族音乐的原生样貌和文化价值内涵,同时它也让原来属于少数人的地方性知识和族群文化记忆成为一个可以复制、传播、持续发展的风格性音乐作品和学术资源,体现和实现了赓续文化基因、厚植文化自信的系统性传承保护内涵。
《歌从田野来》成型于中国音乐学院张天彤教授2005年启动的我国北方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音乐民间生存状态长期田野调查;成熟于2016至2018年受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委托的“后集成时代”民间音乐资源抢救试点项目实践。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张天彤教授带领研究生团队多次走访了内蒙古、黑龙江、新疆地区,足迹遍布达斡尔族生活的四个方言区、鄂伦春族生活的五个聚居区以及鄂温克族生活的三个部落,访谈了百余位歌手,录制了300余小时的视频资料,高质量采录了近700首民歌。张天彤教授多年来的抢救性田野工作,体现了当代学者将学术理想和社会担当相结合的实践路径,填补了我国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的子项,扎根田野,采集实录,将具有“口传心授”特征和“以乐传文”功能的民歌、传承人的表演实践以及文化传承机制纳入学术研究的视野,抢救了一笔宝贵的民间音乐濒危资源。
张天彤教授多年来的夙愿是以“最佳的方式”,将这些宝贵的音乐资源“一方面交给国家,另一方面还给民族、回馈社会”。经过两年多的精心筹备,最终《歌从田野来》基于动态传承、静态保护的出版理念,采用视频加文字、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正式出版了。该出版成果完整勾画了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的民歌版图,其中包括56位歌手演唱的350首传统民歌,20余万字的学术文本资料,全面、客观地呈现出我国北方人口较少民族民间音乐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对于激活当下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机制,赓续传承脉络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当日的新成果发布会现场,李向颖副总编辑还代表人民音乐出版社向呼伦贝尔市图书馆捐赠了33种总计69册(套)图书,是从近期出版物中精挑细选出的代表性出版作品,呼伦贝尔市图书馆副馆长刘静作为代表接受了赠书。
新成果发布和赠书仪式结束后,进入了节目展演环节。展演共分为“薪火”“守护”“角逐”“家园”四个板块,呼伦贝尔市艺术剧院舞蹈团、新巴尔虎左旗乌兰牧骑、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乌兰牧骑、鄂温克族自治旗乌兰牧骑、根河市乌兰牧骑组成以及部分民间艺术团体同台演出。参演人员包括非遗传承人、乌兰牧骑队员以及职业歌舞院团文艺工作者,表演内容涵盖了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俄罗斯族等多个民族的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体育、传统技艺等多个非遗项目,充分地展示了呼伦贝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成果,突显了其深厚的区域民族文化底蕴。
在展演的第二个板块中,张天彤教授受邀担任主持人,她为观众们简洁清晰地介绍了9位来自不同民族、技艺精湛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及其技艺特征。
蒙古族巴尔虎长调民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都古尔苏荣率先登场,其悠远绵长的歌声仿佛将广袤草原的辽阔与豪迈展现得淋漓尽致;鄂伦春族赞达仁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关金芳用浑厚质朴的嗓音,唱出了本民族的古朴与坚韧;达斡尔族乌春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鄂灵巧、使鹿鄂温克族叙事民歌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古香莲、索伦鄂温克族民歌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萨仁格日勒、达斡尔族乌春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金翠英也纷纷献艺,为观众们带来了精彩的表演。此外,鄂温克族传统体育非遗项目抢枢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哈森其其格、达斡尔族木库连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沃英和以及达斡尔族哈尼卡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苏梅,也在表演之余分享了传承非遗的心路历程与深切感受。
本次新成果发布暨赠书仪式,有机契合了“歌游内蒙古‘非遗·家园’呼伦贝尔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演”活动,既是张天彤教授多年来抢救濒危传统音乐的阶段性成果产出,更是这些成果以美的样态绽放在舞台上、流传在民间、活化在生活中的最佳活态呈现,它让更多人了解并关注到这片土地上珍贵的文化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