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拳架子是身体松沉和大地交流,练功夫架是提档浮在大地上的舞蹈
更新时间:2025-01-09 15:35 浏览量:1
近三日来,虚空与虚无之劲,犹如练拳者征途中的一道分水岭,对于杨澄甫的家学传承而言,这非但不是难题——自其踏入拳术殿堂之初,便是在探索功夫的深邃之境——故而,杨露禅在培育后代的路径上,以苦行为基,铺设了训练的坚实基石。杨澄甫则以85式之姿,巧妙地将功夫训练的起点,转化为拳架的搭建,一种模拟功夫的优雅舞步。那么,功夫之旅的真正起点何在?模拟演练的滥觞又藏于何处?唯有亲历完整的模拟训练,方能洞悉这一跨越的深邃与不同。
这不同之处,恰如模拟练拳,是在大地上勾勒拳架沉入大地的动作转换,而功夫太极,则是在大地上竖起一枚旋转的陀螺,陀螺之重心,正是裆部大筋之所在。四肢如弓,裆下似弦,大椎则如拉弓之人,脊椎顶头悬,恰似离弦之箭。细细观察,模拟打拳,实则是以身体为媒介,将力量的接纳与传递娓娓道来。起始于脚下,流转于腰间,最终于指尖绽放,通过大地的引力,调整身形、抻拉筋骨、协调高低,这便是十三势的精髓所在。棚、捋、挤、按,是力量在身体的流转与控制;采、挒、肘、靠,则是力量传递至对手的微妙艺术;进退顾盼定,则是力量方位的灵活转移与变化。这一切,皆是以力量为笔,绘就套路的壮丽画卷。然而,若仅仅停留于套路的表演,那便只是纯粹的模拟,如同普通人的松懈,与松透功夫、松沉劲的深邃相比,犹如云遮雾罩,难以窥其真容。在探寻太极拳奥秘的征途中,我曾历经迷茫与顿悟的交织,终得李雅轩前辈太极虚空劲的精髓。无论是刻意寻求力量,还是刻意放下力量,皆是歧途。自以为是的力量传递或打击,不过是外家功夫的皮毛。而放下力量去演绎拳术的四两千斤,甚至不承受自身重量的缠丝与点断,更是自欺欺人的幻影。武术架子,犹如书法的描红,以拳架为摹本,书写身体的诗篇。而功夫架子,则试图将力量化为实体,如同蹩脚书法家的露锋,略显生硬。太极拳则独辟蹊径,不受地球引力之束缚,让精气涌入脊椎、丹田,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摹本:呼吸、筋骨、大筋,皆在体会那微妙的“内劲”。脚下松、腰胯松、肩圈松、脖颈松、四肢松,松而入虚空,虚空中,身体的内劲携带着筋骨、气血、速度等要素,重新整合为一股合力——阴阳交织、脊椎挺立、大椎如爆、腰胯松沉、松沉螺旋、大筋提领、骨升肉降、筋升骨降——这些精气改造身体的现象,便如同晨曦中的露珠,晶莹剔透,易于理解。
显然,这整合的关键,仍在于控制。如果说打拳是模拟的序曲,那么练功的起点便是大筋的觉醒,是五弓的支撑。内劲弹簧与外劲钢板,皆是武术的至高境界。内劲,源于开裆之下的大筋提领,全身的重量与脊椎的中正,皆建立在这裆下大筋之上。大腿内外侧的肌肉与内侧大筋,共同构筑了力量的基石。在这大筋之上,虚空的身体与技术,已然是太极拳的全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