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追忆“巴蜀鬼才”魏明伦||张仕文
更新时间:2024-12-21 09:12 浏览量:1
追忆“巴蜀鬼才”魏明伦
2024年5月28日8点40分,著名剧作家、一级编剧魏明伦在成都病逝,走完了83载不平凡的人生,永远搁下手中那支如椽巨笔。
回忆与魏明伦老师交往的点点滴滴,大师的丰采再次浮现眼前。
魏明伦1941年出生于内江,1950年参加四川省自贡市川剧团。历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长、四川省文联副主席、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终身成就戏剧家”称号。他创作的《易胆大》《巴山秀才》《变脸》《夕照祁山》《中国公主杜兰朵》《好女人·坏女人》等9个大戏,获得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曹禺剧本奖,三度登上国家舞台艺术精品榜。
魏明伦自诩是一个“没有白活的人,值得研究的鬼”,在创作上秉承独立思考、独家发现、独特表述的“三独”理念,一戏一招,招招出新,不断在华人圈子掀起“魏旋风”。由于他招法别致、思维怪异、笔法辛辣,被人们赞誉为“巴蜀鬼才”。
笔者十多岁的时候,在电影《易胆大》的编剧一栏里,就知道了魏明伦这个名字,以向往之。而真正与魏老师见面,是入伍到成都军区(现西部战区)部队后的事了。成都军区宣传部组织全区新闻报道培训班,主持培训班的邓高如副部长广开“才”源,邀请一些文化大家来给学员讲课,其中就有魏明伦。那时的魏明伦一副艺术家形象,五十出头,个子不高,头发很长,眼镜后面一双眼睛很有神。
培训班学员军容严整,精神抖擞,一见魏明伦进来,马上响起热烈的掌声。魏明伦的开场白果然与众不同,他说:你们都是军队的文化人、佼佼者,经过军事院校培训,都是大学生。按理说我没资格给你们讲课,为什么呢,因为我不但没有讲课的经历,而且没有上课的经历,连一张小学文凭都拿不出来。
见大家被他幽默风趣的语言所吸引,魏明伦接着话锋一转,介绍自己有几个童子功。一个是戏剧童子功。他说自己七岁学艺、九岁登场,倒嗓时嗓子出了问题,从此告别舞台,干上编剧的营生。说起来也是家学渊源,魏明伦的父亲魏楷儒是内江市华胜大戏院的鼓师兼编剧,通晓文墨。魏明伦虽然小学二年级就辍学,但父亲对他口传身教,加上天资聪慧、后天勤勉,在剧本写作上独辟蹊径,形成鲜明的“魏氏”风格。他幽默地说,如果有自学委员会的话,他不是主任也肯定是常委。还有一个是辞赋童子功。他说骈体文在中国差点失传,后来因为他写了一篇《盖世金牛赋》而使这一文体得以复兴。他也一发而不可收,创作了《会堂赋》《中华世纪坛赋》《安顺廊桥赋》等骈文,振兴了这一文体。
魏明伦说自己跟文学是一场艰辛的苦恋,因为自己对待文学的态度十分虔诚,常常是苦吟成戏。“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本来是唐朝大诗人贾岛的自题诗,用在魏明伦身上也恰如其分。魏明伦不提倡“立等可取”,他没有倚马可待的快功夫,崇尚的是慢工出细活,无论戏剧还是杂文、辞赋,他都注重形式上的美感与思想上的深刻,常常翻来覆去打磨,自己不满意的东西绝不出手。
说起创作上成功的秘诀,魏明伦坦率地表示:无他,“喜新厌旧、得寸进尺、见利忘义、无法无天”。十六个字见大家露出不解的眼光,他掰着指头解释:“喜新厌旧”是敢于创新,不因循守旧;“得寸进尺”是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永远向更高的目标挺进;“见利忘义”是眼中有利于时代要求,有利于观众的文化需求,没有僵化、陈腐的教条;“无法无天”是不受条条框框的禁锢、束缚,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大胆突破,勇于创新。
三个小时在不知不觉中过去,大家听得津津有味,总感觉意犹未尽。邓部长见魏老师兴致很高,就趁机请魏老师为大家题词留念。魏老师连连摆手:我的毛笔字拿不出手,算了吧!邓部长当然不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向魏老师介绍:学员来自云贵川藏部队,有的在云南边防服役,有的在西藏高原站岗,到成都一趟十分不易,您的墨宝是对大家的鼓励和鞭策,千金难求。见推辞不掉,魏明伦边卷起袖子边说:为子弟兵写字,开心,我献丑了。随即笔走龙蛇,写了一幅又一幅,学员们收到题字都高兴得合不拢嘴。机会难得,我也大着胆子请魏老师题一幅字。魏老师问我从哪里来,我说从绵阳部队,他一听,提笔就写下“涪城起凤”四个字。我一看,急了:魏老师,凤是女的,这样题恐怕不合适?我战战兢兢地问道。魏老师一听,哈哈大笑:凤是雄的,凰是雌的,不然怎么有凤求凰呢!我一听,脸唰地一下红到脖子根,从那之后,才知道凤是雄性,感谢魏老师为我纠正了这个常识性错误。
后来,我调到了军区政治部工作,面对面向魏老师请教的机会多了起来。
邓高如擅长散文、杂文,他和魏老师惺惺相惜。魏老师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说他和邓高如是“秀才遇到兵,越谈越知心。散文我不如邓高如,杂文邓高如不如我,这就是梅应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邓高如对魏明伦特别尊重,逢年过节都要到魏老师家里拜望,每次都叫我随同前往。到了魏老师家里,他们天马行空地交流,旁征博引,口若悬河;我在旁边洗耳恭听,受益匪浅。魏老师经常给我们讲一些他和吴祖光、新凤霞夫妇之间交往的故事,也介绍和冯骥才、余秋雨、贾平凹、韩美林等文化大家之间的往来趣事。很多故事我闻所未闻,大开眼界,增长了见识。
1999年春节过后不久,上海《文汇报》笔会副刊编辑朱大路到成都组稿,此前笔会副刊为邓高如开设过杂文专栏,责任编辑正是朱大路,彼此之间很熟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邓高如做东,在锦苑宾馆宴请朱大路,邀请四川文学界的名家流沙河、魏明伦、柳建伟、伍松乔等出席。这是四川文学界一次难得的雅集。虽然大家都生活在同一座城市,平时却很少有机会聚在一起。简短的互相问好后,就开始了天南地北的交谈,流沙河谈得最多的是他对文字的研究、感悟,以及《Y先生语录》里的故事。魏明伦则披露他和流沙河认识的经过,以及他将音乐剧《中国公主杜兰朵》改编成川剧的起因。柳建伟的长篇小说《突出重围》脱稿不久,中央电视台和成都军区合作,正在拍摄电视剧,准备作为两千年的开年大剧推出。席间柳建伟也给大家剧透了一些拍摄趣闻。忝列其间,我仿佛受到一波又一波文化浪潮的强烈冲撞。
2003年后,邓高如到重庆警备区任政治部主任,军衔也由大校晋升为少将,我跟魏老师的接触就少了一些,直到2009年才再次见面。汶川地震后,军委为四川援建了八一康复中心,准备在中心一角建一个小型的抗震救灾纪念馆,考虑请一个作家写一篇“八一康复中心赋”。但请谁写,颇费思量,最后经过比较,一致觉得请著名辞赋家魏明伦最合适,并把这个任务交给我们单位来完成。于是我和陈德杰副部长受命前往魏明伦老师家,洽商写赋之事。
开门的是他夫人丁本秀,她热情招呼我们坐下,倒了开水,然后进去请魏老师。魏老师从里屋走出来的时候,我大吃一惊——他竟然瘦得皮包骨头。我关切地问魏老师怎么回事,他说生了一场大病,幸好医生妙手回春。看到魏老师大病初愈,我们有点不忍心打扰魏老师。魏老师说,无事不登三宝殿,你们但说无妨。我们只好说明来意,不想魏老师爽快答应了我们的请求。他说为抗震救灾英雄树碑立传,责无旁贷。魏老师提了一个要求,要亲自到八一康复中心考察一下,寻找灵感。陈副部长当即安排我第二天陪同前往。
第二天我和驾驶员准时把车停在魏老师楼下,我上楼去接魏老师夫妇。我扶着魏老师下楼时,感觉他身体轻飘飘的,摸着全是骨头,真替他担心。到了康复中心,我们里里外外看了一遍。当看到很多先进医疗设备时,魏老师说他今后也想来这里康复,我说没问题,到时我们帮助联系。考察完后,我请魏老师夫妇到温江吃午饭,并挑了一家特色饭店。那顿饭魏老师吃得很香,他说住了很久的院,医生这样不准吃、那样不准吃,嘴里太淡了。饭后,魏老师建议开车到温江城里转一圈,我和驾驶员陪着他转了很多地方。魏老师坐在车里看得很仔细,感慨地对我说,很久没到温江来了,变化真大!后来,由于身体的原因,魏老师无力完成“八一康复中心赋”,但他一直记得这件事,专门推荐作家徐康来接续完成。
魏明伦早年以戏剧出名,曾经创作《易胆大》《潘金莲》《四姑娘》《变脸》《夕照祁山》《中国公主图兰朵》等经典戏剧,后来又主攻杂文,写下《毛病吟》《雌雄辩》《威海忧思》等名篇,近年主要以辞赋为主,代表作有《中华世纪坛赋》《岳阳楼赋》等佳作,所有作品均收入《魏明伦文集》。
2023年10月底,邓高如从重庆到成都,苏东坡第33世孙苏世佐做东,请邓高如和魏明伦小聚。魏老师因为生病,只让妻子丁本秀代表他出席,他在医院跟我们视频见面。我在视频里向魏老师问好,并祝他早日康复。谁知这竟然成了我最后一次见魏老师。
如今,大师远去,世间难有“巴蜀鬼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