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者“走读四川” 在巴蜀大地品读“何以中国”
更新时间:2024-11-08 09:15 浏览量:9
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希腊帕特雷大学戏剧研究系博士后研究员乔治娅·迪莫普卢发出感慨:“四川的大熊猫们生活非常惬意,它们与环境融为一体,让我感到内心宁静。”在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品尝着“太阳神鸟”文物造型的冰淇淋,希腊雅典科学院院士科斯塔斯·布拉塞利斯直呼可爱的同时,也被激发起无限遐思。11月4日至5日,参加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的16个国家的国际学者来到四川,在行进中“走读四川”。他们相继来到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四川博物院、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在巴蜀大地品读“何以中国”。
看憨态可掬的大熊猫 读出中国的和平美好
吃竹子、挠痒痒、满地打滚……见到憨态可掬的大熊猫,不少专家忍不住掏出相机与大熊猫合影留念,并向管理员咨询大熊猫的生活习性。
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嘉宾拍照留念。作为大熊猫迁地保护、科研繁育、科普教育和文化旅游等重要场所,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又被誉为“国宝的自然天堂”。近年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在大熊猫繁育研究、遗传保护、疾病预防、野化训练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当了解到基地大熊猫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可以维持在90%以上时,伦敦哲学与经济科学学院文艺复兴研究负责人瓦莱丽·里斯发出赞叹:“大熊猫激发了全世界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想象。”她告诉记者,自己对四川在保护大熊猫种群遗传多样性方面做出的努力很感动,“同时,世界自然基金会也将大熊猫作为标志,这一切都很美好。”
大熊猫不仅是濒危动物保护的标志性物种,且在中国对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曾经在中国求学的一名外籍学者,参与“走读四川”的韩国釜山大学研究员许喆认为,“大熊猫和平美好形象,也如同友好善良的中国人。”许喆说,他在中国求学期间,老师同学一直给予他帮助和鼓励,“他们也是我学习中国文化的动力。”
丰富的文物遗存 读出中国文化的悠久深厚
在四川博物院,馆内四川通史展、“雄关古道 经纬中华——大蜀道上的天地人与中国精神”特展正在举行,一件件实物藏品折射出历史的风云变迁和深厚的中国文化精神;在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和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一件件巧夺天工的精美藏品,静静诉说着古蜀文明的辉煌灿烂。
专家学者在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听取讲解。“这里有根。”参观过程中,希腊雅典大学哲学教授乔治斯·斯泰里斯告诉记者,四川对他极具吸引力,特别是成都这座城市。他介绍,成都和自己的家乡阿尔戈斯一样,几千年没有更名,人们一直在这里繁衍生息、传承文化。“他们知道自己是谁,自己的祖先是谁,他们都想要保留自己的根。”
在“雄关古道 经纬中华——大蜀道上的天地人与中国精神”特展上,一件件秦汉时代文物勾起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教授帕特里克·芬格拉斯对自身文化的思索。芬格拉斯是一位长期研究古代经典著作的学者。他告诉记者,这些珍贵文物可以让人在脑海中复原中国古人的生活情景,进而更好地理解古代经典。尽管他自己的祖国——英国,最早的文学经典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早期,但仍然无法与希腊和中国相比。“你们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这在绝大多数国家(地区)都是少有的。”
在长期研究中国哲学的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教授伍晓明看来,以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为代表的古蜀文明,恰恰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多元一体,生动展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四川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是长江上游古代文明发展的高峰。”
极具活力的文博场馆 读出中国文化的传承发展
在众多文博场馆,学者们不仅穿越千年,与文物面对面,更能感受到文化遗产与现代城市共生共融的独特魅力。
“有种天人合一的感觉。”行走在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的林荫大道上,意大利卡利亚里大学中国研究助理教授菲利波·科斯坦蒂尼告诉记者。作为一名研究中国古典哲学的国际学者,科斯坦蒂尼一直信奉道家的“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理念。他认为,这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佳状态。在成都,他看到了很多生态良好的旅游场所,也让他看到这座城市的人们与自然的有机联系。
手捧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文创产品——“太阳神鸟”雪糕,不少学者也将几千年的古蜀文物化作内心的甜蜜清凉。他们纷纷表示,将古代世界引入现代生活,这是非常有趣的创意。
在各大博物馆,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人头攒动的展厅,也让学者们看到四川古与今的有机联系。在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先进的三维动画、全息投影等技术,让塞萨洛尼基亚里士多德大学副教授潘泰利斯·戈利奇斯直呼“Amazing(太神奇)!”他表示,这种观展服务很棒,可以让游客身临其境感受古蜀人类的生活情景,感受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