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课堂超有“戏”!南京这所小学的学科综合学习创新实践,让知识活起来
更新时间:2024-12-18 22:01 浏览量:33
“你瞒得了别人,瞒不过我!我认得你这个妖精”“师父,她那脊梁上有一行字,叫做白骨夫人。”……12月18日下午,南师附中新城小学的江苏省基础教育内涵建设项目“课程戏剧:基于大阅读的学科综合学习创新实践”开项活动在同学们的生动表演中拉开帷幕。据悉,自2015年起,新城小学以教育戏剧为突破口,探索特色校本课程的建设,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加强课程的实践性,引导学生在“戏剧化的实做中学”。当天的开项活动现场,学校通过戏剧表演、课堂观摩、项目汇报等多种形式,展示了课程戏剧在学科综合学习领域的创新探索与实践成果。
人人可参与的课堂
课程戏剧让知识“活”起来
课程戏剧如何融入日常教学?南师附中新城小学的老师们以三节示范课做了生动的演绎。六年级科学课老师徐华翔教学《有趣的食物链》,他邀请同学佩戴蝉、螳螂、黄雀的头饰,引出“螳螂捕蝉”的故事,并通过让大家写合理后续的方式,引导同学们深入理解食物链中能量的流动和转换。随后,徐老师设计了一场全班参与的角色扮演游戏:“来”到非洲大草原的同学们通过抽签扮演了短尾雕、地犀鸟、狮子、大象等动物角色,通过彩带链接的方式,共同构建了一个复杂的食物网。他还通过降温、生病等形式,随机“去除”了食物网中的生物,让同学们观察其他生物受到的影响,通过一系列的游戏,让学生们在实践中理解了食物网的构成和作用。
吉薪如老师带来的五年级英语戏剧课《Maliang's Magic Brush》(第三幕)以戏剧五要素为基石,巧妙运用思维追踪、如坐针毡、持续想象等戏剧教学手段,引领学生深入经典故事《神笔马良》,开启了一场妙趣横生的英语戏剧之旅。韩颖老师和陈果儿老师执教三年级音乐、美术双师课堂《甜甜的月饼》,韩老师通过音乐和角色扮演创设情境导入课程,融入戏剧表演的形式,引导学生体验革命传统,并学习制作月饼的过程;陈老师通过小组合作,动手实践的形式引导学生探究月饼纹样的种类、布局方式,最后让学生拼贴月饼纹样、制作月饼服饰作为与音乐表演相融合的舞台展现小道具,再次巩固了传统月饼纹样的知识。
基于大美育视野下的探索
用戏剧为课堂教学加点“料”
什么是课程戏剧?“课程戏剧”项目从何而来,为何为之,又如何而为呢?现场,南师附中新城小学赵梓如校长做了题为《课程戏剧:实践育人新探索》的专题报告。赵校长表示,课程戏剧是基于大美育视野下育人方式的转变、新课程背景下大观念的落实和学校办学历史与经验的传承与创新。“课程戏剧以大阅读为发生与发展基础,具有理解学习任务、弥补经验空白、提供戏剧线索等功能,同学们通过具身体验产生想象和创造,可以加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课程戏剧是‘佐料’。”赵校长在报告中借用学校党总支书记杨树亚的话强调,“戏剧可以让课堂教学新鲜活泼、有滋有味,但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通过课程戏剧来开展。”
随后,她通过四个方面介绍了学校在课程戏剧方面的主要做法,一是核心素养培育为导向的课程戏剧目标研究,二是课程戏剧学习内容的条件分析与梳理;三是课程戏剧的教学模式建构与实施,四是构建课程戏剧校本推进的支持系统。她鼓励学生通过戏剧的方式探索有意义的阅读话题,加强阅读与知识、阅读与生活、阅读与自我的综合理解,以实现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以创新实践回应新课标精神
用课程戏剧打造儿童教育的新城样本
“2024年江苏省基础教育内涵建设项目《课程戏剧:基于大阅读的学科综合学习创新实践》的开项,不仅是对新城小学教育改革与创新的一次重要见证,更是对全区教育系统贯彻落实新课标精神的一次有力推动。”南京市建邺区委教育工委副书记肖大明点赞新城小学勇于创新,以实际行动回应新课标对学科融合与跨学科研究提出的更高要求。肖大明表示,“课程戏剧”这一创新性的理念,旨在打破传统阅读与教学的局限,有效解决了阅读程式化、知识割裂、与生活断联等诸多问题。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陈学军用三句话点评了新城小学课程戏剧项目:一是做出了大戏——走在自己的路上;二是做出了新戏——走在创新的路上;三是做出了本色戏——走在教育的路上。他说,从教育改革、教学变革到学习方式革新,新城小学始终积极回应学生对综合学习的需求,探索出一条教学改革的新路径,以戏剧为媒介,为学生搭建起成长的阶梯,形成了独特的学习品质。同时他也鼓励教师关注学生内心,组织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江苏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顾春明从内涵建设项目的发展史娓娓道来,提出要坚持问题导向,以解决问题为中心,落实国家课程方案,体现戏剧课程价值所在;同时,坚持实践导向,以实践创新为重点,构建育人新样态。他表示,课程项目需要加强方案设计意识,也要加强成果意识,及时总结提炼提升,期待新城小学在未来的教育道路上,与专家团队紧密结合,继续秉持初心,砥砺前行。
通讯员 许蔚涯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雪瑞 见习记者 王蕾
摄影 罗皞
摄像/剪辑 吴伟龙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