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京辉专访:让戏剧像爱情一样来到你身边
更新时间:2009-03-02 09:53 浏览量:314
“当代中国戏剧旗帜性作品”、“年轻一代的爱情圣经”……由知名戏剧导演孟京辉执导的话剧《恋爱的犀牛》今年迎来10周岁生日,将在全国巡演,并定于今年4月12日、13日在广州黄花岗剧院连演两场。此外,孟京辉另外一部作品《两只狗的生活意见》也将在年内抵达广州。目前,这两部经典大戏在京沪地区同时上演,掀起强劲的“犀牛”旋风。
10年时间,《恋爱的犀牛》经历郭涛、吴越、段奕宏、郝蕾等数代主演,从当年的小剧场“先锋派实验”作品,一跃成为登上国家大剧院的流行话剧。作为该剧的第四个版本,新版的《恋爱的犀牛》以焕然一新的姿态出现在观众眼前,高达7米的镜面墙体,充满神秘感的绿色幕墙,从天而降的巨型“水幕”,给人带来全新感受。昨日,孟京辉莅临广州参加“2009广州青年戏剧论坛”,与广州的戏剧爱好者和业内人士分享了“犀牛”成功的秘密。
“别老拿《暗恋桃花源》说事儿,我们自己就有好东西”
记者:《恋爱的犀牛》可说是您10多年戏剧作品的代表作,10年过后看的人越来越多,原因何在?新版“犀牛”您最满意的是什么?
孟京辉:《恋爱的犀牛》的成功在于,这出戏表面上说的是恋爱,但不局限在恋爱,而有更深刻的东西。我作品里面提到的爱情,都是爱情本身的冰山一角,爱情背后的东西更耐人寻味。《恋爱的犀牛》10年前面对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年轻人,今年面临的或许是80后,但不论何时,它与当下观众的心理都能构成一种对接。
新版里头,我最喜欢的是舞美。比如舞台上的“水幕”充满能量,和舞台上的铁板及铁架构成一种特别有张力的质感,在视觉上和情绪上都给人带来一种不同寻常的感受。
记者:首版的男主演郭涛在“犀牛”迷当中很有号召力,本身也是知名演员,为什么不找他来演个“经典版”?
孟京辉:《恋爱的犀牛》展现的是年轻一代人的情感和本能,对爱的执著和激情。如果现在再找郭涛来言,未免太矫情了,只能找更年轻的演员来演,现在这个版本的张念骅演得迷人极了。明星必须首先是话剧的一部分,如果单纯依赖明星的名气来招徕观众,失败的例子也不是没有。
记者:您曾说《恋爱的犀牛》要演1000场,现在离这个目标还有多远?您怎么看待《暗恋桃花源》的火爆?“犀牛”的成功距离这个“经典”还有多远?
孟京辉:“犀牛”现在演了270多场,至于1000场嘛,慢慢来。我觉得大家别成天到晚就拿《暗恋桃花源》说事儿,为什么?这部戏的创作背景是上世纪80年代初的台湾生活,跟咱们没啥关系,我在乎的是我们自己能拿出点什么东西。哪部戏推出10年之后还能被人们津津乐道?你说《雷雨》和莎士比亚吗?它们的确很好,但它跟我们是有距离的。把它们放到今天再来演,你真觉得会有很多人去看吗?别老觉得别人的东西好,别老觉得(上世纪)30年代50年代的东西就好,别没自信。咱们自己本身有好东西。
“我的任务就是让戏剧像爱情一样来到你身边,俘虏你的心”
记者:10年来您的名字几乎可以说是小剧场演出的一张名片和票房的保证,您的秘诀是什么?您怎么看待所谓“先锋”和大众之间的关系?
孟京辉:我没觉得我就是小剧场票房的保证。我也栽过跟斗,像之前我们做的《爱比死更冷酷》,从市场反响上来说不尽如人意。戏剧是分为3个层面的,故事、情绪、美学,这部戏在说故事上没有下太大功夫,所以某种意义上观众的流失是可以预见的。但我还会继续做下去,因为小剧场的观众是需要培养的,但不能说观众现在喜欢什么我就做什么。观众是什么?就是一堆萝卜呗!你得去种,他才会生长,才会有收获。
我从来就不认为“先锋”的东西就一定是和大众的品位有所抵触或者说排斥的,反而我认为他们是一种相互促进、互相培养的关系。我只是把“先锋”作为一个出发点,一个旗帜、标准,或者说一种姿态,实际上这些年,我做的东西可能越“先锋”就越受欢迎。
记者:您的一句名言就是“只要你进剧场,我就能把你搞定”,为什么这么自信?
孟京辉:我觉得戏剧工作者就是要有这个自信,你天天对戏剧日思夜想,你一定要有信念,你发自肺腑琢磨出来的东西,你对生活的切身感受,必定会引起他人的兴趣、激发观众的共鸣。《恋爱的犀牛》这次进国家大剧院,50%-60%的观众都是从来没有看过小剧场话剧的,但票房依然很好,这说明戏剧是小众艺术,依然可以找到爆发点。如果观众不进剧场,这可能是宣传的责任,但只要观众进来了,我的任务就是让戏剧像爱情一样来到你身边,俘虏你的心。
“我要是在广州,我就拉扯一个团,打出‘广州派’的旗号”
记者:《恋爱的犀牛》走过的10年,也是您奠定个人“江湖地位”的10年。您对小剧场演出以及您个人的未来有什么期望?您对“孟式风格”怎么看?
孟京辉:20年前,我们那一批搞话剧的人是一面吃着清汤白菜,一边搂着女朋友,一边想着戏剧怎么怎么样。过去10年我曾经很想做到两件事情,一件是证明自己有才华,另一个是干成一件事情,要成功,都做到了。我还不成熟,现在讨论风格还太早。我想说的是,当代戏剧要做的就是不装模作样,心态平和,然后寻找到一个够得着的地方起跳、出发、奔跑。我10年之后的目标是,让每个人都认为做戏剧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戏剧多有意思啊,又来劲,又能养活自己,够了!你还想什么啊?难道想上春晚吗?上了春晚就不是戏剧了,是小品了。
记者:过去几年广州本地的话剧市场也作了一些尝试,但似乎始终敌不过外来的作品。您对此有何建议?
孟京辉:广州需要一个奇迹,需要有一帮人揭竿而起。我要是在广州,我就拉扯一个团,打出“广州派”的旗号,我就不信斗不过北京、上海!现实情况说明广州还没有出现我这种狠人,广州人可能太务实了,在做生意和搞艺术之间,他们可能毫不犹豫就选择做生意,搞戏剧也不是一年两年就能看到成效的。我在深圳做交流的时候老听人说起,生存都没有解决,怎么搞艺术啊?我说,你说的生存无非就是你用的MP3比别人的型号差一点而已。你是饿不死的,所以你没有根本的危机,也就没有动力。10年前一帮伪戏剧专家对“犀牛”冷嘲热讽的时候,是观众和媒体给了我们肯定。在专家失语、没有人从理论上给你指明方向的时候,我们能做的只有摸着石头过河,背水一战,我要不犯浑,就没有今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