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音乐剧票务网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不求助不面对不治疗?用音乐疗愈疲惫的心

更新时间:2024-09-11 00:35  浏览量:19

“音乐艺术促进心理健康”沉浸互动式体验活动现场

文 | 张丹丹

作为一名音乐治疗师,我和我的团队一直致力于用音乐温暖人心,助力一切需要帮助的人。一次活动中,我向在场的参与者提问:“大家是否可以用一句话总结此刻内心的感受?”一名精神科医生举起了手,接过麦克风:“我一直在治愈别人,今天第一次感觉到自己被治愈。”这位精神科医生的话,让我对音乐治疗所关注的群体产生了新的思考:心理健康领域的从业者,是否也需要被关心关爱?

心理健康工作者更易受情绪问题困扰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精神病学杂志》杂志发表过一篇文章,内容是一位精神科医生回顾自己逐渐从一次严重的抑郁症发作中恢复过来的故事。他说:“成为一名精神病学家或其他心理健康工作者并不该成为阻止他们寻求心理帮助的理由。作为心理健康工作者,我们不仅有责任照顾自己,而且有责任照顾彼此。”

看到这个故事后,我开始关注音乐治疗对心理健康工作者能否产生积极作用。这类群体,包括精神科医生、心理咨询师、学校心理教师,甚至是高校辅导员。研究发现,他们由于长期受各种情绪影响,更容易患上精神疾病或受情绪问题困扰。

他们长期“负荷”。心理健康工作常处于高压状态,从业者需要以饱满的热情和稳定的情绪接纳所有来访者;需要把握适时共情,又要同时保持理性。他们要绝对耐心,保持专注,通过来访者的细微变化及时调整方法,这对他们无疑是精力和体力的巨大消耗。

他们长期“在线”。由于精神类疾病或因情绪困扰产生的心理问题与一般生理疾病不同,简单的药物治疗往往不能彻底解决问题,需要依赖连续、即时、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及跟踪随访。因此,从业者们长期处于24小时待命,希望竭尽全力帮助每一位来访者。但即便这样,由于干预效果常常不尽如人意或问题循环往复,从业者们也备受煎熬,受挫无助,常常缺少职业成就感与幸福感。

他们长期“坚强”。“身为一名精神科医生,如果患有精神病,别人会不会对他的专业能力提出质疑?”这个疑虑,让许多患有抑郁症、焦虑症甚至是备受情绪问题困扰的心理健康工作者对主动寻求帮助产生退缩——不求助、不面对、不治疗。他们内心的压力、情绪如何得到释放?比起时常面对的有心理健康问题的患者,他们也许更容易内耗。试想,如果他们都身心不健康,如何帮助别人?

世界卫生组织《健康证据网络综合报告——艺术对提升健康和幸福的作用》中写明:音乐艺术被证明是情感的有力调节者,不仅能促进社会交往,增进情感交流,还能有效缓解不同群体的急性和慢性疼痛。

音乐艺术,能否成为一个有效的方式,让心理健康工作者们感觉“安全”“依赖”“放松”,为他们提供一个大胆宣泄的途径?

团体音乐治疗为身心带来积极影响

带着这样的思考,2024年4月起,我相继在上海、贵阳、哈尔滨、鄂尔多斯等地,为来自不同城市、不同地区的心理健康工作者开展“音乐艺术促进心理健康”(MAPMH)沉浸互动式体验。活动基于音乐治疗的科学方法,根据心理健康工作者的职业特点,以音乐聆听、音乐自由联想、即兴演奏及体态律动为主要形式,让他们通过参加一次团体音乐治疗,感受音乐艺术对身心健康的积极影响。

一、“定心丸”

尽管活动开始前,我会特别提醒大家放松和享受现场,但似乎他们在刚开始时,都略显紧张和防备,直到我的“定心丸”送出,他们才长舒一口气,露出我期待已久的笑容:“大家不必害怕,今天您不需要开口说话(除非愿意并乐意通过语言进行表达)。音乐,将是您最安全的交流工具(这也是音乐治疗中最重要的媒介)。”

这颗“定心丸”一出,现场的参与者似乎放松了许多,也期待了许多。

二、沙蛋传递

在团体音乐治疗中,治疗师为了打破陌生,通常会选择“沙蛋传递”等活动进行暖场和破冰。音乐大多选择速度在每分钟80至100拍(符合适量运动时,人体最舒适的心率),2/4或4/4拍律动性较强的曲目。这个过程中,参与者会不由自主地哈哈大笑,忘却之前的紧张和防备,身边的人不知不觉就变成了“熟悉的伙伴”。也许,这就是音乐艺术能创造的安全感,它为这些平时处于高压之下和经常接收负能量的心理健康工作者们,提供了可以暂时忘却工作的愉快氛围,与伙伴交流,为自己提供支持。

三、即兴演奏

即兴演奏,是音乐治疗过程中最重要和最美妙的阶段。心理健康工作者们需要这样尽情的表达。场地中间的各类乐器:非洲鼓、沙锤、海洋鼓、钢片琴、雷声筒、雨声筒、卡巴萨、箱鼓、木琴、低音鼓等是“音乐艺术促进心理健康”活动常用的乐器。我告诉大家,所有的乐器可任选一件,不要担心自己没有演奏乐器的基础或经历,只要能让它发出声音,它就是你的“伙伴”。

参与者蜂拥而上,似乎都选到了自己喜欢的乐器,露出了满意而兴奋的笑容。我模仿鼓圈的形式,鼓励大家用手中的乐器开始各种节奏的演绎(互动、模仿、叠加)。随着每次乐器有节奏地循环奏响,参与者似乎逐渐感受到了和谐、支持和力量。器乐与心脏同频共振时,是外界声音与参与者内心的碰撞;所有声音和谐共振时,便是一次与周围同伴的和谐交流互动和情绪的表达与释放。曾有一位参与者演奏结束后说:“我第一次感觉到自己居然会演奏乐器,而且像是置身于交响乐团,这感觉美妙且幸福!”

四、体态律动

体态律动,是音乐治疗学科发展中逐渐延伸出的创新方法。参与者通过拍打自己与同伴的身体、与同伴击掌互动等方式,彻底舒缓身体的疼痛与疲劳,进一步将彼此已建立的沟通交流加深巩固。活动现场,长期久坐的心理健康工作者,跟随音乐进行一次全身的体态律动与身体打击乐。这不仅能加强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更能引发其获得一种对音乐艺术的审美意识和高峰体验。大家总会在结束后发出感叹:“太累了!但是太释放了!我超级开心。”

五、音乐放松与音乐自由联想

长期向外输出能量的心理健康工作者,需要获得安宁与平静的环境以恢复稳定的心理状态。“听音乐”,是大家对音乐治疗“最直观的感觉”,是大众生活中最熟悉和最容易开展的活动方式,也是自我最快开展情绪调节的有效途径。因此,活动最后,我会播放一首音乐(速度在每分钟60至80拍的无主题音乐),结合现场即兴演奏(钢琴或吉他),带领参与者进行“音乐放松与音乐自由联想”,让其心率缓慢回到60-80/秒的静息状态。

曾有参与者表示,他们的脑海里会浮现以下内容:童年时期的美好记忆、大自然的声音、大自然充满阳光的景色、蓝天白云。也许,这就是音乐艺术尽可能还原的大自然——世界最本源、最纯真的声音和画面。儿童时期,是人类生长发育过程的初期阶段,纯洁无瑕,这一时期也是人格形成和影响人类后天身心健康的重要阶段。

而音乐艺术,正是用最自然的元素,直通人类内心深处最原始的感受与记忆,唤醒美好事物,守护人类身心健康。“音乐艺术促进心理健康”活动的意义即是以医学、心理学、音乐学、音乐治疗学等学科为理论依据,以音乐艺术为重要载体,充分发挥其对生理和心理的调控作用,让参与者情绪稳定、笑口常开、睡眠充足、身心健康。

“我一直在治愈别人,今天第一次感觉到自己被治愈。”感谢这位精神科医生的真实感受,让我关注到了这个需要被社会关心关爱的群体。这些结果,让我更加坚定,音乐治疗被他们需要,被大众需要。

希望从事心理健康工作的人们多关注和重视自己的身心健康,也能通过上述提及的音乐艺术活动,放松身心,为自己赋能,为他人助力。

标签: 音乐 疗愈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