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音乐剧票务网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音乐学人的追问与探寻 ——《形态·历史·象征与隐喻——中国民歌研究的文化视野》

更新时间:2024-09-10 20:57  浏览量:12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民歌都是缘事而起、有感而发,它是人民大众生产生活、所思所想的咏叹,是人们真情实感的流露,也是和人民大众联系最为密切的艺术品种。民歌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记录了生动真实的社会历史,以直接或间接、直白或曲折、显现或隐喻的方式反映人民大众个体和群体的情感与愿望。

民歌搜集、整理与研究自古就受到高度重视,不仅有管理民歌事务的乐府等政府专门机构,还有体系完备的采风制度,保留下来的成果也非常丰富。民歌的研究取向有很多种,有从文学角度的歌词研究,有从音乐角度的曲调研究,有从演唱方面的唱法研究,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与一般的民歌研究不同,本书聚焦于中国民歌的意义内涵,透过音乐形态的表象,不仅关注形态,还着重探寻其蕴含的历史信息、象征意义、隐喻内涵、文化功能等深层的文化问题。本书共分 “音乐形态中的文化内涵”“民歌中的历史与传承”“歌曲的意象与审美”“民歌的功能与意义”“民歌的象征与隐喻” 五章,通过《黄河船夫曲》《孟姜女》《月子弯弯照九州》《蜥蜴求雨歌》《敦煌驱傩词》,傩歌《啰哩嗹》,婚礼仪式歌《浪柳园》,畲族民歌“景宁调”等一系列个案,对其进行深度的文化解析,拓展民歌研究新路径,形成个性鲜明的民歌研究新范式。

民歌就像一个时光隧道,能够带领我们穿越到过去,感受当时的社会风貌、历史事件和人民的生活百态。比如,有些民歌会描绘出历史上的活动场景、风俗习惯、传统节日或民间故事,让我们了解历史事实的同时,领略到文化的独特魅力;还有一些民歌会讲述历史上的社会事件、挫折灾难、战争征伐或社会变革,让我们感受到他们所经历的苦难与抗争。通过民歌,我们可以感受到时代的历史风貌,触摸到时代发展的跳动脉搏。它就像一本活着的历史书,用音乐的语言向我们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展示着历史的记忆。有时候,民歌还是仅存的历史资料,如马克思所说:“古代的歌谣是他们(日耳曼人)的唯一的历史传说(memoriac)和编年史。”(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无疑更加重要。

民歌的表现手法多样,有的直抒胸臆,酣畅淋漓,有的迂回曲折,含蓄委婉。风、雅、颂、赋、比、兴,所谓诗之“六义”,赋颂直陈,比兴讽喻,大雅小雅,手法、风格丰富多姿,妙不可言,美不胜收。

民歌中的象征和隐喻就像是一个个神秘的密码,需要我们用心去解读。它们可能用一些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某种情感或意义,比如用大自然中的元素来比喻人生的起伏。也可能通过隐喻来传达一些社会现象或批判,让人们对生活有更深刻的思考。隐喻使得民歌更加富有诗意和深度,让我们在欣赏美妙旋律的同时,也能品味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情感。民歌研究是文学、音乐学等很多学科研究的重要领域。通过对歌词(包括实词和衬词)、旋律、节奏、音阶等不同对象的剖析,抽丝剥茧,探寻其中所蕴含的文化脉搏、历史信息和隐喻意义。

文学角度的民歌研究,可以作为文学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样式,研究其内容、思想、语言、韵律,从歌词入手,分析它的主题、情感表达、修辞手法等。音乐角度的民歌研究从民歌的旋律、节奏、音阶、调式、音律、和声、演唱方法、歌唱习惯、歌唱习俗等方面进行探讨。

民歌研究需要音乐学、文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多学科协同,综合运用文献史料、考古发现、民俗材料等各种资源,展开立体的、有层次的研究。不仅要对看得见、听得清的一些“肉眼可见”和“耳音可及”的表层现象加以描述,同时还要把那些隐含在其深处的文化内核挖掘出来,这往往并不容易,不能简单发现,需要拂去被蒙上的层层灰尘,抽丝拨茧,揭开包裹着的层层面纱才能得见真容。

在篇幅不大、不起眼的民歌之中发现一片深邃的天地,把民歌置于其文化脉络之中,展开深度关联性研究,小题大做,不走寻常路,这是本书作者在民歌研究中的目标追求、研究取向,也是该著试图奉献给读者的一份新尝试。

图书简介

民歌的研究有很多种方式,有从文学角度的歌词研究,有从音乐角度的曲调研究,有从演唱方面的声乐研究,等等。与普通常见的民歌研究不同,本书聚焦于中国民歌的意义内涵,透过音乐形态的表象,探寻其蕴含的历史信息、象征意义、隐喻内涵、文化功能等深层的文化问题。本书共分五章,以《黄河船夫曲》、《孟姜女》、《月子弯弯照九州》、《蜥蜴求雨歌》、敦煌驱傩词“赶五句”民歌、傩歌“啰哩嗹”、婚礼仪式歌曲“浪柳园”等民间歌曲为研究对象,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托,对其进行深度的文化解析,拓展民歌研究新路径。

作者简介

孟凡玉,博士(后),浙江音乐学院二级教授,中国音乐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音乐学院图书馆馆长、音乐博物馆馆长、《音乐文化研究》常务副主编、省一流学科负责人、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创新团队负责人。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理事,中国傩戏学会理事,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首批智库专家成员。

曾获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国务院学位办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浙江省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一等奖、李叔同艺术成就奖、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优秀专家等奖励和荣誉。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子项目、一般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以及省部级研究项目多项,已出版著作1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 70多篇。

滑动查看完整目录

第一章 音乐形态中的文化内涵 / 001

《黄河船夫曲》与“同均三宫” / 003

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君子音程” / 015

从贵池傩戏唱腔《姑嫂行路》和《月子弯弯照九州》看民歌的传播与变迁 / 032

两腔三调:安徽贵池荡里姚傩仪式音乐唱腔的原生分类概念及其文化内涵解析 / 044

第二章 民歌中的历史与传承 / 069

畲族起源新说

——基于浙江畲族民歌“景宁调”的民族音乐学探索 / 071

敦煌曲子、变文与贵池傩戏中的《孟姜女》 / 088

敦煌驱傩词“赶五句”民歌的地方属性考索 / 115

敦煌遗书 P.2569V 驱傩词的几个音乐问题

——兼论民歌“赶五句”的唐代遗存 / 135

第三章 歌曲的意象与审美 / 153

论李叔同学堂乐歌《送别》的审美意象 / 155

论学堂乐歌与中国音乐传统

——以《送别》为例 / 165

第四章 民歌的功能与意义 / 177

民间仪式音乐研究的功能视角

——基于《蜥蜴求雨歌》展开的仪式音乐功能问题探讨 /179

论《好了歌》在昆曲《红楼梦》中的结构意义与思想内涵 / 192

论傩歌“啰哩嗹”的生殖崇拜内涵 / 203

浙北传统婚礼仪式歌曲“浪柳园”探析 / 219

闭诸阳,纵诸阴:中国传统祈雨仪式音乐景观及用乐观念探析 / 237

文化艺术出版社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