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冰山上的来客》的编剧乌·白辛是一位吉林市籍的戏剧家
更新时间:2024-11-11 19:37 浏览量:7
乌·白辛,祖籍乌苏里江支流毕拉河畔红石砬子村。曾祖乌里定克·苏清阿是向清朝宫廷进贡貂皮的佐领。在17世纪中叶随满洲镶红旗和其他几个氏族一同迁居吉林松花江上游西响水河子定居。从他曾祖父吴成惠那代起,改乌里定克为吴姓,并随了满族,移居现在的吉林市。
白辛的原名吴宇洪,1920年出生于吉林。青年时期毕业于吉林毓文中学。因其父吴寿桐是信奉佛教的商人,所以被迫遵从父命于1939年考入奉天(沈阳)佛经学院。白辛自幼性格豪放,喜爱思索。他认为,“佛”是不存在的,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什么大慈大悲的救世观音。于是,他毅然背叛了虔诚于佛家的父亲,于1939年冬投考伪奉天协和剧团,做了一名演员。
在剧团里,不到两年的时间,他曾参加曹禺的名作《雷雨》、由俄罗斯戏剧改编的《决裂》、《血轨》和《归去来兮》等创作剧目的演出,在沈阳和长春两地轰动一时,影响很大。后来,他又应“满映”电影制片厂的邀请,在故事片《地平线上》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劳工”的主要人物形象。不料,遭到敌伪统治者的查封,禁止发行。
白辛从热爱戏剧艺术的理想中惊醒了!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的自尊心,使他立志:不当敌人作践的亡国奴,远离家乡,寻找革命。他想方设法于1941年秋悄悄溜出沈阳,混过伪满洲国的“国界”——山海关,来到北平。然而,他在北平举目无亲朋,遍地无知音,怎能寻到先行者的指引?又怎么能找着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
从春熬到冬,白辛的父亲断绝对他的经济支援,逼他回家去举行婚礼。生活贫困,生命危险,无奈,只得重返故里——吉林。
1942年,白辛入吉林协和剧团演戏。1943年冬,他顶着风雪,四处奔波,联络过去要好的同学、同事,发动进步的青年教师,组织了一个吉林职工业余话剧团。白辛参加演出并导演的剧目有:《姜家老店》、《归去来兮》、《沉渊》和广播剧《海的召唤》等等,都曾博得观众的喜爱。
1944年春,白辛根据苏联小说《吃耳光的人》,改编成话剧《后台》。他借用一个马戏班子的内幕和诗人道白中内涵的哲理,透视着社会现实的人生的悲痛!可惜,戏只演出了五、六场,就被日伪宪兵砸了。剧团被查封、解散,白辛也给抓走了。后来,经朋友们多方营救,才获释放。从此,白辛的名字列入敌特的黑名单,一切活动都被停止了。
但是,白辛并没有气馁,他拿起笔来,继续战斗。他曾以庚辛金,杨如丝、吴大海等笔名,在报纸上发表短诗,有《九月之歌》和《南行草》等。他在诗的字里行间,渗透着思念祖国的深情,激励兄弟姐妹同胞,不要忘记“九月”。那虽是秋收的黄金季节,却是耻辱的悲痛岁月。只有“南行”,那里才是我们的祖国——母亲!
1945年夏天,白辛通过老同学的关系,结识了中共吉林地下党员,从此迈上了革命道路,参加了党的地下活动。
1945年9月初,经地下党员李维民、郑墉介绍,白辛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间,白辛在中共吉林市特别支部的领导下,与郑墉、李之白秘密刊印《前进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刊载我党我军活动的重要新闻,介绍八路军、新四军、抗日联军的著名战役和英模人物事迹。9月3日,为庆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他自编自导节目,在吉林市街头演出。10月,白辛积极参与党领导的吉林《人民日报》的筹办工作,使报纸很快地正式与广大读者见面。这是光复后党在吉林创办的第一份大型日报。
11月,作为青年代表,白辛随吉林省人民代表团,参加了中共中央东北局在沈阳召开的第一次东北人民代表大会。大会后,他接受中共永吉地委、吉林市委的委托,组建了吉林市文工团。12月份演出了话剧《原野》(曹禺编剧),与当时国民党、三青团办的右派剧团抗衡。
1946年1月,白辛受中共永吉地委之命,带领文工团部分团员到东北民主联军第7纵队受训。经军政青年干部学校短期学习后,被调到纵队政治部宣传队为戏剧教员。3月任20旅宣传队队长,4月任吉林市青年艺术研究会主席,5月任24旅文工团团长,10月任东北民主联军第1纵队文工团戏剧教员。自1949年3月后在38军担任随军记者、文工团编剧、导演、副团长等职务。
在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有歌剧:《好班长》、《郭老太太杀鸡》、《马玉惨案》、《土地是我们的》、《白绕带》以及话剧《四海为家》等。曾立大功一次,荣获《工作模范》奖章。军委还颁发三级勋章一枚。
1954年3月,白辛调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担任编导。他多次带领摄制组深入到祖国的大西南和大西北的新疆、西藏等地,拍摄影片。经他编导拍摄的《在帕米尔高原上》和《伞兵生活》两部艺术纪录影片,曾荣获1956年中央文化部全国评比的二等奖和三等奖,分别授予银质和铜质奖章。另一部《勾格王国》纪实影片为文物考古做出了具有历史价值的贡献。
1958年白辛因身体不适,要求调往哈尔滨话剧院,再干老本行。后又调到哈尔滨市文联,从事专业创作。
自此以后的主要作品有:话剧《黄继光》,连续演出300余场。散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旅行记》于1959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电影文学剧本《冰山上的来客》于1960年完成,1962年由群众出版社出版。话剧《赫哲人的婚礼》于1962年创作、演出。在创作中,他曾三次深入赫哲族聚居的乌苏里江。在渔棚,在船舱,他细心地谛听着本民族生死存亡的经历,深深地感到作为赫哲子孙的责任。于是,他以赫哲族民间的传统艺术“伊玛堪”的叙述,横跨几个朝代,倾泻着这个少数民族的悲惨命运;他又以歌舞相结合的风格,歌颂党和人民使这一少数民族得到起死回生、兴旺发达的经历,全剧是两章八回。从哈尔滨演出到沈阳,又送上故乡吉林,进了北京,到处为之惊叹。1962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歌剧《映山红》是他多年的宿愿,终于在1965年实现了他的愿望。在这部作品里他热情地讴歌了东北抗日联军里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光辉业绩。歌剧《焦裕禄》,是他根据一篇报道在涔涔泪下的情况下,与几位朋友合作,一鼓作气编写而成的。剧本写出后,抓紧排练,一个月就演出了,受到观众的欢迎!
1966年春,由于白辛不满足《焦裕禄》的创作仅凭有限的间接资料突击而就,于是决定去兰考。他要亲身到那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感受、认识、剖析、思索,重新进行自己的创作。
然而,正当他沉浸在新的构思之时,灾难降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于是他匆匆忙忙地回到哈尔滨,准备迎接这一场“革命”。就在这时,“四人帮”江青对几十部影片划了黑线打了黑x,其中有《冰山上的来客》。并对作者白辛加上了带着血腥味的注释:“伪满人员”。这真是倒转乾坤,好像返回几十年前被日伪统治的黑暗时期,又成了被注册的黑名单上的黑人。
这位性情刚正,不受屈辱的赫哲族子孙,不幸于1966年9月21日在哈尔滨被迫自杀,为自己谱写了一出强者的悲剧。
终年仅46岁!
在话剧《赫哲人的婚礼》临近全戏最高潮的时刻,作者白辛在剧中人古驼力所唱的“伊玛堪”里,说出了他自己的心里话:
啊啷!
我要从兴安岭的树海里,
拔一棵高耸入云的白杨树;
我要从九万只大雁的身上,挑选最洁白的羽毛,
扎一管描天大笔。
啊啷!
我要站在大顶子山的山尖上,
低头,在松花江里蘸饱金汁;
抬起头,在蓝色的天板上横写金字。
顶礼!
共产党,我的母亲!
顶礼!
我们祖国大家庭里的亿万兄弟!
我要向世界宣布:
是帝国主义,
要把我们斩草除根;
是共产党,
在江底的淤泥里,
又捞出一颗琤亮的金沙!
嚇尼娜、嚇尼娜,
嚇蕾改根娜……
这就是乌·白辛——他的生活、他的性格、他的思想、他的情感——渗透着他那火热的心灵,所要表达的一切。
松花江上游——是生长他的地方;松花江下游——却把他埋葬!
1978年夏,哈尔滨市的组织和领导,为他平反昭雪,并举行了追悼会。全国各地生前好友都表示哀悼和慰问。
1986年秋,哈尔滨市文联将他的骨灰送进革命公墓,安定亡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