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润心 多彩校园——回顾吉林铁路中学歌舞团
更新时间:2024-09-10 18:35 浏览量:41
吉林铁路中学是吉林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不但学习气氛浓烈、高考成绩斐然,文体活动也出类拔萃。吉林铁中老校长肖雨雯在《铁中校风》一文中写道“每年春秋两季校运动会,一次文艺汇演,形成传统活动。校歌舞团有很高的名气,保持市局的高水平,多次应邀为局职工慰问演出,为市接待外宾专场演出,为铁中争得荣誉。”
一 、创立之初
1956年吉林铁中迁至吉林市中兴街校址后,就成立了吉林铁中校歌舞团,这是学校文艺活动的中坚力量。五十年代校歌舞团,每周都有排练活动,并经常接受一些专业的老师培训指导。
据吉林铁中歌舞团团员戈叶力回忆:“吉林铁中歌舞团成立于1956年,那时我刚升入初中一年级(高洪宝、王宝顺、田效华刚入高中二年级),记忆里,演出的第一场节目是在学校礼堂,第一个节目是大合唱,指挥名字叫王明辉,我和关质厚、金宝贤、王世平跳的是根据西北歌王王洛宾的《美丽的姑娘》编排的新疆舞。1956一1958年是歌舞团的鼎盛时期,大量的歌舞节目和话剧《祝你成功》(参演的学生有王宝顺、高洪宝、牟弘、徐雅琴、吴凤翘、窦淑筠、赵来和等)都诞生在这个时期。
当时歌舞团有乐队、有歌舞队、有话剧队,培养了一大批文艺人才,享誉吉林铁路局及吉林市。经常到吉林铁路局所属的企业单位、铁路沿线、铁路文化宫以及学校、部队等去慰问演出。歌舞团当时的主要负责的是钱祖发老师、孙德馨老师及文化宫的杨福生老师,校歌舞团的学生达五、六十人。1958一1960年,那时的歌舞团成员因为一部分学生毕业和铁路局文化工作的需要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958年高中毕业的王宝顺、高洪宝考入了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还有一些同学被专业文艺团体抽调走了。1960年崔淑贞、戈叶力、关质厚、金宝贤、王世平、王树礼、李中山、陈有等同学被铁路局抽调到《吉林铁路局文艺训练班》工作,接下来有杨光、宋玉蓉、陈秀芬、柏忠、盛波被省歌舞团录用,后来刘雅卿进了北京中国铁路文工团,鲁成刚、郑坤范进了省话剧院,房春生进了解放军空政文工团。我们这一批的成员就逐渐分散了。总之,铁中培养了一大批文艺骨干,为很多艺术团体输送了人才,对此做出了突出贡献!”
据崔淑贞(吉林铁中59届高中毕业生、铁中歌舞团团员、一直到在铁中任教,她的独唱都是很受欢迎的节目)回忆:“那时的铁中歌舞团誉满全市,经常到部队及厂矿演出。学校负责歌舞团的钱祖发老师及孙德馨老师关心同学生活,组织各种演出,亲自和同学一起备服装、做道具,一起推运装乐器和道具的车并参加乐队演奏。由于铁中歌舞团演出水平高,像表演唱《小拜年》(鲁成刚、杨光、崔淑贞、常明香)、歌舞表演《春到茶山》都是观众反响热烈的保留节目。
其他节目也非常受欢迎,陈有(高59届,后为文化列车乐队队长)的板胡独奏,杨中兴(吉林局文联秘书长、后为文化列车车主任 )的扬琴独奏,演出都是要返场数次。校歌舞团深得局领导的重视,铁路文化宫及地区的文艺骨干杨福生、孟宪廉、张耀明、金孝惠、 赵文博等经常辅导歌舞团的排练和演出。在拍话剧《祝你成功》时,杨福生老师不但导演而且亲自上场演出,还指导布景、服装和化妆。非常有意思,为显示剧中人物(苏联人)的壮硕,在衣服里穿上棉背心、棉裤衩。”
校歌舞团团员李秀元(高62届)回忆:“我刚到校歌舞团,就赶上市歌舞团派一男一女两个演员来学校教我们跳蒙古族舞蹈《草原青年》,后来成了学校的保留节目,在我高中三年,每次演出,必有这个节目。这个舞蹈非常热烈奔放,满台乐,满台欢,满台跳。观众反应热烈,常常是返场跳好几次。后来这个舞蹈改名为《欢乐青年》,开场动作稍微变成欢乐情绪,一样受欢迎。还有我的学长王宝顺毕业后到长影工作,到吉林教我们《五朵金花》电影中的白族舞蹈《三月街》。大约是61年,中国铁路文工团来吉林演出,由于中铁文工团有些演员是吉林局去的,学校请来其中两位演员教舞蹈。一个是女生舞蹈叫《夸地瓜》,还有一个男女生舞蹈《霸王鞭》,演出后都较受欢迎。”
学校歌舞团还经常和其他单位的文艺宣传队交流,李秀元回忆道:“我们和长春铁中交往比较多,我们向长春铁中学了舞蹈如《春到西藏》等,长春铁中也经常来吉林铁中学习。还有一次我和房春生(高62届,空政话剧团副导演)去丰满电厂文艺队教他们舞蹈《草原青年》,过后他们设宴招待我们并组织了舞会。
铁中歌舞团除了为铁中学生和铁路职工慰问演出外,还利用下乡支农期间为农民演出。我记得六零年在天泰公社支农,劳动间歇时,还没等擦干汗水,就换上演出服,在田间地头为社员跳舞,虽然很累,但看到很受欢迎,心里很甜(这一优良传统在吉林铁中一直延续到七、八十年代)。”
铁中歌舞团除一些舞蹈《春到茶山》、《花伞舞》、《花儿与少年》,还有表演唱《小毛驴》、《老货郎》、《夸哥哥》(表演者:常明香、傅丹、高岩、杨光、宋玉荣)、黄梅戏《天仙配》选段、以及器乐合奏《春节序曲》等。
吉林铁中歌舞团的精彩演出,为铁路局和学校争得了荣誉,也得到了路局和学校领导的高度的赞赏和大力支持。拨经费购置乐器和服装(钱祖发老师亲自去上海订制新颖面料和样式的演出服 ),安排好学生们演出的生活及出行的安全。
二、成长壮大
1960年后,我们文革前的老六届(高初中各三届)学生先后进入吉林铁中学习。当时,每年十二月三十日、三十一日都举行全校文艺汇演,三十一日晚以班级为单位举行通宵联欢晚会。对于全校师生都是盛大的文化活动,各班都精心准备,舞蹈、演唱、话剧及戏曲等,形式丰富多彩,然后挑选出优秀节目(初61级7班金力生、赵谦翔、常明茹、孙玉琴等同学表演的白族舞蹈《三月街》及我们高63级1班的诗朗诵《接班人之歌》,根据小说《红岩》片段自编自导的小话剧《坚强的战士》及孟宪礼和我自编自演的相声《公物还家》都曾有幸入选),加上校歌舞团的节目,组成一台晚会,向吉林铁路地区职工家属汇报演出, 一直演过春节,极大的丰富了地区文化生活。
我们这几届许多同学补充进了校歌舞团,这时负责歌舞团的是贾贵老师,声乐由奚文久老师带领,乐队由李和清老师指导。据李欣(高68届,校歌舞团舞蹈演员)、温艳华(高68届,校歌舞团主持报幕)等同学回忆:“校歌舞团分声乐队、器乐队和舞蹈队,每周四下午三点到五点活动,舞蹈演员有乔淑兰、董凤琴、李玉馥、宋瑞光、李欣、冯泰之等。先练基本功,然后排练节目。曾演过的舞蹈有《锡兰罐舞》,蒙古族《筷子舞》,朝鲜族舞蹈《摘苹果的姑娘》等,演出都受到极大的好评。”那时演出的舞蹈都由校歌舞团乐队伴奏(没有录音设备),乐队还排练演出小提琴曲《新疆之春》、《新春乐》、《众手浇开幸福花》(李和清老师编曲)等,当时演出器乐节目,尤其是李士毅的板胡独奏《对花》、《翻身的日子》,观众极为欢迎,也都多次返场。
除了元旦文艺汇演,每年五月学校都举行“红五月歌咏比赛”,一般都是以班级为单位参加。1964年我们高66届四个班200人,统一参赛,由李士毅组织指挥,表演了四声部合唱《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我们走在大路上》,震撼全场。1964年,我们高63级参加了吉林市治理辉发河的劳动,据此,由凌振老师作词、付远成老师作曲,编排了大合唱《歌唱火龙河》,指挥李士毅、领诵孟宪芬、张锡亭,在市里兴修水利总结大会汇报演出,市广播电台录音。
1965年12月31日举行了最后一次老铁中文艺汇演。1966年4月,国家八大艺术院校联合进行艺考,我们年级孟宪芬、苏兴忠和我分别取得了解放军艺术学院及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导演系的艺考合格证,不久的一场风暴,吹散了我们的文艺梦。
1966年5月,为配合当时的运动形势,学校指派我组织一支小型宣传队,挑选了贝绍菊、杨丽娟、王健夫等十来名同学,排练了对口词、独唱等小节目,只演出了一场,在疾风骤雨的运动中终止了。随后学校成立好多造反组织,我参加了“二七兵团”。原本无所事事,不久,铁路小学六年级毕业生都涌入吉林铁中,分别投入各个组织,于是就挑选了其中三十多人组成“二七兵团红小兵宣传队”,由我和宋玉荣(初66届,市歌舞团演员,北京市少年宫舞蹈编导)带领排练演出,直到1966年年底我参加了铁路职工宣传队组织——“红宣兵”。
1967年初,在学校的杨国华、温艳华、李杰、金文钊、王月秋、林延彬、孟庆圆、李伟、张福东、秦育武等30多名同学,组成了“吉林铁中红联宣传队”,排演了舞蹈、歌唱、器乐、活报剧、曲艺、对口词、相声等节目,到部队、学校、铁路疗养院等地演出,深受欢迎。
从67年1月开始,在李和清老师带领下,李士毅、张明智、李欣、胡秀山、张建国、李华兴、贝绍菊、姜大为、王凤云等近五十名铁中学生,陆续参加了“铁路红宣兵”。虽说是一支以工人名义的宣传队,其实主体是吉林铁中学生。宣传队排演了独唱、舞蹈、表演唱等各类节目以及《长征组歌》全曲,自创自编了舞剧《李文忠》,尤其是歌舞剧《白毛女》,演出遍达全省一百多场。到1968年9月,同学们陆续下乡插队,一年后几十名铁中学生先后被铁道兵文工团、第二炮兵文工团、吉林市歌舞团及全省各县级文工团录用,成为专业文艺工作者。
肖雨雯校长在《铁中校风》一文中说:“学生持之以恒的文体活动和集中培训,增强了体质,提高了体育技能和艺术技巧,为国培养了专业人才,分别成为体育健将、艺术明星。”
五六十年代,从吉林铁中走出的部分文化精英:高洪宝(高58届,长影著名摄影师,主要作品有《保密局的枪声》、《心灵深处》、《解放》等)、王宝顺(高58届,长影演员剧团演员、副导演,主要作品《英雄儿女》、《车轮滚滚》、《重庆谈判》等)、郑坤范(高60届,国家一级演员,长春话剧院业务院长,出演《吉鸿昌》等几十部话剧,《海狮敢死队》等三十多部电影,91年获中国话剧演员“金狮奖”)、刘雅卿(高60届,中铁杂技团团长)、房春生(高62届,空政话剧团副导演)、孟宪礼(高66届,国家一级编剧,主要作品评剧《邻居》(拍成电影)、《工会主席》、《新婚之喜》、《爱情变奏曲》等十余部剧目,被吉林省命名为“最具影响力的戏剧艺术家”)、李士毅(高66届,铁道兵文工团歌舞团副团长)、赵晓东(高68届,副教授,吉林北华大学音乐学院党委书记)、曹阳(初68届,国家一级演员,参演《长津湖》、《狂飙》、《大道薪火》等多部影视剧,主演《盐城往事》获得东京国际短片电影节最佳短片奖。至今仍每年参演一、二十部影视剧,活跃在艺术舞台)。
三 、继承发展
69、70届入学后,吉林铁中又组成了宣传队,据狄秀莲(69届)说,当时他们排演了根据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雪》编的舞蹈(参演人有狄秀莲、许丽华、孟敏、曹爱清、王维岗、张晓川、马文亮)等一些节目。
1972年初,我从农村回城,到吉铁二中任教(吉林铁中已分成吉铁一中、吉铁二中),除讲课外,学校安排我辅导学校文艺队乐队。这时铁二中负责文艺队的是阮尚达老师,指导老师有奚文久老师、胡霞老师、刘吉老师及韩亚乔老师。当时正排演全场京剧《杜鹃山》,全台演员、演奏员(刘英丽、李正光、方玉、黄耀革、唐志军等,指挥李波)都是学生,每次演出都满堂彩。后来又陆续排演了歌剧《山鹰》(于艳华、刘俊等)、《岷山春风》(李军、崔学)及话剧《边疆新苗》(陆鹏、刘俊、高兵等)、《教鞭》(刘薇、聂梧田、闻洋、肖林等),弦乐四重奏《唱支山歌给党听》、《萨丽哈最听毛主席的话》(陆峰、王新、唐敬军、贺桂华),以及合唱、独唱、表演唱、舞蹈等,乐队相继的指挥是学生赵志伟、曹萍。那时的演出所有带音乐的节目都需要乐队,学生乐队都出色的完成演奏任务,还和部分演员同学一起配合专业演员排演京剧《智取威虎山》,参与铁路分局宣传队的交响乐《智取威虎山》及《创业组曲》的演出。
有一段时间,因77届学生参加宣传队人较多,为方便排练和演出,单独把这些同学组成一个班,由我为班主任。为更好体现文艺特点,我就自编教材,给同学们上音乐基本理论课,从五线谱入手,讲音程、和弦、旋律、调式、作曲基本常识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期末考试就是每人写一首歌,然后排练演出。学生们热情很高,至今津津乐道,这也算普教中的一个特例。
1984年吉林铁一中、铁二中合并,我到了铁一中,仍然是除教课外辅导宣传队。吉铁一中宣传队也是吉铁吉林地区普教系统一支文艺劲旅,七十年代,由李和清老师、杨懋森老师和崔占林老师带领和指导。1971年演出过全场京剧《智取威虎山》、交响乐《沙家浜》序曲,以及器乐曲《早上》(李和清老师编曲)、器乐合奏《农场的清晨》(崔占林老师编曲)、小歌剧《半篮花生》(李和清老师编曲),舞蹈《丰收舞》、《洗衣歌》等。
进入八十年代后期,升学压力逐渐加大和寒假前期末考试的提前,原有的元旦文艺汇演和班级联欢取消了,但文化活动并没有停止,改为在每年九月举办吉铁一中艺术节,进行各种文化活动,包括美术作品展和操场的篝火晚会,演出各种文艺节目。五月的歌咏比赛还保留(后改为“纪念一二.九”合唱节),每年都去市里参加合唱比赛。还要参加铁路教育工委每年举行的吉铁地区中小学文艺汇演。
进入1990年后,学校成立了吉铁一中艺术团,魏立基校长任团领导,由刘玉蓉(负责指导声乐)、王铁成(负责指导管弦乐)、朴里光(负责指导军乐队)、魏兰(负责指导舞蹈队)等几位老师主管,我被委以艺术总监,只是负责乐曲配器和制谱等案头工作,不再直接参与训练学生。1999年吉林铁中五十年校庆,校艺术团献上了一台精美的节目:我指挥了刘玉蓉老师改编并领唱的合唱《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还有舞蹈《我的老师》、《山里娃》、集体诗朗诵《九月的校园》、管乐合奏《北京喜讯到边寨》(指挥朴里光老师)等。
经各位老师的培训,学校的合唱团都演唱标准合唱,尤其是女声合唱团演唱的无伴奏合唱《半个月亮爬上来》等,歌声美妙、绕梁三日;管弦乐队可以完成任何合奏、伴奏,王铁成老师作曲的管弦乐曲《火车头进行曲》在文艺汇演获一等奖;朴里光老师训练的学校庞大的军乐队在运动会(包括地区运动会)和各种庆典活动中为学校争光添彩。
2003年9月,吉铁教育工委组织最后一届地区中小学文艺汇演,吉铁一中演出大合唱,林延彬校长指挥、纪凌杰书记、刘玉荣老师和孙大光主任领唱《为了谁》和《大地飞歌》。朴里光老师指挥的管弦乐曲《红旗颂》全本原配器,由于缺少弦乐器、双簧管和竖琴等乐器,就用五台电子合成器模拟替代,演出气势恢宏,效果非常好。尤其是乐队中五位键盘手流畅完美地演绎了超高难度的弦乐部分,令人震撼。当时文化宫的严主任对我说:没见有小提琴,这浑厚的弦乐声是怎么来的?
七十年代后,吉林铁路中学也陆续向社会输送了许多文化人才:曹进(著名作曲家、文艺导演,多次担任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和《同一首歌》艺术总监、导演,代表作《祖国不会忘记》、《请祖国检阅》等歌曲)、孙福和(北京现代舞团团长、中国杂技团演出总监、北京金长城魔术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兼艺术总监)、黄克胜(小云雀交响乐团音乐总监、首席指挥。国家二级作曲,广东省小提琴教育学会理事)、李大力(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管乐学科主任、上海低音铜管研究会会长,代表作《低音铜管乐器强化基础训练》等广为普及的铜管教材)、冯玉国(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理事,中国二胡学会理事,2005年获美国密苏里大学世界音乐节“艺术家成就奖”,多次担任国际、国家级二胡大赛专家评委)、孟翔(长春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奏员, 大连大学音乐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吉林省长笛学会会长兼秘书长,长春市音协副主席。曾参加《人到中年》等300多部影片的音乐录制工作, 出访美国、法国等国家交流演出及参加学术活动。发表《新中国电影音乐民族化探索》等二十余篇论文 ,2014年载入吉林省音乐家名人录。) 、潘东升(吉林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代表作品《勇敢的鄂温克人》获得中国舞蹈“荷花奖”编导金奖,《大鹏》在2014亚洲国际舞蹈大赛中荣获专业舞蹈比赛最高奖)、孟志(吉林省交响乐团,一级演奏员)、赵大光(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管弦系主任、研究生导师,中国大管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萨克斯学会副主席,吉林省音协管乐协会副主席)、陆峰(北华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音乐系主任)、宫昊(中国传媒大学MBA学院教授,国家一级播音员,全国商务礼仪职业培训项目首席授课专家)。
四、余韵萦心
2008年,我从重新命名的“吉林铁路中学”退休了。回想我在吉林铁中求学、工作四十多年(下乡插队三年),受到学校和老师的培养教育并给予我展示的平台,至今感恩怀德,念念不忘。而几十年间绵绵回响的校园音韵,更是长存心际,萦绕不散。我退休后第二年,学校更名为“田家炳高级中学”,文艺活动依然活跃,在市内各项文化活动中成绩斐然。
由于时间久远、资料信息不足,文中涉及的事件及人名或有谬误和欠缺,望谅解,并希望各位师长和学友予以指正、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