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戏曲电影新突破!《阿搭嫂》闯入金鸡奖
更新时间:2024-10-28 09:56 浏览量:7
《阿搭嫂》剧照
在昨日公布的第3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提名名单中,厦门出品的戏曲电影《阿搭嫂》获得“最佳戏曲片”提名,实现厦产戏曲电影在金鸡奖上“零的突破”。
戏曲电影《阿搭嫂》由曾学文编剧、程箓执导、吴晶晶领衔主演。该片为2020年中国戏剧梅花奖数字电影工程拍摄项目,改编自高甲戏《阿搭嫂》,系厦门首部戏曲电影,由厦门文广影业集团有限公司、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出品,厦门市海峡同根艺术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出品,历经4年筹备、拍摄与制作,于今年6月上映。
“阿搭嫂”,是闽南地区对古道热肠、好打不平、大大咧咧的妇女的统称。高甲戏《阿搭嫂》以中国传统精神“真善美”为内核,讲述民国初年一位热心肠的妇女,在遭遇一系列误会后仍保留泼辣纯真的本性,坚持帮助别人的故事,讴歌了友善、崇德的人性之美和道德光辉,唤起人们对中华美德的珍视。
《阿搭嫂》“履历”丰富精彩——从2006年创排至今,衍生出大戏版、小剧场版、进乡村版、两岸多种戏曲形式合作的“三下锅”版、电影版等多个版本,曾荣获“中国戏剧奖·剧目奖”、第三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等多项大奖,常演不衰,永葆活力。
今年8月,作为2024年度厦门市文艺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高甲戏《阿搭嫂》开启全国巡演,携手保利院线,前往浙江、山西、上海、湖南等8个省份的10座城市剧院进行互动、传播与交流,让各地观众一同认识“阿搭嫂”这位急公好义的朴实妇女及她背后浓厚的闽南风情,所到之处好评如潮。
有着300多年历史的高甲戏,在创作与创新的路上从未止步。如何将《阿搭嫂》这部舞台经典进行电影改编,使之在保留戏曲原有韵味的基础上,展现出剧目的新魅力,总导演程箓有自己的见解,在他看来,该片最大的亮点就是可以很好地呈现观众在剧场里看不到的东西,比如演员生动的表演细节以及一些微表情等,戏迷可充分感受高甲戏本身的魅力。而电影通过创新的技术手段和艺术表现手法,赋予戏曲更好的节奏感。
回望历史,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厦门话电影即“厦语片”兴起,曾在20世纪50年代风行一时,尤其在台湾地区和东南亚华侨聚居地风靡一时。这些厦语片中有不少取材于戏曲,如《郑元和》《陈三五娘》《唐伯虎点秋香》等,显示闽南戏曲音乐与电影技术的交融。
电影《阿搭嫂》自6月上映以来,受到电影界、戏曲界专家的高度评价以及观众的一致好评。
电影领衔主演吴晶晶系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从舞台版到电影版,吴晶晶一路陪伴《阿搭嫂》,她深知背后的种种不易。“听到《阿搭嫂》获得金鸡奖提名,全体剧组人员都非常激动!”昨晚,吴晶晶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电话那头的她难掩喜悦之情,她说,电影集成高甲戏《阿搭嫂》创排至今18年舞台艺术的精华,在剧情、导演、演员表现、技术层面都进行了丰富和提升。吴晶晶表示,希望通过不断地尝试,拓宽高甲戏的受众群体,赢得更多人的关注与喜爱。
“电影《阿搭嫂》是真正的厦门出品、厦门制造,如今获得金鸡奖提名,可以说圆了金鸡奖落户厦门以来厦门文艺工作者的梦。”《阿搭嫂》的编剧曾学文告诉记者,自金鸡奖落户厦门,吸引了越来越多影视公司来厦发展,厦门的地方戏曲也渐渐受到投资者青睐。电影《阿搭嫂》的提名,也体现了金鸡奖对厦门戏曲电影创新性发展方面的充分肯定。曾学文还透露了一个好消息,昨日下午,电影《阿搭嫂》摘得香港电影紫荆花奖戏曲电影单元最佳编剧奖。
高甲戏是福建地方戏曲剧种,孕育于明末清初,流传于闽南、台湾及东南亚华侨华人聚居地,在发展过程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其丰富多彩的“高甲丑”表演,在中国戏曲艺术中独树一帜。
推动闽南戏曲 更好传承发展
闽南戏曲是指使用闽南方言演出的戏曲剧种,主要包含高甲戏、歌仔戏、木偶戏等,《侨批》《大稻埕》《文姬归汉》等一批优秀剧目屡获嘉奖,深受观众喜爱。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出台的相关扶持政策,让闽南戏曲逐渐复苏。2015年7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颁布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2016年,厦门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厦门市传承发展地方戏曲实施意见》;2020年6月,厦门出台中国首部地方文化保护专项法规——《厦门经济特区闽南文化保护发展办法》,其中明确将闽南地方戏曲列入保护名录。
此外,厦门还出台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实施方案和“一团一策”的改革措施,建设闽南戏曲艺术中心,从建立健全长效激励机制、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扶持文艺精品创作、拓宽市场化发展路径等方面,激发院团内生动力,推动闽南戏曲更好地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