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无言》研讨会举行,新时代中国教育扶贫的动人画卷
更新时间:2024-10-19 11:36 浏览量:10
电影《桃李无言》观摩研讨近日会在北京举行。多位专家学者以及《桃李无言》总监制黄建新、制片人李晓红等主创出席研讨会。与会专家认为,《桃李无言》是一部制作精良的、兼具纪录真实性和戏剧叙事性的纪录电影,用七个生动感人的教育扶贫故事构建了过去几年来中国教育扶贫事业伟大成就的整体版图,用情感丰沛的具体人事物营造出宏大的史诗感。专家还指出了本片对于向世界讲述中国教育发展成果的重要意义,对影片进一步推行海外发行提供了意见。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指导、《电影艺术》杂志社主办、《戏剧与影视评论》杂志社协办。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陈大立在致辞中指出,《桃李无言》影片主题突出,通过全国各地的生动案例,讲述中国教育扶贫的积极成效。影片还充分体现中美合作的特色,展现中美高校合作良好意愿,成为教育部落实中美元首旧金山会晤共识的一个亮点工程,为中美教育交流合作蓄能添力。期待影片在国内外上映后能够通过真实的力量打动更多观众,让他们更加深刻直观地了解中国扶贫事业和教育发展成就,为中外人民友好往来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搭建更加巩固的桥梁。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宋智勤表示,《桃李无言》采取直接电影与真实电影相结合的手法,通过与当地群众的深度交流,准确捕捉了教育扶贫工作的点滴细节,营造了接近真实的生活场景和人文氛围。同时,人物的成长为主流,跨越城乡和多种文化,形成具有叙事张力的视觉与情感体验。
《桃李无言》总监制黄建新黄建新表示,真实是《桃李无言》的第一要素,在确定剧本和团队之后,主创第一时间前往拍摄地进行考察和采访。为了达成真实,摄制组长期与拍摄对象共同生活,让他们习惯于摄影机的存在,能够在镜头前流露出最真实的感觉。由此,宏大的主题化为每个具体的人身上发生的变化,非常具有说服力,达成了与剧情片截然不同的感人效果。“我第一次看到影片剪辑版时,就掉了好几次眼泪。”黄建新透露本片也是厦门大学电影学院出品的首部影片,之后会结合学院教育,继续推出优秀影片。
制片人李晓红表示,《桃李无言》的整个制作过程让人真切感受到电影人创作的不易,影片拍摄的是一个个师生间的感人故事,电影教育同样也应该将电影人克服各种困难、拍出好作品的精神传递给学生,为实现建设电影强国奉献力量。目前片方已经做好了三种外语的字幕翻译,还将进一步推动本片的海内外发行工作,让全世界更多人看到这部影片。
影片推普脱贫单元导演刘玉龙表示,在拍摄初期,经过大量调研,剧组认为最适合这一题材的形式就是纪录电影。主创团队调研后,决定采用7个不同的人物的故事,涵盖不同年龄段,来呈现一个完整的求学之路。团队分为7组,同时在全国16个省市区进行调研和拍摄,前后参与的工作人员有700多人。由于拍摄时间紧张,调研与拍摄是同步进行的,经过长期相处,拍摄团队与拍摄对象建立起亲人般的关系,因此可以捕捉到非常自然的、真情流露的片段。本片的顺利完成,离不开各级领导部门的大力支持,也是所有参与拍摄的工作人员集体创作的成果。
《桃李无言》也得到了与会专家的肯定。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旭光表示,《桃李无言》在结构创意方面比较成功,这种结构可以联系到20世纪各个阶段中国文学中宏观全景式的作品,但更直接的影响借鉴还是来自近年来的“我和我的”电影系列。本片可以看作“我和我的”电影系列所树立的原型结构在纪录片领域的一次成功延伸,可以称之为新主流纪录大片。影片七个故事关注了七个不同地域、年龄、性别的人物,涉及不同的教育阶段,又能在国家整体的视角下将他们统一起来,具有充足的史诗性。在宏大之余,本片也兼顾了人物的鲜活性和真实性,某些段落的抒情性也让人印象深刻,将纪实风格与抒情和写意相融合,使其艺术表现力达到了新的高度。在人工智能时代,这种具有真实性的纪实可能将更加重要。个别故事如悬崖村一段,如果加入后续发展可能会更让人感动。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所长,研究员赵卫防认为,《桃李无言》是一部优秀的纪录片。纪录片中,纪录性叙事和戏剧性叙事的配比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纪录片的感染力必须通过两种叙事的结合产生。本片的七个故事都围绕特定的叙事任务进行,也有很鲜明的纪录片本体特征,两种叙事的配比做得比较好,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纪录片的艺术特色,影片前半部更多体现感动,后半部体现出成长,完成得比较到位。同时,本片整体展示了中国特色的扶贫教育,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百年大计,以个体的命运来表现出宏大问题,很有价值。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肖扬
编辑/弓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