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演员跨界音乐节:流量狂欢背后,谁在重塑音乐节的未来?
发布时间:2025-05-04 23:25:35 浏览量:2
5月1日北京元气森林音乐节中,赵露思的演出因主办方统筹问题引发广泛关注。原定30分钟的表演因前序乐队迟到导致流程延误,最终仅呈现7分钟,演唱了《You R》和《有你在》两首歌曲。
演出前大量粉丝提前24小时夜排等待,部分人从外地自费数千元购票赴约,到头来仅观看两首歌。现场出现粉丝情绪崩溃、集体痛哭现象,有父母带孩子参与的家庭观众表示“孩子哭得比失恋还惨”。
演出结束后,赵露思换装准备离场时得知粉丝情绪,主动返场用话筒喊话:“别哭别哭宝贝,今天你们的票都找工作室送礼物!”截至发稿,#赵露思音乐节安慰粉丝#话题阅读量破5亿,返场视频播放量超2000万次。
早前艺人宣布加入音乐节时就引发了不少争议,而元气森林音乐节中赵露思的流量效应、主办方“翻车”、粉丝各大平台维权,又再次把音乐节推到风口浪尖。
舞台变局:
当演员成为音乐节的“新主角”
无独有偶,除赵露思外,张新成、张晚意、罗云熙、丁禹兮、任嘉伦等影视明星也纷纷在音乐节中开唱,台下举着应援灯牌的粉丝们高呼偶像的名字,与早年音乐节的氛围形成鲜明反差。
这一变化的背后,是音乐节市场的巨大转型。以2025年“元气森林音乐节”为例,演员阵容占比超过40%,而独立乐队和原创音乐人的演出时间被压缩至次要时段。类似的现象在“太湖湾音乐节”“上海超级芒果音乐节”中同样明显。有乐迷调侃:“现在买音乐节门票,像是在为演员的粉丝见面会付费。”
这种转变并非偶然。一方面,疫情后文旅产业与音乐节深度绑定,地方政府为推广城市名片,对音乐节主办方提供高额补贴(如海南省对引进音乐节的主办方奖励最高300万元)。但补贴的前提是音乐节能吸引足够多的外地游客,而流量演员的粉丝效应显然比小众乐队更具“引流”能力。
据悉,赵露思5月4日在滁州葫芦果音乐节将完整呈现30分钟表演,带动当地旅游搜索量增长320%。
另一方面,观众对同质化阵容的厌倦也在倒逼主办方求变——当新裤子、痛仰等乐队一年参加十几场音乐节时,观众早已审美疲劳,而演员的“跨界首秀”自带新鲜感,成为票房的新突破口。
然而,争议随之而来。当演员站上音乐节舞台,粉丝文化开始重塑现场规则。2024年的西湖音乐节,为了抢占前排位置,粉丝们提前一天在场外“夜排”,甚至自带折叠椅和帐篷;演出时,灯牌海、全程跟拍、对其他艺人冷场等现象屡见不鲜。曾有乐队主唱无奈表示:“我们在台上唱《蓝莲花》,台下粉丝却在喊‘XXX(演员名字)什么时候出场’。”
流量演员的加入直接推高了音乐节票价。以草莓音乐节为例,单日票价从2019年的380元涨至2025年的1280元,部分演员的演出时长仅20分钟,但舞台设备、音响效果却未见显著升级。
同时,一旦入局,就要以专业歌手的身份被乐迷审判,有艺人在演出后陷入了“全靠修音”的质疑。
产业、资本与演员
“合谋”推动跨界狂欢
过去十年,音乐产业的造星能力大幅衰退。传统选秀节目如《中国好声音》影响力式微,音综陷入“老龄化”困局——《歌手2024》仍靠那英、孙楠等老牌歌手撑场,《声生不息·港乐季》主打怀旧金曲。
文化音综如《乐队的夏天》《中国有嘻哈》等曾短暂接过向市场输入新人的接力棒。痛仰、二手玫瑰、麻园诗人、万妮达等几乎是各大音乐节中流砥柱一般的存在。但近两年的节目收视率直线下降,也缺失了向市场输送新鲜血液的能力。
短视频时代更是加剧了“歌红人不红”的怪象:一首《跳楼机》在抖音被改编成数十个版本,但很少有人记得原唱是谁。音乐节需要的是“能卖票的名字”,而演员通过爆款剧集积累的粉丝基础,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对主办方而言,音乐节早已不是“用爱发电”的文艺项目。据行业数据,2024年国内音乐节数量比2023年下降40%,但文旅补贴下的竞争压力反而更大。邀请演员成为降低风险的“捷径”:
张新成、罗云熙等演员的粉丝愿意为偶像支付溢价票价的概率是普通乐迷的4.8倍,且能带动应援周边、酒店住宿等衍生消费。某票务平台负责人直言:“请一个演员,票房保底50%,比押注小众乐队稳得多。”
对演员来说,跨界音乐节不仅是赚取出场费的机会,更是拓展个人IP的重要场景。例如,赵露思凭借甜剧《偷偷藏不住》爆红后,借音乐节演唱OST《有你在》,进一步巩固“甜妹”人设;丁禹兮在“巅峰音乐节”翻唱其主演的大热古偶剧主题曲《凝眸》,相关短视频播放量破千万,成功打破“古装男主”的单一标签。
此外,音乐节提供的线下互动场景,也让演员能够直接触达粉丝,增强粘性,当艺人和粉丝都有需求,市场也就提供了这个双向奔赴的平台。
音乐节需要一场
“双向奔赴”的革新
演员加入音乐节无疑是个人、主办方、粉丝多重获利,但此次元气森林音乐节也暴露出行业的专业度缺失、应急处理经验不足的问题。要让音乐节既“叫好”又“叫座”,需从演员、主办方到乐迷多方协力。
1. 对演员:跨界不是“镀金”,而是责任
若想赢得乐迷尊重,演员需以专业态度对待舞台。例如,系统学习声乐、减少假唱依赖、尝试原创音乐等。参考歌手出身的演员陈昊宇,在厦门草莓音乐节上全开麦演唱《野子》,为她带来众多自来水式的好评。此外,演员可主动与乐队合作,如丁禹兮与霓虹花园同台演出,既保留流量热度,又融入音乐节原有氛围。
2. 对主办方:平衡商业与情怀的“创新实验”
首先要重视用户体验,严执行过程中严控细节,考虑品牌的长远发展。其次,差异化运营是关键,例如采用“分区售票”:粉丝区提供应援服务,乐迷区专注音乐体验;或推出“主题日”模式,将演员演出与乐队表演分开安排。同时,加大舞台技术投入,用灯光、音响等硬件升级弥补演员的专业短板。
3. 对行业:重建音乐产业的“造血循环”
长远来看,音乐节不能永远依赖演员输血。扶持新人音乐人、重启优质音综、推动短视频与长线造星结合,才是根本之道。例如网易云音乐“石头计划”曾挖掘出裘德、房东的猫等音乐人,若此类项目能与音乐节联动,或能孵化出新一代“票房担当”。
结语
演员跨界音乐节,是市场选择下的无奈,也是行业转型的阵痛。流量能短暂点燃票房,但只有尊重音乐本质、包容多元文化,音乐节才能避免沦为“粉丝特供商品”。无论是演员的真诚投入,还是乐迷的理性发声,抑或主办方的创新尝试,都在为这场博弈寻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