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西夜校里的“戏剧人”
发布时间:2025-05-03 05:38:33 浏览量:4
周飞亚
暮春傍晚,暖风轻拂。大福踮着步子挪进北京小八道湾胡同6号院。痛风发作,他本不应出门,但这天是鼓楼西夜校的即兴剧场戏剧培训班上课的日子,他不想错过。
43岁的大福,从事IT行业。学表演、练舞蹈、脱口秀,他的兴趣班“报得很杂”。“但只有这个课是我一定会来的。”他说。
2024年的惊蛰那一天,鼓楼西夜校正式“开学”。这是这家民营小剧场成立10周年之际推出的创举。它来自剧场创始人李羊朵的一个念头:建立一个兼具精神充电与生活赋能的学习园地,供大家在业余时间自我拓展,探索人生的更多可能。在她的理解中,剧场,不仅是演出的地方,也应该有更多文化功能。
成立一年多来,夜校已“开课”百余场,有大师工作坊、围读会、演读会等多种形式。即兴剧场是其中最抢手的。为了大家的体验,即兴剧场每期的报名人数控制在15人左右。夜校“校长”小树说,每次都是“偷着上架”,还没来得及官宣,名额就被一抢而光。学员们建了微信群,小树鼓励大家互相转让体验名额。如今,群里已经有快200人了。
和大福一样,来这儿上课的绝大多数人都没有表演经历。对他们来说,表演不仅是一种技能,也是内心的疗愈。出差路过,来体验的;初到北京,来找归属感的;工作压力大,来解压的;不知怎样更好地跟人打交道,来学习的……
在“教室”楼下的咖啡厅,小树见过送孩子来的父母在等待,也见过陪妈妈来的孩子在写作业,还见过老师带自己的学生前来。“每个人可能一开始都有各自的诉求,但最后,都会有意外收获。”小树说。
40岁的蔡先生,在教育机构教儿童编程,来这儿最大的收获是“释放压抑的情绪”,上完课“感觉很通畅”。
45岁的王先生,兼职化学老师,他感觉表演“需要调动太多感情,很难”,但他愿意做点自我挑战。
27岁的思雨,想转行当演员,辞去了原本稳定的工作,一边做着自媒体运营,一边寻找演出机会。她说自己其实早就想离开北京,但夜校氛围太好,“像家,很能滋养人”,她有点舍不得。
总是结伴而来的王女士和孟女士是同事,也是闺蜜。去年10月,在鼓楼西看戏后,两人关注到夜校,觉得很有趣,“以前看戏,是‘看热闹’,经过学习,才真正看懂‘门道’,也感受到了‘艺术来自生活、高于生活’。”
大福觉得,在表演中,人与人之间的“一堵墙”被打破了。“既是释放,也是补全。看到别人的表演,你会代入,会看到来自不一样的生活的投影。”一年来,很多学员成了朋友,没课的时候,他们也会组织聚会,相约一起练习。
“咚咚咚……”楼板传来喧闹声,那是学员们在热身。响声渐息,有隐约的台词声传来,不时夹杂阵阵笑声。鼓楼西夜校,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的人们相聚于此,在舞台上共同创造。正如夜校口号所言——“白天上班,晚上成长”。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03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