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影节“国际青年舞蹈影像沙龙”举办,AI时代需坚守舞蹈的“现场性”与“动觉体验”
更新时间:2025-04-27 19:05 浏览量:3
4月24日下午,北京国际电影节·第32届大学生电影节“影视+”学术沙龙的重要单元——“国际青年舞蹈影像沙龙”在东城区禄米仓新视听产业园成功举办。
本次活动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共北京市东城区委员会、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旨在深入分析舞蹈影像在跨界融合中的破镜与重构,探讨舞蹈影像艺术的创新路径。
沙龙设置主旨发言、专家对谈、青年学者主题发言和创作谈四大板块。聚焦“技术赋能艺术,跨界重塑表达”,深度探讨媒介的迭代更新、数字技术的融合应用以及在本土文化语境中舞蹈影像创作的路径。
北京国际电影节·第32届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执行副主任委员肖向荣在致辞中指出,舞蹈影像自1927年影像技术与舞蹈首次碰撞后,历经百年演进,在AI等新技术冲击下,正面临“碳基生命艺术与硅基技术”的关系重构。他强调,舞蹈作为“稍纵即逝的身体艺术”与影像“无限复制的技术”结合,需反思媒介与镜头的本质关联,推动跨学科对话。
在“青年学者主题发言”环节,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王旭东从跨媒介视角出发,分析舞蹈影像如何将舞台的“实时性”转化为荧幕的“可编辑性”,提出镜头不仅是记录工具,更是叙事重构的手段。他强调,需平衡影像对舞蹈本体的“还原”与“再造”,构建以身体为核心的跨媒介符号体系,推动舞蹈影像从记录走向独立艺术表达。
独立舞评人阿刃关注舞蹈影像的概念外延,提出其涵盖纪录片、实验短片、剧场影像等多元形态,在AI时代需警惕“拟像化”陷阱,坚守舞蹈的“现场性”与“动觉体验”,让舞蹈影像成为记录时代身体记忆的“数字方舟”。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李美玲结合创作实践,分享从舞台到镜头的视角转换经验,强调舞蹈影像的可复制性、操作性优势,通过空间重构、镜头调度与后期技术,赋予舞蹈新的叙事可能。她提出,创作者需兼具舞蹈本体认知与影像技术能力,在跨领域融合中实现“用镜头编舞”的艺术创新。
本场活动还设置了即兴舞蹈表演环节和作品展览,北京舞蹈学院创意学院的学生团队与北京接触即兴BJCI团队,以其新颖的即兴舞蹈编排和默契的团队配合,展现了年轻一代舞者对舞蹈影像艺术的独特理解和探索。舞者们巧妙地利用现场空间,展示了舞蹈艺术的瞬息之美与影像技术为镜头赋予的独特魅力,让观众领略到了舞蹈影像艺术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