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音乐剧票务网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世界地球日|音乐与自然梦幻联动,共谱上海城市之美

更新时间:2025-04-22 20:09  浏览量:1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上海交响乐团与上海植物园官宣战略合作计划,并揭开了联合委约作品《树》的神秘面纱。双方代表与《树》的作曲梁皓一在园内种下了一株中国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上海市市花白玉兰的姊妹花宝华玉兰。

“2025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两山’理念)20周年,生态治理、绿色发展成为整个人类社会的重要时代命题,因此我们确定了2025上海夏季音乐节(以下简称MISA)的环保主题,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续未来。”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介绍,乐团与上海植物园联合委约的作品《树》将在今年MISA的舞台首演。

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

“对于上海这座城市来说,一支交响乐团和一座植物园,都体现了对美的追求。还记得去年上海植物园举办兰花展时,专家对兰花的详细介绍,让我意识到每株植物背后都有动人的故事,所以我们下定决心以音乐为媒介,让更多人了解植物。”周平透露,上交将与上海植物园继续深化、扩展战略合作,联合推出以环保科普为主题的公益讲座等延展活动。双方还计划在MISA举办期间于植物园举办沉浸式音乐会,目前正在挑选花期、探索演出模式。

上海植物园园长严巍

“2025上海国际花展正在进行中,欢迎市民游客们在花开的季节前来赏花,当你看到户外姹紫嫣红的画面,定能感受到小小的植物带来的治愈力量。”上海植物园园长严巍认为,交响乐呈现了音乐的多样性,而这与植物园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契合。“以往大众了解环保理念和植物,多依赖入园参观、开展讲座等。这一次,我们希望通过《树》这部交响新作,以更艺术的方式唤起大家的共情共鸣,增强大众对植物的认知与体验。巧合的是,我们上海植物园的logo就是一棵树。”

上海植物园内的风景

作为交响作品《树》的作曲,青年音乐人梁皓一曾为《红海行动》等电影配乐,也与上交合作过原创作品《武侠》《中国厨房》,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画面感与想象力。此次新作《树》的五个乐章,也被赋予了鲜明的个性与“剧情”。开篇用特殊的打击乐器制造音效,模拟林间的枝叶婆娑、风动鸟鸣,将坐落于繁华市区的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装扮成“森系”。随后悠扬婉转的大提琴独奏旋律,演绎“一棵树”的独白与绝唱。第二乐章透过“树”的视角,看到了人类滥砍滥伐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当蔚蓝星球上的绿意逐渐褪去,赖以生存的家园濒临毁灭。第三乐章以“反思”为关键词,用高度旋律化的作曲技法让音乐变得深刻隽永,发人深省。从而引出一番追问:过度消耗自然之后,我们又该何去何从?接续的第四乐章能量十足,寓意人们开始有所行动,重建生态。终于,在“树”的周围,草木又葱茏,世界再次焕发生机。行至最后的第五乐章,木管与铜管声部奏响蓬勃辉煌的旋律主题,由此描绘出一派明丽秀美的山水声景——在人类的不懈努力之下,青山绿水从畅想走进了现实。

青年作曲梁皓一

“可能很多人觉得,这世界多或者少了一棵树并无所谓。然而成片森林的消失往往就从第一棵倒下开始,所以我想呼吁大家关注每一棵树。生态保护也是如此,人人都尽自己的一份力,便可以由木成林,再成青山。”梁皓一说。

发布会后,上海交响乐团与上海植物园代表与《树》的作曲梁皓一在园内种下了一株宝华玉兰。宝华玉兰素有“植物界的大熊猫”之称,被列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中极度濒危物种(CR)。从2020年开始,上海植物园持续开展“中国特有珍稀濒危植物宝华玉兰的综合保护”研究,建立宝华玉兰迁地保护示范点,最终实现了回归引种,在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迈出了坚实步伐。

相关链接:让古典青春正茂,艺术生命不息

艺术是时代的写照,优秀的艺术作品又能引领时代的浪潮,与社会的演进形成互文。用委约作品记录时代,用艺术创作助推发展,是上海交响乐团146年来矢志不渝的坚持与使命。

近年来,乐团在音乐总监余隆的带领下,涌现了一部又一部反映时代发展的优秀原创作品:2015年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委约作曲家邹野创作交响序曲《上海1937》并于联合国总部进行世界首演;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首次尝试同时委约多位作曲家——“50后”贾达群、“60后”于阳、“70后”郝维亚和“80后”杨帆,横跨不同代际的他们将个人视角与时代背景相结合,用音乐诉说信仰、初心与理想;2023年委约青年作曲家俞极创作交响套曲《丝路颂》,以庆祝“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完成了时代命题的艺术转化,中国传统音乐语汇与世界音乐的有机融合;同年,上海交响乐团文化发展基金会委约邬娜、强巍昊、彭荣鑫、苏潇、徐可五位作曲家共同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创作大型交响乐作品《G60之光》。

摄影:叶辰亮、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