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涵:2021年西北地区红色校园戏剧的人物形象与表演艺术
更新时间:2025-04-19 11:14 浏览量:3
校园戏剧是中国现代戏剧的一部分,其艺术形式承载着现代生活和现代意识,它在中国“人的现代化”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校园戏剧从发轫到现在一直是新思想、新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播手段,在思想启蒙和社会进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青年中影响较大。校园戏剧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从而造就了大批话剧艺术家和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而这一切作用、意义和价值都是建立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2021年,西北地区出现了大量红色校园戏剧,也塑造出了众多人物形象。
青海师范大学“我们”戏剧社的《永怀之歌》选择两弹元勋郭永怀为主要塑造对象,讲述了郭永怀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求学、考取中英庚子赔款留学基金前往美国深造取得丰硕科研成果、新中国成立后来到青海“221”基地参与“两弹一星”项目研制以及从兰州飞往北京途中飞机失事为保护文件以身殉国的故事,生动再现了郭永怀先生高尚的情操和品质。新疆大学火蜥蜴剧社的《共产党人在新疆》和新师大剧社的《光从地下来》在剧中角色的塑造上,将情节史诗化,同时又体现了共产党人不畏艰难,不怕苦的精神寄托,体现了启蒙性和艺术性。
兰大剧团的《大河的尽头是冰川》讲述了秦大河学习成长的经历和徒步穿越南极的故事,展现了以李吉均、秦大河、效存德为代表的兰州大学科研团队勇攀高峰、不畏艰难的科研精神,为国争光、不甘落后的民族情怀。同时,体现出中国愿为人类认识南极、了解南极、保护南极、和平利用南极而作出贡献的决心和气度。
西安欧亚学院EU剧社的《共产党宣言》和宁夏师范学院山花话剧社的《红军粉的故事》对于人物塑造并不像西安外事学院春秋戏剧社《小院往事》和西外话剧社《活法》中的场面那么小,前两部话剧主要为了表现出宏大的史诗感,虽然,后两者更多的体现的是小场景,但是对人物的塑造也是极其精美的,也表现了“戏剧是一种集众多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这种具有综合性特征,且在不断革新的艺术,我相信,这就是一种艺术性的表现方式。
西外话剧社《活法》为例,该剧亲切的乡土气息,让更多的人对于陕西这片土地上的故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展现了陕西地区的民风民俗。校园戏剧具有文化传承和创新精神作,它在一定程度上承载了特定时期所特有的时代精神内涵。在其独具风格的表演中,我们能看到它将传统与舶来品相结合。比如咸阳师院剧社《国茯》中,用快板入场,茯茶文化铺垫的同时,又兼顾写当时的局势。在历史发展中,由于受到社会环境、政治因素等多方面影响而产生变化发展起来的红色校园戏剧则体现着当时时代背景下所反映出来的是一种新时期精神面貌与思想形态。同时也表现出了那个年代对中国革命斗争的高度重视,以及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等等方面。正因如此,在新时代,我们才更应该去走进校园戏剧,去参与校园戏剧,去传承校园戏剧。
新疆大学火蜥蜴剧社的《共产党人在新疆》和新疆师范大学的《光从地下来》在角色的塑造上,将情节史诗化,同时又体现了共产党人不畏艰难,不怕苦的精神寄托。西安欧亚学院EU剧社的《共产党宣言》和西外话剧社《活法》为了表现出宏大的史诗感,注意把个人命运放到宏达的时代背景下来刻画立体人物形象。《活法》还有让观众亲切的乡土气息,也展现了陕西地区的民风民俗。咸阳师院剧社的《国茯》用快板入场,茯茶文化铺垫的同时,又兼顾写当时的局势。陕师大剧团的《生命树》以“向下扎着根,向上开着花”的生命树作为主要塑造对象,以特殊时期的女大学生木棉作为叙事线索,通过阿郁,桃儿两位具有新思想,新信仰的女性的故事,以诗剧的形式,表现出对共产主义的崇高信仰。由于作品融入了爱情、信仰等元素,表现出了红色文化所具有的核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