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音乐剧票务网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蒋英:著名音乐家和歌唱家,被科学家老公钱学森宠了一辈子

更新时间:2025-04-13 19:33  浏览量:3

钱学森晚年时,曾满怀歉意地对妻子倾诉心声:

“若不是嫁给我,你本该是中国最耀眼的女高音歌唱家。”

妻子却温柔而坚定地回答:

“中国可以没有我这样的歌唱家,但却不能没有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家。”

这个深明大义的大才女,虽然没能在舞台上发光发热,但却桃李满天下,还被科学家老公钱学森宠了一辈子!

那么,这个令钱学森一眼万年的奇女子,究竟是谁?

蒋英

她就是徐志摩的表妹,金庸的表姐,蒋百里的三女儿“蒋英”。

她温婉如玉,气质如兰,举手投足间尽显大家闺秀的风范,一颦一笑都令人心驰神往。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蒋英绚烂而纯粹的一生——

蒋英与父母

01

1919年,蒋英出生于浙江海宁,她是妥妥的将门之女。

她的父亲蒋百里是我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其著作《国防论》被誉为“中国近代国防理论奠基之作”。

蒋百里是一名儒将,喜欢结交文人雅士。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年幼的蒋英便得以接触文化名流、知名人士。

比如,1929年3月19日中午,蒋百里在家里设宴招待大文豪泰戈尔,到场的还有徐志摩夫妇、胡适等人。

当时,10岁蒋英还和泰戈尔留下了珍贵合影。

这些经历不仅使蒋英有异于常人的阅历和见闻,造就了她处变不惊的性格,还塑造了她蕙质兰心、落落大方的独特气质。

1936年,17岁的蒋英随父亲远赴欧洲,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德国柏林音乐大学声乐系。

在音乐的殿堂里,她如饥似渴地汲取养分:

“恨不得一天是三四十个小时。自己像是掉进了音乐海洋里,有吞不完的好东西。”

然而命运弄人,1938年,56岁的蒋百里因积劳成疾,在广西宜山与世长辞。

噩耗传来,蒋英悲痛欲绝,一度想要中断学业回国侍奉母亲。

但想到父亲生前对自己的嘱托“你要有信心和定力”,她擦干泪水,决定坚强前行、继续学业。

即便在二战食不果腹的艰难岁月,她也未曾放弃音乐,而是辗转到达中立国瑞士,继续深造。

1943年,在匈牙利高音名师依罗娜·杜丽戈主办的“欧美各国女高音歌唱比赛”中,蒋英技惊四座,拿下第一名,成为首个获得该奖项的亚洲人!

1946年,留欧十年的蒋英载誉归来,在上海兰心大戏院举办个人演唱会。

各大报刊争相报道,盛赞她是“一颗在东方冉冉升起的明星”。

然而,就在蒋英的音乐事业如日中天之时,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少年钱学森

这个人就是钱学森。

蒋英与钱学森的缘分,早在孩提时代就已埋下伏笔。

两人算是青梅竹马,小时候还订过“娃娃亲”——

钱家与蒋家是世交,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与蒋英的父亲蒋百里不仅是同窗挚友,更是志同道合的知己。

童年蒋英

钱家只有钱学森一个独生子,而蒋家有五个女儿,钱家非常羡慕,便把蒋英要来当女儿。

5岁的蒋英被送到钱家生活了一段时间,还改名叫“钱学英”。

然而,13岁的钱学森是个大孩子了,他不愿意陪蒋英玩,于是蒋英哭着闹着要回家。

多年后,蒋英回忆起这段时光,仍对钱学森“耿耿于怀”:

“那时我才5岁,而钱学森已经10多岁了,跟我玩不到一块。我记得他会吹口琴,当时我也想吹,他不给我吹,我就闹,他爸爸问我怎么回事,我说大哥哥欺负我。他爸就带我到东安市场买了一个口琴给我。”

无奈之下,钱母只好把蒋英送回,她不甘心地说:

“你们这老三,长大了是我干女儿,将来得给我当儿媳妇。”

后来,蒋英便管钱学森父母叫干爹干妈,管钱学森叫干哥。

不过,随着两人长大,一个远赴德国追寻音乐梦想,一个前往美国钻研航天科技,结亲的事情也就没了下文。

时光荏苒,1947年的夏天,命运的齿轮再次转动。

这年暑假,钱学森向麻省理工学院申请回国探亲。

此时,钱学森已36岁,蒋英28岁。

两人的感情均无着落,一是因为他们在国外时专注于事业,二是这么多年他们未遇到真正中意之人。

当时,钱家拜托蒋英,给钱学森介绍相亲对象。

谁也没想到,这场相亲的主角竟会悄然改变——

当蒋英带着两个富家女孩去见钱学森,钱学森却只是盯着蒋英看。

一别多年,当年那个爱哭闹的小女孩,如今已蜕变成气质高雅的艺术女神。

她的一颦一笑,都让这位严谨的科学家心跳加速。

此后,钱学森以拜访蒋母为由,频频造访蒋家,与蒋英聊音乐。

钱学森虽然是个理科生,但他一直对音乐有极大的兴趣。

在美国留学时,他还自学中音竖笛,并与好友威廉·西尔斯和弗兰克·马勃组成三重奏乐队。

音乐迅速拉近了蒋英和钱学森的距离,让他们成为知音。

不久,钱学森直接告白:

“跟我去美国,好吧?”

这句话,他一连说了三遍,蒋英就“投降”了。

后来,蒋英恍惚想起读过《傲慢与偏见》的结尾:

“伊丽莎白问达西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自己,达西语气感慨:我也不知道是从哪里开始的,当我回过神时,才发觉已经走在半路上了。”

03

婚书

他们的婚书上,有这么一句祝福语:

“琴瑟调弦双生都荔”

蒋英嫁给钱学森后,果然婚姻幸福、琴瑟和谐。

他们不仅从未吵过架,而且感情历久弥坚,顺境中相知相守,逆境时同舟共济。

婚后,钱学森继续赴美深造。

蒋英毫不犹豫地放下如日中天的歌唱事业,追随丈夫远渡重洋。

而钱学森深知音乐对妻子的重要性,他特意购置了一架施坦威三角钢琴,还时常为蒋英搜罗舒伯特、莫扎特等大师的黑胶唱片。

工作之余,他最享受的时光,就是和妻子依偎在留声机旁欣赏经典,或是跟妻子手挽手出席音乐会。

晚年的蒋英回忆起这段岁月时,眼中仍闪烁着幸福的光芒:

“那个时候,我们都喜欢哲理性强的音乐作品,学森还喜欢美术,水彩画也画得相当出色。因此,我们常常一起去听音乐,看美展。我们的业余生活始终充满着艺术气息。不知为什么,我喜欢的,他也喜欢。”

在蒋英的温柔陪伴下,钱学森的科研事业蒸蒸日上。

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他成为和冯·卡门并驾齐驱的航空航天领军人物。

而蒋英也为人生描绘了新的蓝图——

她计划生两个孩子,等他们长大一些了,再重启歌唱事业。

很快,上天赐予他们一儿一女,为这个充满艺术与科学的家庭带来了双倍的欢声笑语。

04

1950年,钱学森决定携家眷归国,将毕生所学奉献给百废待兴的祖国。

然而,由于钱学森强得令人发指,美国觊觎他的实力,将其困在美国。

当时,美国海军次长丹尼 •金布尔说:

“一个钱学森抵得上五个师,宁愿枪毙也不能放他走!”

接下来,钱学森一家被监视和软禁长达5年之久,回国之路困难重重。

转机出现在1955年,我国经过外交斡旋,最终以释放美军战俘为条件,才换取钱学森的回国。

在归国的邮轮上,同船的爱国志士自发组成护卫队,誓死保护这位国宝级科学家的安全。

而蒋英也展现出了极其强大的勇气与魄力,她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

“那个时候,我随时做好了挡在学森面前的准备,有什么危险,我都会先替他扛下来。”

终于,历经22天的海上颠簸,钱学森一家踏上了祖国的土地。

他的行李里没有任何机密文件,他带回的是自己的大脑,以及一颗赤诚的报国之心:

“我唯一的希望是使我的同胞能够过上有尊严和幸福的生活!”

回国后,钱学森立即投身新中国建设,创建了我国首个火箭导弹研究所。

在他的带领下,中国航天事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式发展,使我国跻身世界航天强国之列。

他在应用力学和物理力学方面取得诸多的成就,成为我国的“两弹一星”元勋,成为“中国导弹之父”。

05

钱学森肩上的使命,注定了他与蒋英聚少离多。

这对伉俪以相思为代价,换来了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以及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在钱学森常年奔波于科研一线的日子里,蒋英默默扛起了全部家庭重担。

她既要抚育一双儿女,又要照料两家年迈的父母。

原本回国后,蒋英被分配到中央实验歌剧院担任歌唱演员,这本是她重返舞台的绝佳机会,但也意味着四处登台演出。

但为了能留在北京照顾家人,以便让丈夫没有后顾之忧,这位将门之女再次做出了令人动容的选择——

放弃热爱的舞台,由一名歌唱演员,转为中央音乐学院的老师。

出生在将帅之家的蒋英深明大义:

“能让中国人民过上有尊严的生活,这点牺牲算得了什么?”

作为科学巨匠的夫人,蒋英从不搞特殊待遇。

不管天气如何,她每天都是自己骑车(一开始骑自行车,后来更换为小摩托车)去上班,“头盔一扎,墨镜一戴,嗡一脚油门……”

女教授骑摩托车上班,这在当时是一个不多见的奇观,同院的孩子陈丽霞至今仍记得那个令人惊艳的身影:

“春季的早晨,我的身后响起了一阵摩托车的声音,低沉的声音由远及近,还未等我反应过来,摩托车已经呼啸而过,一位女郎的背影,头裹白色纱巾,身着青灰色的风衣。那身影像速滑运动员在前方向右拐去大院的东门,一缕乌黑的鬓发和风衣的下摆随风飘扬。那个年代,摩托车只在电影里看到过,再就是见过警察和军人骑摩托车,很少在生活中见到什么人骑摩托车,更何况还是个女子,而且那摩托的声音是低沉的,那车是大型的,是给男人骑的。一阵风掠过的她是谁?她是干什么的?用北京话说,她简直是太飞儿啦!……

她那身体右倾拐弯的侧影,在三月的春天甩出一道美丽的弧线,闪耀着神秘的金光,令我无比好奇、羡慕……初夏的中午,从倒数第二栋楼前的路上闪出一辆摩托车,黑色的墨镜遮不住车上女子娇美的脸庞和高傲的气质,一头浓密的大波浪的秀发在夏日的风中飞扬,青灰色的风衣,腰间的系带彰显苗条身段,白色的手套平添英气。深灰色的摩托车体宽前灯大,驾车的女子腰身直立、挺胸、下颌微微上扬,神情和姿态犹如骑着一匹高头骏马优雅帅气。”

在中央音乐学院执教的四十五年中,蒋英培养了大批知名声乐人才,用爱托举起许多具有音乐天赋的学生走上国际舞台。

即便退休后,她仍在家中开设课堂,但是不收一分钱。

谈及教学,她眼中总是闪烁着热忱的光芒:

“年龄越大,我越爱教学事业,这完全是从内心出发,我总是想让学生少麻烦一点,让学生多懂一点。”

06

1991年,钱学森退休。

这对历经沧桑的伉俪,终于迎来了朝夕相处的时光。

两人淡泊名利,互相约定:

不题词,不为人写序,不出席应景活动,不接受媒体采访。

往后余生,两人过着低调却幸福的日子。

2001年,香港霍英东奖评委会授予钱学森“霍英东杰出奖”,奖金为100万元。

钱学森因为年迈,不能亲自到场,便委托妻子和儿子前去领奖。

出发前,钱学森对蒋英说:

“钱归你,奖(蒋)归我。”

说完这句笨拙却浪漫的情话,钱学森笑得像个孩子。

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病逝,享年98岁。

做哥哥的他,终究还是走在了前头……

2012年2月5日,蒋英寿终正寝,享年92岁。

弥留之际,她平静地对身边人说:

“我该走了,你们不要悲哀,我要去那边陪他,他在那边很孤单。”

从5岁时的口琴之争,到92岁时的生死相随,蒋英和钱学森用一生诠释了爱情最美的模样——

既是青梅竹马的纯真,也是患难与共的坚守;

既是志同道合的默契,更是生死相许的承诺。

这段跨越世纪的爱情传奇,终成绝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