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音乐剧票务网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让戏剧之光照亮心灵之窗

更新时间:2025-04-07 12:31  浏览量:3

王诗瑶 田韵鸽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毕若旭

“请问最近的无障碍厕所在哪里?”面对视障观众的询问,苏靖岚略感意外,随后为对方指了指路:“出门找到电梯,然后从六楼往下,一楼的无障碍厕所应该是最近的。”

《请问最近的无障碍厕所在哪里?》话剧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演时,苏靖岚所在的上海戏剧学院“剧光”戏剧关怀公益服务团队(以下简称“‘剧光’团队”)负责为一些场次的演出提供口述影像的公益服务。

即便苏靖岚已无数次向人推介此剧,但当视障观众真切地说出这句剧中台词,苏靖岚的心弦还是被轻轻拨动了。

为视障人士蹚出一条无障碍之路

苏靖岚所在的“剧光”团队由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党总支组建、指导,团队以戏剧为主要介入手段,设计各类戏剧文化活动,并与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光影之声无障碍影视文化发展中心等多家单位合作,服务残障人士、老年人等社会有需群体。

“台上靠右的半空中挂着一盏马灯,灯火闪烁。小精灵路阿韦在灯下出现,他穿着红色短衣,一束光打在他身上。”这是“剧光”团队成员于小棋为话剧《强娃》撰写的解说词。话剧演出时,会有“剧光”团队的同学在台词空隙对舞台画面进行解说,以便现场的视障观众能够通过耳机实时收听视觉信息,与明眼人共赏一台好戏。

作为明眼人,理解视障人士的感知世界,是摆在“剧光”团队面前的天然障碍。“傍晚7点半去看一场话剧,这对明眼人来说再正常不过。”苏靖岚说,“然而,如果不是韩颖老师提醒,我可能不会考虑到视障人士夜间出行的安全问题。”上海光影之声无障碍影视文化发展中心的负责人韩颖是一名视障人士,在她的建议下,《请问最近的无障碍厕所在哪里?》话剧表演改为下午两点半开演。

苏靖岚曾组织过一次带领视障人士参观上海大剧院的活动。苏靖岚提到,在设计活动路线时,她反复确认哪里有台阶、哪里有电梯,为的就是给视障人士试出一条无障碍之路。

在《请问最近的无障碍厕所在哪里?》话剧之前,“剧光”团队还为上戏戏文系制作出品的话剧《强娃》与《声闻于天》提供了口述影像服务;也曾获得一些商业戏剧版权授权,制作国内首部音乐剧有声书《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阿波罗尼亚》,联合视障伙伴录制《上海屋檐下》等有声剧集,为视障群体推开“数字视窗”,搭建起“线上+线下”残健融合无障碍戏剧“盲道”。

“剧光”团队指导老师、戏剧文学系党总支副书记兼副主任陈莹,专职辅导员管润青鼓励同学们利用校内外丰富的戏剧演出资源打开助残通道,满足视障人群对高品质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也让未来艺术工作者的社会服务更具专业特色。但为商业演出提供此类公益服务,《请问最近的无障碍厕所在哪里?》尚属首例。

“剧光”团队提供的服务,让欣赏话剧成为视障观众丰富文化生活的可选项。当口述影像服务走出校门、涉足商演,对视障观众而言便意味着自由选择观赏剧目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走出校门是扩大团队影响力的重要一步。”苏靖岚认为,“只有不断扩大我们的影响力,才能吸引更多人来了解‘无障碍’这个概念。”

给予彼此一种特殊的“治愈”

杨帆也是“剧光”团队的成员,本科学医学专业的她,研究生选择了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教育专业。杨帆介绍,“剧光”团队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合作,是为老年病区的患者开展“戏剧治疗”公益服务。“戏剧治疗”将戏剧作为治疗干预的工具,将表演作为主要治疗方法,最终促进服务对象解决问题和自我发展。

“就像戏剧里的角色都有自己的角色名,我也会在活动开始时用一个设计好的动作介绍自己的‘艺名’,再调动每个参与者来设计‘艺名’。”杨帆介绍,“有一位之前是幼儿园教师的老奶奶,她对《虫儿飞》这首歌印象非常深,一节课都在唱这首歌,所以她给自己取的名字就叫‘虫儿飞’。”

杨帆和同伴们在一些戏剧课程中设计了“折纸偶编故事”的互动环节。“这个纸偶是小女孩,这个纸偶是妈妈。”“你的纸偶是太阳,那你加入我们,跟妈妈、小女孩一起编故事。”“太阳升起来了,小女孩起床刷牙啦,但是出门前跟妈妈发生了一点小矛盾,她们之间……”

在过往的接触中,杨帆感知到多数患者身上的孤独,戏剧课程里的交流则会帮助患者消减孤独情绪带来的负面影响。“借助纸偶的互动,每一个参与者可以认真观察身边的人、感受自己的存在,这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杨帆对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病区的一名患者印象深刻,她观察到这位患者对戏剧课程的情绪变化。“第一次上课的时候,他整个人都是闷闷不乐的,当我邀请他来参与的时候,他虽然也会配合,但并没有像其他参与者一样享受其中。可当我第六次去的时候,发现他的脸上开始有了笑容,也能积极进行互动,那一刻我真的很感动。我认为这其实是一种慢慢建立起的信任关系,是一步步靠近的过程。”

“互相治愈”是杨帆参与公益活动的感受。“我觉得在戏剧教育课中,我自己是被治愈的。参与活动的老年患者会把我们当作小孩子,在他们的语言和眼神里充满了对我们的关爱。同时我们也在做着关爱他们的事情,这就是彼此给予一种特殊的价值感。”

让“戏剧教育”的种子生根发芽

戏剧教育是指运用戏剧方法与戏剧元素,选择参与者生活中、工作中、心理上相关的素材或社会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解决方案,以达到预期目的。“‘剧光’团队所做的口述影像服务、戏剧课程教育都属于戏剧教育范畴,这类戏剧形式与一般的戏剧表演有很大的差别。”杨帆介绍,“它是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参与者,这样的形式也让引导者与参与者的距离更近一些,情感上的交流也更强烈。”

曾跟随苏靖岚参观上海大剧院的视障人士告诉她,自己“从未想到失明之后还能重新踏入剧院”。“‘与社会再连接’是视障人士的核心诉求。失明一度让他们与社会脱钩,我们的行动则是让你、我、他重新连在一起。一个有你有我有他的剧院,能让视障人士感到被平等地对待。”

近年来,“剧光”团队荣获全国高校活力社团精品项目、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集体、上海高校标杆活力社团等诸多荣誉。在未来,团队也希望将戏剧公益服务带给更多有需要的人。“当我看到他们开心的时候产生的成就感,是我坚定走下去的动力。”杨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