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音乐剧票务网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看完一场国家大剧院音乐诗会,是什么塑造了我们的体验记忆

更新时间:2025-04-06 00:05  浏览量:1

暮春的傍晚,国家大剧院仿佛被赋予了一种神奇的魔力。

就在今晚,一场主题为“人间四月天”的中央广播民族乐团音乐诗会在此精彩上演。林徽因笔下那充满“爱与暖”的春日意象,让艺术的气息与季节的律动完美同频共振。

音乐诗会以《国风》拉开序幕,紧接着,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开篇,一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将生命的更迭与传承娓娓道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又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英雄豪情与淡泊心境。现场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当属邀请观众一同朗诵的《读中国》,以及作为压轴的经典曲目《我的祖国》。

在安可环节后,乐团又加演了一曲《花好月圆》,为这场诗会画上了美好的句号。

在返程的路上,不禁让人思索:用户体验的记忆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呢?答案就是:峰值和终值。

2002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提出了峰终定律(Peak - End Rule)。简单来说,人们对一段经历的整体评价,主要取决于过程中的“峰值”(也就是最强烈的情绪点)和“终值”(结束时的感受),而过程中其他细节的时长、比重等,对记忆的影响其实微乎其微。就像这场音乐诗会,虽然整个体验过程或许会存在一些小瑕疵,但只要峰值和终值足够美好,回忆起来就是美妙的。

这里不得不提,丹尼尔·卡尼曼正是《思考,快与慢》的作者。峰终定律与他提出的双系统思维模型紧密相连。系统 1 主要依赖直觉、情感和经验进行快速判断,所以更容易受到体验中的情绪峰值与终值影响,进而主导人们对事件的记忆与整体评价。而系统 2 则负责需要主动调动的理性分析,一般在面对复杂问题、重大决策或者需要深度思考的场景时才会被激活,从而进行更客观全面的评估。不过,由于大脑天生具有“认知吝啬鬼”的特性(即天然回避高耗能思考),在日常简单决策中,系统 2 往往默认接受系统 1 基于峰终定律得出的结论。

那么有没有可能把每一个点都做到尽善尽美呢?实际上,现实中没有任何一家公司的服务能够满足用户所有的期待。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每一个点都达到甚至超越用户期待,资源配置必定会极度冗余,相应的成本也会高得离谱。

所以,站在服务提供者的角度,要做的就是在成本的约束下,聚焦于峰值的塑造,利用终值强化记忆,并且在整个过程中千万不要突破用户的底线。

#用户体验 #峰终定律 #丹尼尔卡尼曼 #商业思维 #服务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