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只此青绿》导演周莉亚、韩真接受《环球时报》专访:希望打破舞蹈诗剧门槛
更新时间:2024-09-30 15:15 浏览量:9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邵群玉 杨柳】“电影是对舞蹈艺术影视化的探索,也是对《千里江山图》更多维度的传播。”由周莉亚、韩真执导,张翰、孟庆旸、谢素豪领衔主演的电影《只此青绿》将于10月1日上映。该片改编自同名舞蹈诗剧,通过一名展卷人(谢素豪饰)的视角,讲述北宋画家希孟(张翰饰)与工艺人携手,创造“青绿”这个意象人物(孟庆旸饰),绘制出《千里江山图》的历程。近日,执导该电影的两位导演接受《环球时报》专访。周莉亚称,电影弥补了舞台的局限。韩真说:“相信它一定会以自信的姿态,走到世界面前。”
《只此青绿》海报
环球时报:创作电影《只此青绿》的契机是什么?
周莉亚:近年来,大家对舞蹈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在努力扩大作品传播面的同时,我们也在思考如何既不流失掉原本的表达,又能丰富作品内涵。何况我们是国家院团的编导,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本就是我们的使命和担当。
韩真:作品有机会搬上大银幕,对我们而言是一种荣耀。电影人能把目光望向舞蹈诗剧,我相信是基于传播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也有对舞蹈艺术发展的信心。其实自媒体关于舞蹈影像的传播早已经开始了,我们也是做了一次尝试,希望能带来舞蹈影像的新发展。
环球时报:影片为何选择以无台词的形式呈现?
韩真:我们也纠结过,担心有声台词会破坏“大美无言”之感,所以决定挑战无台词电影。这是部小众艺术电影,但承载着大众情怀。当厚重的情怀“扑”到你面前时,一定会感受到其中的赤子之心和对中华文化的赞美,不会被有无台词所影响。当然,我们在画面注释里也设计了关于人物内心的情感表达,这些来自1000多年前的经验、寄语和嘱托,一下子就把过去和当下时空捏合到一起了。
环球时报:电影与舞蹈诗剧区别在哪?
周莉亚:在舞台上,许多细节和道具都需要简化,经常无实物表演。但电影可以把许多细节清晰地表达出来,比如展现全部的道具、场景、房屋、翰林图画院的“四大雅事”,以及“唱丝”那场戏用长镜头复原了宋代《蚕织图》,让观众能看到所有织绢工艺。此外,借助电影镜头,舞者们真挚细腻的微表情也能被看到。
韩真:大银幕把需要“想象”的部分呈现出来了。对于一些观众来说,舞蹈诗剧无论是从票价还是欣赏习惯,门槛都相对较高,而电影则要亲近得多。我们希望电影能打破这个门槛,让更多人接触到《只此青绿》,看到它的表达。
环球时报:主创团队是如何把握原作意境与电影叙事需求的?
周莉亚:最初我们没有刻意去区分电影和舞台的表演方式,但逐渐发现舞台是空间逻辑,镜头是画面逻辑。比如三个主角望月的场景,在舞台虚幻环境下,观众可以“脑补”出三人处于不同的空间。而在电影中,这些偏“意象”的东西必须要转“实”。电影让我们做出视角、空间和画面上的取舍和改变。
韩真:在表演的“度”上,我们也经历了一轮磨合调整。舞者们习惯了用肢体和表情夸大式表演,但电影镜头要求演员表演要收敛克制——情绪要迫切传递,表情和肢体却要精准收住。我记得小豪(谢素豪)有一场戏奔跑了十几遍,表演老师说他张力太足,要他再放松点。但有一点特别好,演员们已经演了近600场舞蹈诗剧,不会因为要收敛而把情感淡化掉,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一次新鲜且宝贵的体验。
环球时报:希望通过《只此青绿》系列作品给观众带来什么?
周莉亚:我们希望观众能“浅入深出”。他们可能被某个镜头的美吸引走进了剧场或影院,但离开时,心中能带着不同感触开始寻找《千里江山图》——从喜欢一个画面、一支舞蹈,到爱上中国传统文化。《千里江山图》作为全国中小学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希望通过《只此青绿》让学生们感受一份真实的美。我女儿今年12岁了,她考试的考题上就有《只此青绿》,这其实是从美育教育上,对中国绘画和传统文化的延伸。
韩真:就像周导说的,这正是我们愿意拼尽全力的初衷之一。从某种意义上,也是我们对国画的一次注解。这几天电影点映有很多学生观众,有些连家长都觉得挺意外,小孩竟然坐住了整场并且会说喜欢这部影片。对于美的影响,其实是从小开始的。
环球时报: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海外巡演过程中有哪些收获?影片是否有出海计划?
周莉亚: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今年3月成功“展卷”新加坡,6月走过亚欧大陆交汇点——土耳其伊斯坦布尔,9月亮相俄罗斯太平洋国际戏剧节。舞蹈的肢体语言是最具国际性的传播方式。谈到海外交流,我有一个深刻感触是“共创”——不仅是走出去展示,也要跟国际同行共同创作。《只此青绿》《咏春》后,我们接下来的作品是《赳赳大秦》,由索契冬奥会开幕式的国际舞台美术大师乔治·西平担任演出舞台视觉总设计,美国百老汇托尼奖最佳灯光设计获得者唐纳德·霍德尔担任灯光总设计。合作期间,我们交流了彼此的艺术理念和追求,我曾和他们解释,“龙”在中国古代每个朝代的意义都有所不同。
韩真:电影海外发行还在洽谈中。我之前在抖音上刷到外国人看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反应,他们那种惊讶和赞叹不亚于国内观众。《咏春》在伦敦演出时,我们没有对内容进行任何调整。影像本身也是一种国际语言,我相信《只此青绿》这部电影将来一定会以自信的姿态,走到世界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