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音乐剧票务网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讨伐董卓只有十三路诸侯,《三国演义》为戏剧效果都加了哪五位?

更新时间:2025-03-19 09:24  浏览量:8

《十八路诸侯》第62期

其实不用韩馥劝,袁绍早就想举兵了。而且袁绍从洛阳跑出来,还是有所凭仗的。一方面是袁家的门生故吏遍地,随便到哪找个地方都没问题。更重要的是因为王匡的存在。我们回顾一下,当时何进密诏董卓进京的时候,招了三个人前将军董卓、东郡太守桥瑁、武猛都尉丁原,而且派出去一个人——王匡。何进、袁绍让太山人王匡回老家招募弓箭手。但在王匡归途的时候,听说何进死了后,就回乡避难了。

图1、王匡及部下(《虎牢关》)

董卓掌权之后,征用了王匡任河内郡守。王匡在史书里没有出现在董卓任命的人员名单中,可按时间推算,王匡当上河内郡守肯定是在董卓掌权之后。那王匡当上这个一方诸侯的河内郡守,有可能是董卓有意拉拢提拔的,也有可能是董卓当时根本无暇顾及地方官员任命,而由朝廷里的其他人运作任命的。

关于王匡怎么当上郡守的我们不用去细追究,但王匡实实在在已经是河内郡郡守了。而且他和袁绍的关系,那肯定是不用说。在密谋反对董卓的阵营里,此时王匡和袁绍走的是最近的。同样是郡守,可王匡手上有招募的军队,实力自然是其他郡守不可比的。袁绍关东举义,所依仗的还是跟随何进时期,留下了的政治遗产。

图2、集结好的诸侯们(《虎牢关》)

转过年来的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在桥瑁那份伪造书信的点燃下,洛阳以东很快就有四拨人马举兵反抗董卓。第一拨人马,离洛阳最近,就在王匡任太守的河内郡,和王匡在一起的是他的老同事袁绍,同时这一拨有冀州刺史韩馥在邺城做粮草供应。第二拨人马人数最多,屯兵在酸枣,其中包括兗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邈的弟弟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与以及刚刚自筹兵马的曹操。第三拨人马在颍川,只有豫州刺史孔伷。第四拨人马在鲁阳,只有袁绍同父异母、但是嫡出的后将军袁术。

图3、袁术军中(《虎牢关》)

这四拨人马,互相之间搞了串联,共同推举职位并不是最高的袁绍为盟主。以上所说的这些人,就是我们在三国演义里所说的“十八路诸侯”真正的组成,算一算其实只有四路人马,而且有名有姓的人加起来一共也只有十二个。如果再加上后来加入的孙坚的话,也只有十三个。

那比较一下,三国演义里为了加强戏剧化效果,又加入了那些人呢?三国演义在这些人的基础上又加上了北海太守孔融、徐州刺史陶谦、西凉太守马腾、北平太守公孙瓒、上党太守张扬,十三个加五个正好是十八个。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在三国演义里就这么诞生了。三国演义是小说演义,但很多人会把它当真。我们这里简单澄清一下,为什么讨伐董卓的大军里不会有这五个人。首先看之前十三个所在的区域,除了王匡所在的河内郡,其他人都在东汉十三州的豫州、兖州、冀州境内。河内郡在司隶州,离这三个州也不远。从地域上看,当时能串联起来的也就是他们。当时交通通讯都不那么便捷,而且讨伐董卓又是掉脑袋的事,实际上的波及范围不会太大。

图4、推荐袁绍为盟主(《虎牢关》)

再一个就是三国演义里加的这几个人,都有无法加入到讨伐董卓队伍里来的理由。第一个孔融,不是北海太守而是北海相,远在青州。第二个马腾此时还在朝廷镇压的羌人叛乱队伍,而且历史上也没有西凉这个郡,再加上马腾和董卓是武威老乡,同乡得势,没搞明白情况怎么可能轻易反对。第三个公孙瓒不是北平太守,此时在幽州是奋武将军,而且也没有北平这么个郡。第四个陶谦虽然确实是徐州刺史,可是清高的他并没有和袁绍搅和到一起。第五个张杨此时被派驻在上党,可并不是上党太守,张杨倒是想掺和进来,可军人出身的他,还没混进到袁绍为首的士人圈子里。其实不管十三个,还是十八个,确实是有讨伐董卓的关东群雄。可这些人,真的是为了大汉江山吗?

《十八路诸侯》,名字取自于三国演义里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不过我们要介绍的十八路诸侯,不是以袁绍为首讨伐董卓军团里带头的十八个人,而是因为刘焉设立州牧这个建议被汉灵帝采纳后,后来割据一方、那些货正价实的诸侯,当然围绕这些货正价实的“十八路诸侯“有着异常精彩纷呈、远远比演义更精彩的故事。

《十八路诸侯》跳出传统儒家伦理,依照真实史料,结合最新历史研究成果,去重新解读我们最熟悉的三国历史。《十八路诸侯》以现代人的历史视角,从真实人性出发,以真实的情感,去看一看历史转折点上,那些我们熟悉的三国人物们是如何在历史浪潮里翻滚、逐浪。

《十八路诸侯》第61期:董卓起用的最高地方官冀州牧韩馥,为啥只一封书信就投靠了袁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