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罗湖:AI“天赋探照灯”深挖学生潜能
更新时间:2025-02-24 19:41 浏览量:1
“不用乐器,怎么开一场音乐会?”音乐教师的提问激发了学生们的探索欲,他们将落叶、石头等当作乐器。在这场跨学科的项目式学习中,深圳市罗湖区教学评一体化智能体(以下简称“智能体”)捕捉学生的思维火花。音乐教师惊喜地发现,部分学生在科学探究方面展示出独特天赋。
“在真实的项目式学习任务中,学生们会用奇思妙想解决问题。”在罗湖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高延勇看来,智能体就像一盏“天赋探照灯”,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标准,挖掘学生的隐藏天赋,为创新人才的早期识别与培养提供支持。
在近日深圳市开展的“科学教育·社会协同”资源对接交流活动中,罗湖教育举行了专场发布活动。高延勇在发布活动中介绍,罗湖教育在“14104”高质量发展布局的引领下,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聚焦九大方面明确36条具体改革举措。罗湖区旨在推进以贯通培养为主要逻辑的区域育人方式变革,系统重塑新质区域教育生态,打造罗湖教育样本。
罗湖区联合武汉大学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共同打造智能体。“智能体通过多元融合、精准评价、集约部署和简化操作,实现教学、评价、管理的深度融合。”高延勇介绍说,智能体覆盖全学科、全学段,助力贯通培养,为个性化教育提供有力支持。
原来有些学生具有非凡创造力,但不擅长应试,难以被传统的标准化评价及时发现。如何尽早发现这些擅长动手实践、创新创造的学生,避免他们被埋没?罗湖区借助智能体这一“素养评价新标尺”,努力实现对学生素养的科学度量。
以往很多过程性、表现性的素养评价,缺少科学、精准、高效的评价标准、方式。为此,罗湖区集结多所高校、院所的专业力量,基于新课标的素养目标与水平量规,研制出了全学段、全学科素质素养评价指引。
“我们努力打通学科知识与素养培养的壁垒,将全学科、全学段、多维多层的素养,进行标签化、水平结构化建模。”高延勇表示,罗湖区通过开发智能体,形成“评价图谱”,并把育人目标拆成100多个关键指标,给机器立规矩、让机器懂规律。
基于素养量规,智能体通过过程性和表现性的循证算法,在各学科场景中精准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实时生成学生“素养画像”。同时,智能体搭建了素养的学习支架,构建一座可攀登的“成长云梯”,清晰呈现学生的素养成长轨迹。
“我们关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但在不同学段我们有不同的素养量规。小学更加注重学生观察、资料搜集等能力,中学则更加注重调研、综合分析等能力。”高延勇举例说,不同学段、层次的素养量规,会驱动学生在难度逐渐升级的项目式学习中,不断磨炼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实现素养的进阶。
学生通过智能体开展项目式学习,可随时请AI引导学习、答疑解惑。智能体也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并为学生生成素养报告。
智能体不仅能为学生提供精准化、科学化的素养评价,还能给教师的教学减负提质。智能体发布后,罗湖区的教师可以登录平台,通过选择学段类型、学科主题,获得优质的PBL课程设计。在此基础上,可以要求智能体关联新课标的素养指标,进一步优化课程、作业等设计。
罗湖区以智慧教育云平台为数字底座,借助智能体,集成了国内多个头部大模型的优势。罗湖区结合教育场景的实际应用需求,开发了18个AI应用,助力教师提高教学效率。智能体助力教师因材施教的同时,依据教师的“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评价与改进”能力发展指标,对教师的能力发展进行评估。
“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高延勇认为,这要改的不只是黑板变屏幕、教案变数据,更是要动课堂的“筋骨”——从内容到方法,从模式到生态。罗湖区正积极拥抱AI,通过数智应用革新,构建智联互通、教学相长的数智教育新格局。(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记者 刘盾 通讯员 蒋颖妍 吴聃 黄伟龙)
作者:刘盾 蒋颖妍 吴聃 黄伟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