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音乐剧票务网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对话宋逸伦:从纪录片音乐编辑到东西方文化碰撞下的音乐使者

更新时间:2025-02-18 19:12  浏览量:1

在多元文化交融的今天,音乐作为文化传播交流中最柔和也最能表达情感的艺术形态,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和媒介。近年来,随着中外音乐交流活动日益频繁,用音符连接世界、唤起共情,也让中国音乐逐步走向世界的舞台中心。

在这一过程中,宋逸伦以其独特的艺术才华和跨文化的全球视角,在美国纪录片电影和剧集音乐的创作领域赢得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也让他成为连接东西方音乐的一座桥梁。“音乐所能包容、承载的情感,与文化是相通的,也是永远没有隔阂的。

我的使命就是让中国和美国的音乐可以形成更多交流,把中国文化和音乐理念带入与美国团队的合作当中。我想让更多中外的优秀音乐人能够通过作品产生合作,无论是流程、工作方式、文化差异,都会在这个过程中带来更多变化的可能性,希望通过我的努力可以创造出这种连接。”

作为2024年美国最大的纪录片电影节DOC NYC的闭幕影片,纪录片《Drop Dead City - New York On the Brink in 1975》面向全球播放,这部纪录片由Michael Rohatyn担任导演以及作曲,由宋逸伦和Jamie Lawrence负责制作片中的音乐和声音。纪录片中的音乐和声音以四两拨千斤的张力,为整部作品带来艺术底蕴及精神内涵的升华。这也是宋逸伦与五次获得艾美奖的音乐制作人Jamie这对音乐知音强强联合的音乐和鸣。

在音乐的世界里,合作的力量常常如同旋律般悠扬动人。宋逸伦和Jamie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总会有心有灵犀般地高度默契、神奇共鸣。Jamie曾在生日前发出过定制生日礼物的邀请——一个“他不知道的音乐知识”。

那一天,Jamie听到了来自遥远东方的《高山》《流水》,因为听到了有着千年历史的古老东方乐声而感动,也从古琴的声韵中感受到中国音乐人对配乐的深刻理解。他听得很认真,也和宋逸伦分享了很多自己作为托尼奖音乐总监时的心路历程,关于如何筹备音乐、指挥乐团以及美国音乐行业的林林总总,这让宋逸伦同样受益匪浅。

“《高山》《流水》不仅是中国流传久远的经典之声,也让我和Jamie在音乐道路上变得更为心意契合!”此后,这两位来自不同国家、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音乐共创充满了新的发现和惊喜。一天,宋逸伦去Jamie家录音,发现Jamie家的录影棚在山坡上是用仓库改装的,身边便是树林,湖泊,好不舒畅,仿佛这里流淌的音乐都来自它们。“这次经历也让我意识到,想要创造好的音乐不仅仅只是坐在琴前面苦思冥想,对生活的热情,对身边环境的理解也是不可或缺的。”

两位音乐人之间深厚的艺术共鸣,不断为双方的音乐之路注入灵感与动力,两人在纪录片配乐领域也不断加深合作。在《Drop Dead City - New York On the Brink in 1975》以及现在正在合作的包括Apple TV出品的纪录片剧集等多个项目中,他们不断用声音丰富着纪录片内容的情感表达,尝试让画面、解说、音乐浑然一体、交相辉映,其中既有意境、节奏的完美融合,也让音乐在跨越国界的局限后传递出更为深沉的情感共鸣。

“不管我们说什么样的语言,我们的音乐感受总是能有所共鸣。”对音乐创作而言,宋逸伦始终保持着一种足够开放的心态,这也让他在运用音乐连接世界的过程中,总是能在一个个音乐项目的合作中去了解西方的体系化秩序,并向自己的合作伙伴传达属于东方的另一种音乐理解。“分享音乐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人相互联系、相互了解的绝佳方式,我为自己能够从事这项工作而感到欣慰。”

如果说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好奇心,决定了他在音乐创意层面的维度问题,那么对宋逸伦来说,能够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在与顶级音乐人的交流合作中不断吸纳那些更具想象力的音乐元素,恰好为他构建起自己开阔多元的音乐世界有所助益。

在音乐项目的推进中,他特别注重与国外音乐人的沟通与互动,每每遇到新的音乐形式和创作理念,也总是会第一时间与对方交流见解和感受,这让他在深入理解美国音乐工业体系的同时,也在与国外团队的合作中展现出自己极高的创新力和感染力。

特别是在宋逸伦第一次与《Drop Dead City - New York On the Brink in 1975》的导演、作曲Michael在纳什维尔聊音乐的时候,二人在酒店大堂遇见一位弹着吉他唱着披头士乐队作品的驻唱歌手,二人从披头士聊到中国、日本的歌曲,又从酒店的大堂来到纳什维尔当地的一家酒吧,感受着正宗的美国乡村音乐。

那一晚,Michael惊讶于宋逸伦带来的全新声音,也兴致勃勃地畅聊起自己对东方歌曲的感受。而宋逸伦则在Michael的介绍中走进美国乡村音乐的历史背景以及这一音乐形态背后所潜藏着的一代美国民众的情感诉求。“那一晚让我感受到了跨文化音乐交流的力量,也更迫切地希望用自己的音乐旅程展现何谓真正的跨国友谊与文化交流。”

广泛而渊博的音乐知识、极高的音乐修养以及敏锐的音乐触角,都是成为一名优秀音乐编辑的核心素养,宋逸伦也恰恰是在一个个项目、一次次合作与交流当中不断提升着自己的这种能力。

在与Jamie合作的Apple TV出品的纪录片剧集中,宋逸伦强烈地感受到美国音乐工业体系堪称完善的发展程度,也通过自己的创造力、理解力为视听行业和文化艺术的交融积累了足够丰富的经验。

在美国,为纪录片录制交响乐有一套非常严谨的流程,需要先找到整理曲谱的人,再联系录音棚、录音师以及录音棚本地的交响乐团,甚至不同曲风也对应着专属的交响乐团。在这个过程中,每个环节都需要有专业人士从自己的角度为作品添砖加瓦,消除作曲人先入为主的思维盲区,才有可能呈现出质量更高的作品。

凭着出色的跨越文化局限的融会贯通能力,宋逸伦不仅丰富了视听作品的音乐语言,也在这个过程中为推动国内作品的国际化传播和文化交流打开了新的视角,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

纵观宋逸伦在短篇纪录片《我的摄影机,我的土地》、FIRST训练营短片《啥是迪斯科》等作品中的配乐就不难发现,他对于古典、现代的创新融合,以及中西音乐元素的合奏共鸣,都极大地丰富、拓宽了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并通过这种跨越时空、跨越语言的艺术表达,通过东西方音乐元素的巧妙融合,创作出一个又一个集创新性、突破性于一体的艺术作品。

“我也很希望有一天能加入代表中国又能走向世界的IP团队,让几千年的中华智慧融入到现代音乐的创作环境中,打造出绝无仅有的文化印记。”

这就是宋逸伦,从生活中感悟关于音乐的点点滴滴,再从生命中流淌出任性而随意的炽热音符。一半是深情,一半是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