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就在你心中》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4-09-27 16:42 浏览量:16
3.2《音乐就在你心中》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让学生了解音乐的本质,认识到音乐是一种情感表达的方式,它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
2.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欣赏能力,使他们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音乐的美好。
3.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本文极富形象性,逻辑性和严密性的语言特色。
4.文化传承与理解: 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们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培养高尚的情操和人文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明确课文的中心论点和课文的三个分论点。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感受音乐之美,提高学生对音乐欣赏能力。
三、教材简析
《音乐就在你心中》是我国著名的音乐作曲家陈钢先生写的一篇文艺随笔,具有较高的艺术性,这就要求欣赏者要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和相关知识积累。音乐家陈钢对音乐不同凡响的理解,既是作者独特的审美发现,同时又丰富了我们的艺术经验,有利于提高我们的欣赏水平。由于我所面对的学生大多没有什么艺术积累,具有艺术特长的几乎没有,我作为教师本身也缺乏艺术细胞,所以觉得这篇文章要想讲成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实在是太难。但是通过仔细思考,我认为唯一可以利用的就是学生对音乐的喜爱和兴趣。只要能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课堂气氛活跃,那么接受一些音乐理论和知识还是很容易做到的。所以我认为创设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很必要,因此我把这堂课定位为音乐欣赏,围绕这个中心我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播放了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伴随着优美动人的旋律,同学们进入到了一种放松惬意的状态中,我开始了自己的开场白“音乐是灵魂的按摩,刚才老师为大家播放的这段音乐也算是对在座的各位做了一次灵魂上的按摩,同学们舒服吗?”我的这段还算幽默的开场赢得了学生善意的笑声,他们愉快的回答“舒服”,我不失时机的赶忙接上“那好,带着心灵上的这份惬意与满足,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音乐就在你心中》。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陈钢(1935—)著名作曲家,上海人。早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时,就以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与何占豪合作)蜚声中外乐坛。以后又创作了《金色的炉台》、《苗岭的早晨》、《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等小提琴独奏曲。小提琴协奏曲《王昭君》在1996年“中国小提琴协奏曲新作会展”中获奖。他还创作了中国第一首竖琴协奏曲和第一首双簧管协奏曲.现任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著有散文集《黑色浪漫曲》、《三只耳朵听音乐》等。
2. 背景资料
陈钢早年曾随匈牙利钢琴家瓦拉学习钢琴。1949年,陈钢虚报年龄参了军,成为解放军里的一名文艺兵。1955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丁善德和苏联人阿尔扎马诺夫,主攻作曲。1958年,上海音乐学院的创作实验小组,准备创作一首民族化的小提琴曲。浙江越剧团的何占豪提议把越剧《梁祝》改成弦乐作品。1959年5月4日,《梁祝》在上音”礼堂首次试演,陈钢任钢琴伴奏 [9]。1959年5月,《梁祝》在兰心大戏院首演 [6]。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陈钢创作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金色的炉台》《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恩情》 [16]。1983年,完成了小提琴协奏曲《王昭君》。1985年,创作中国第一首双簧管协奏曲《囊玛》。2007年,完成了小提琴协奏曲《红楼梦》 [7]。2019年,写出了交响诗曲《情殇——霓裳骊歌杨贵妃》。
三、诵读训练
(一)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1.明确字音。
对不认识的生字词做好标准,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交流
二、整体感知,全文分析
粗读课文,可引导学生从宏观方面感知作品。
1.体裁 明确:这是一篇文艺论文。
文艺论文是针对文艺现象、文艺思潮、文艺作品、文艺流派等进行评论、阐发的一种文体。
2.观点 中心论点:“音乐就在你心中”。
分论点:“乐为心声”、“乐为多声”、“乐为无声”。
3.结构
本文结构很有特色,且易仿写,可提供给学生一些资料,当堂仿写提纲,增强学生写作能力。 由结构小组的同学负责。
文章采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
明确: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是总论,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音乐就在你心中”。
讲解:第1、2自然段引出话题,推出中心,与第3-5自然段构成总分关系。作者先提出“音乐是什么”,否定之后再从正面阐述,使读者产生更清晰的印象。
第二部分(第3-5自然段):是分论,从“乐为心声”、“乐为多声”、“乐为无声”三个角度论述了音乐的艺术境界。
讲解:在这一部分,作者介绍了音乐的表现内容及其本原,阐述了音乐多元化发展的趋向,并且指出无声是音乐的最高艺术境界。这三个方面紧紧围绕音乐艺术的表情性来谈,有力地论证了作者的观点——“音乐就在你心中”。
音乐是感性的,本单元训练重点又是接受性阅读,应开设各种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自己体验感悟“音乐是什么”。
三、小结
音乐是表情的艺术,是人的真情的自然流露,这是音乐艺术魅力之所在。作者提出“三只耳朵听音乐”、“音乐就在你心中”,给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提供了新的全方位的音乐欣赏思路,也给我们进行个性欣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由精美的flash作品导入,易引发学生兴趣,很快进入课文情境。同时可引发学生对音乐的独特感悟,理解音乐欣赏是个性化的。
学生欣赏flash作品:小提琴协奏曲。
问:同学们听过这支乐曲吗?作者是谁?
明确:这支曲子就是被国外誉为“蝴蝶爱情协奏曲”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作曲者是陈钢与何占豪。
解题: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语言,乐谱是世界共同的文字。欣赏音乐就是接受文化的熏陶,就是继承人类文明的成果,就是与古今中外音乐家的心灵沟通。音乐的表现力是无限丰富的,本文就向大家介绍了音乐的艺术境界。
二、朗读课文文本探究
1.文章开头两个设问有什么作用?破折号的作用是什么?
激发读者思考,引出文章中心。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续和意思的跃进,加强了问话的力度,有反问意味。
2.为什么说“乐为心声”“这是音乐最神奇的魅力”?
情动于中而形于声有了真情,才有美乐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片段,让学生感受音乐是表达真情的艺术。
3.作者认为我们应该怎样欣赏音乐呢?
“竖起三只耳朵听三种不同的音乐。”三种音乐指的是“古典音乐、流行音乐、现代音乐”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应该接受各种各样的、不同风格的音乐。
4.为何说“无限是音乐的最高境界”?
体会《琵琶行》中“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无限”是音乐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指音乐给人创造出无穷无尽的想象空间,使人的思想情感自由地流淌。这种境界的魅力在于在无声之处表达出乐声所难以表达的思想和感情。
三、小组合作,品味语言
请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1)音乐,它可以像雷电一样,一闪间劈开你的心扉,让你的心颤抖,让你的心翻腾,让你的心苞绽开朵朵鲜花。
(比喻、排比)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音乐对听众的影响,说明美好的音乐能激起人们的感情,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2)音乐,它可以“捕捉到一些快乐的影子、悲伤的痕迹;听到严酷的命运之门被沉重地敲响;嗅到从绿色田野上飘来的幽香……”
通感生动形象地说明音乐作品的表现内容的丰富性和广泛性。
(3)音乐是一个缤纷多彩的音响万花筒。
(比喻)形象生动地说明了音乐的“缤纷多彩”“宽容”和“含量特别大”,体现了音乐风格、类型和题材的多元化发展趋向。
(4)莫扎特、贝多芬的交响曲却像空气、水流那样,轻轻地渗进了商店、办公室和人们的心中,显示出它们无限的生命力!
比喻、排比体现了音乐在你心中“润无声”的魅力。
(5)意大利现代诗人翁加蕾蒂有一句著名的诗句“我用无垠/把我照亮”。
(引用)印证作者观点,并推出全文的结论“无限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并照应标题“音乐就在你心中”。
四、感知音乐——音乐是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音乐就在你心中”的真正含义,可用比较法,与“音乐就在我心中”相比,“你”是每一个个体,强调了音乐欣赏个性化的特点。
1.举办一场小型音乐会
内容:积极向上,耳熟能详。或歌颂自然,或反映社会。
形式:个人或组合的歌唱、吹弹、介绍均可。
2.结合课文分析“音乐是什么”
第1自然段的两个设问有什么作用?破折号的作用是什么?由课后习题小组的同学回答。
明确:两个问题吸引了读者的视线,引出了文章的中心。第1问“音乐是什么?”作为全文的总起,与第3-5自然段的分论构成总分关系。第2问“我——懂吗?”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续和意思的跃进,加强了问话的力度,有反问意味。
抓住关键语句,是主体环节的中心工作,也是理解课文观点的突破口。
讲解:借助这一反问,批评了某些理论家对音乐的分析,因为他们把音乐变得僵硬、枯干和不可亲近了,这完全违背了音乐的基本规律。在否定之后,引出自己对音乐的正确理解——“音乐就在你心中”。
五、欣赏音乐
阅读课文知道,可从三个层面欣赏:“乐为心声”、“乐为多声”、“乐为无声”。
1.“乐为心声”
(1)欣赏flash《天亮了》
加入感性的音乐欣赏,能烘托出特殊的气氛,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乐为心声”。正如韩红为什么能创作出如此感人的作品,“情动于中而形于声”。学生还可结合自己感受举例证明此观点。
师生从创作、欣赏等各角度畅谈感受。
(2)关键语句理解
为什么说“乐为心声”,“这是音乐最神奇的魅力”?由课后习题小组的同学找出关键性的语句。再由其他同学谈对这一观点的看法,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
明确:关键句为:“有了真情,才有美乐。”“情动于中而形于声。”可以把它理解为:音乐是发自人们内心的声音,表达了艺术家的真情实感。这种情感是人类共同的,所以它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最容易沁入人们的内心深处,引起听众强烈的共鸣。
讲解:“中”指内心,“声”指音乐,这句话的含义是:发自内心的真情,自然地流淌出来,就成为动人的声乐或器乐。这句话出自《礼记·乐记》,论述了音乐的本原。作者引用这句话提出自己的观点:“有了真情,才有美乐。”同时托尔斯泰曾经说:“音乐是一种通过声音引起某种感情并传达某种感情的工具。”音乐的表情性在生活中是经常可以体会到的,如白居易听了琵琶女的演奏后泪湿青衫;托尔斯泰听了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后,感动得泪流满面等,这些都是很好的例子。
2.“乐为多声”
“乐为多声”,这一观点比较好理解,但学生对各类音乐并不熟悉,因此需要适当引导。
强调分类举例法的运用,可以更好地理解“三只耳朵听三种不同的音乐”的含义。
(1)总体思路
讨论:作者是如何阐述“乐为多声”这个艺术观点的?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对音乐的喜好,相互补充,最后由教师归纳。
明确:作者采用阐释、举例、归结的思路来论述“乐为多声”这个观点。作者首先阐释“乐为心声”这个观点,指出音乐“缤纷多彩”,“宽容”,“包含量特别大”。因此,现代人应该用三只耳朵听三种不同的音乐——古典音乐、流行音乐、现代音乐。然后举例说明“乐为多声”,在纽约三种不同的音乐各有听众。最后归结:人们性格不同就会有不同的选择,既可以走进“崇高”,也可以享受“美妙”,多面体的现代人会同时爱好各种音乐——会用“三只耳朵听音乐”。
关键语句理解可由老师问学生答,也可由学生问老师答,师生互动,共同解决问题,加深理解。
(2)关键语句
①为什么说“乐为多声”,要用三只耳朵听音乐?对于这段话的理解由课后习题小组的同学回答。注意语言运用技巧。
明确:音乐“缤纷多彩”,“宽容”,“包含量大”,所以现代人应该用三只耳朵听三种不同的音乐——古典音乐、现代音乐和流行音乐。性格不同,就会有不同的听觉选择,而多面体的现代人,会同时爱好各种音乐——“会用三只耳朵听音乐”。
②“音乐是一个缤纷多彩的音响万花筒”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由修辞小组的同学回答。
音乐是感性的,结合音乐实例理解效果更好些。
明确: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音乐的“缤纷多彩”、“宽容”、“包含量之大”的特点。体现了音乐风格、类型和题材多元化的发展趋向。
(3)比较鉴赏
通过音乐实例分析三种音乐特点。
三种音乐的资料可让学生课前搜集,课上不宜多占时间,可提炼出特点供同学参阅。
古典音乐的篇幅一般都比较大(小的叫小品),结构复杂严谨,各种专门技巧也很丰富。
古典音乐,按照字面理解是古代的经典音乐。其实在英文Classical Music中,它只有经典的含义,而没有古代的限制。为了让它能够覆盖这一音乐体系的当代延伸,也有人将其称作严肃音乐。古典音乐也包括器乐和声乐两大领域。声乐是指歌剧(Opera)和艺术歌曲(Lieder),而在音乐会(Concert)上演唱的更多的是歌剧中的经典唱段。在古典音乐中,器乐占有更大的分量,这一点与流行音乐的情形完全不同。古典音乐的著名演奏者和演唱者多被称为家或者大师(Artist),比如指挥家、钢琴家、小提琴家、歌唱家,好像没有叫做指挥星或者女高音星的。这是与流行音乐的又一个不同点。古典音乐在专门的演出场地演出,通常是音乐厅(Hall)、剧场(Theater)和歌剧院(House)。古典音乐演出时,一般不许借助电子设备,而是要求欣赏原声。
流行音乐的特征:篇幅短小,结构紧凑,通俗易懂。
流行音乐也可以叫做大众音乐或者通俗音乐,这在国际上也大约是这么称呼,英文可以叫做Popular Music。它包括乐曲和歌曲两大类,就是所谓的轻音乐和流行歌曲。歌星(Star)这个词似乎只是应用在流行歌手这个范畴,也属于专有名词。
3.“乐为无声”
“乐为无声”是音乐欣赏的最高境界。但一般同学都到达不了这一境界,因此它是课文理解的难点。可用同理类推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不强求理解的深度。
(1)同理类推
大象无形、大音稀声、大成若缺、大智若愚等。
(2)关键语句
①为什么说“乐为无声”,“无垠,是音乐又一神奇的魅力”?主要由课后习题小组同学回答,其他同学也可阐述自己的观点。
明确:此处的“无声”虽是乐声的停止,却是乐曲思想感情的延续,这种“无声”给听众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体现了音乐无穷的艺术魅力。
讲解:“无声”是音乐艺术的最高境界,这种境界是指音乐给人创造出无穷无尽的想象空间,使人们的思想情感自由地流淌。这种境界的魅力在于在无声之处表达出乐声所难以表达的思想和感情。
②“我用无垠/把我照亮”中的“无垠”是指什么?
明确:“无垠”是指“无限”,即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
讲解:作者引用意大利诗人翁加雷蒂的诗句来印证音乐的最高境界是“无垠”。音乐欣赏一般包括三个阶段:感官的欣赏、感情的欣赏和理智的欣赏。此处的“无垠”指的是音乐欣赏的第三个阶段,也是音乐欣赏的最高境界。欣赏者在前两个阶段获得的知觉形象作用于听者的感情,激起听者的想象和联想,使思维活动突破时空界限,给音乐形象以更多的补充和丰富,产生一种意境,这就进入情感与意境的结合,达到由情悟理的最高境界。
音乐欣赏必须借助联想和想象才能顺利进行,而想象的空间是无限的。
接受性阅读除接受新知识、感受艺术美之外,还应接受文章的写作技法。本文无论从结构思路的安排还是语言的出色运用,都具有可借鉴之处。
三、拓展延伸
作者说过:“不论是古典音乐、流行音乐还是现代音乐,只要是好音乐我就全爱听!”作为一名中学生,你一定有自己喜爱的歌曲或乐曲,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喜爱的理由,并与同学分享。
答案示例1:
我从2019年暑假开始听李健的歌,李健是我很喜欢的歌手,温润淡然、思想深邃。最初了解李健并不是通过音乐,而是与他有关的访谈和讲座。有思想的见解以及对生活深刻的思考深深吸引了我。就这样我开始听他的作品,直到现在。其中这首《水流众生》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不经意地点开播放键,旋律就这样永久地留在心中。整首歌曲圆转流畅又极具哲学深度,带给我无限的启发和思考。这世间是否有能阻挡乌云的山?又是否有能洗去沉迷的水?我们曾幻想着拥有这样的山水,转山转水最后却发现精神物欲如同漩涡令人不拔。通往远方的路崎岖坎坷,但勇者不乏,醒者却少。走到人生边上,你是否曾想起转身修己?同样的山水流转,看似平坦的路是否又存在泥洼?看似轻盈的水是否又存在漩涡?当你幡然醒悟,你是否看到了真实的自我?你又是否明白融化冰雪滋养万物的伟大?
潺潺流水,哪来漩涡。水流众,慢无声。水流,众生。
答案示例2:
汪峰的很多歌曲都有对人生和生命的思考,其内在思想不是泛泛听来就能品味得到。高中时代的乐曲库大多都是汪峰的歌曲,我从他的音乐中获得了很多慰藉。谈及令我印象深刻的歌曲,最先想到的是那首《存在》。这是一首具有人文情怀的歌曲,高音坚实震撼,旋律高亢奋进,直抵人心。歌曲从头到尾一直在发问,本质在于“我们该如何存在”,这一话题贯穿人生始终。人们每天走着、活着、爱着、笑着,平静的表面深处或许恰恰相反。荣耀中的屈辱、欢喜深处的隐痛、灿烂中的落魄……面对现实、面对人生,我们该去往何处?我们该如何存在?这首歌令人沉思,也令人迷惘。高中时的我对人生充满迷茫,成年后内心的迷惘仍然存在。这两年成长了很多,相比以前内心的困惑少了,思想也通达了一些。有时走在路上,我会思考生活该何去何从,人生应该如何度过。如歌词所述,是找个借口苟活还是远走高飞?是随波逐流还是坚守本心勇敢前行?每个人生阶段或许会有不同的答案,我们需要不断地反思,保持清醒,唤醒良知。
四、主旨归纳
音乐是表情的艺术,是人的真情的自然流露,这是音乐艺术魅力之所在。音乐的表情性在生活中经常可以体会到,如白居易听了琵琶女的演奏后泪湿青衫;托尔斯泰听了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后,感动得泪流满面。
五、课文总结
本文以议论文总分式的结构和散文化的、富于激情的语言,从“乐为心声”、“乐为多声”和“乐为无声”三个角度介绍了音乐的艺术境界,阐明了“音乐就在你心中”这一深奥的道理。
本文在阐发道理的过程中,没有使用生涩的专业术语,而是用十分通俗明白的口语,形象生动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解说得通俗易懂。
六、作业布置:
推荐阅读《琵琶行》、《三只耳朵听音乐》。
教学反思
本文是著名的音乐作曲家陈钢先生写的一篇文艺随笔,具有较高的艺术性,这就要求欣赏者要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和相关知识积累。音乐家陈钢对音乐不同凡响的理解,既是作者独特的审美发现,同时又丰富了我们的艺术经验,有利于提高我们的欣赏水平。
由于我所面对的学生大多没有什么艺术积累,具有艺术特长的几乎没有,我作为教师本身也缺乏艺术细胞,所以觉得这篇文章要想讲成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实在是太难.但是通过仔细思考,我认为唯一可以利用的就是学生对音乐的喜爱和兴趣。只要能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课堂气氛活跃,那么接受一些音乐理论和知识还是很容易做到的。
#金秋图文激励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