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丨探寻马来西亚槟城庙会的文化根脉
更新时间:2025-02-04 10:52 浏览量:1
新华社马来西亚乔治市2月4日电通讯丨探寻马来西亚槟城庙会的文化根脉
新华社记者王嘉伟
每逢农历新年,热闹非凡、秉承传统的槟城庙会都会在马来西亚槟城乔治市古迹区举办,今年也不例外。农历正月初四,乙巳蛇年槟城庙会正式拉开帷幕。
本次庙会举办地涵盖乔治市古迹区的多个街道,百年宗祠会馆也敞门纳客。庙会现场,琳琅满目的文化策展及上百个文化互动摊位让民众亲自体验剪黏、木偶戏、潮剧等传统技艺,感受浓浓“年味儿”。舞台上,高桩舞狮腾跃而起、民族舞蹈婀娜多姿、乐器演奏悠扬婉转,让整个古城沉浸在喜庆氛围中。
槟城庙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作为策划团队的一员,她希望庙会不仅是春节庆典的呈现,更是中华文化的缩影,承载起对历史的尊重、对传统的继承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走在庙会内摊位林立、人头攒动的大伯公街上,一幅诉说百年前故事的连环画报吸引了记者的目光:1925年2月1日,在槟城经营广式萝卜糕小本生意的陈亚南托同乡水客,向仍在中国生活的父亲陈福生寄去附有五十元生活费的侨批。
侨批是海外华侨华人寄给国内侨眷的书信与汇款的合称。这既是经济支援,也是连结海外华侨华人与家乡亲友的重要纽带。
“好比丈夫在马来西亚做工,写信回中国交代妻儿老小并同时寄回钱财。”画报正对的槟榔屿中山会馆内,庙会志愿者李仲豪告诉记者,虽然海外华侨华人背井离乡,但他们故土情深、不忘祖根。
同样,庙会也鲜活展现了华侨华人先民的海外奋斗史。台山宁阳会馆内,展板上详述了台山移民初到槟榔屿的创业历程:“早期在槟城的台山人,大多从事打金与珠宝贸易,或是木工与建筑行业”;“在马来西亚的台山先贤们为了养家糊口,靠一双巧手当起木匠,以传统技艺制作建筑、家具等”。
岁月流转,槟城华人社群从异乡旅客到扎根当地,已历经百年。如今,诸如槟城庙会等春节庆典不仅是热闹的节庆活动,更是槟城华人构建自身文化认同、传承家族记忆的重要仪式。它是海外华人对故乡情感的延续、对集体记忆的维系,也是中华文化在海外语境下的再创造。
“这些传统,如果没有人做,就会消失。”当被问及为何要花费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筹办庙会时,槟城青年郑海乐说,“传承,也是在寻找和定义自己的身份,营造集体的认同与归属。”
当下,槟城的年轻人正在以全新方式续写传统——他们会在社交媒体上推广庙会文化,在现代舞台灯光下演绎古老戏曲,在交互展览中呈现海外华人的历史。
“在多元文化并存的马来西亚,华人社群通过庙会强化向内凝聚力,同时向外展现文化自信,成为‘文化外交’的一环。”在马来亚大学攻读东南亚文化方向的杜爽认为,如今的庙会汇集了华人、马来人、印度人的传统美食,还邀请这些多元民族进行传统艺术表演,营造出跨文化共享的和谐氛围。
锣鼓声声,历史过往的乡愁被唤醒;灯火辉煌,文化传承的根脉被照亮。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海外华侨华人这份文化认同与民族情感,都将在一代代的守望与传承中熠熠生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