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非遗过大年⑦ 江南丝竹
更新时间:2025-02-04 09:10 浏览量:2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在《短歌行二首》中写下“堂上调丝竹,四座欢且康”,丝弦之音,竹管之韵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用以陶冶性情,抒发快意。江南丝竹,作为流传于江南地带的传统音乐形式,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天的《海派非遗过大年》就去听听“江南丝竹”的声声入耳。
二胡激昂、笛子悠扬、扬琴灵动,松江中山街道的这个年货节上,江南丝竹 搭配着写春联、做窗花、制彩灯,把新春氛围直接拉满。“一个紫竹调,还有一个喜洋洋。”“我喜欢他们吹的那首曲子,有二胡,还有铃铛。”“非常震撼,跟电视上比,肯定是现场聆听更加让我身在其中。”
江南丝竹起于民间,历史可追溯到明代,当时的戏曲音乐家们,在太仓南码头创制昆曲水磨腔时,用工尺谱演奏,由昆曲班社、堂名鼓手兼奏,后来便逐渐形成丝竹演奏的专职班社,曲目也多由民间曲牌、戏曲曲牌等发展而成,风格多变。
江南丝竹它最大的特色就是,它并不是旋律的简单堆砌,而是各个乐器之间非常和谐的对话,同样一个《紫竹调》可以演奏出不同的味道。松江区江南丝竹区级传承人杨建国现场演示:“《紫竹调》它的旋律,应该说是很简单的,但是我们听一下二胡是怎么拉的。”“旋律都是加花的,听一下笛子它是怎么演奏的。”
“你看笛子它就是即兴发挥了,它加花加的字眼也不同,就是你繁我简。”你繁我简、你高我低、加花变奏、嵌挡让路、即兴发挥是江南丝竹合奏中,声部之间的合作方式。正是这二十字的要诀,让江南丝竹的演奏,总让人觉得妙趣横生。2006年,江南丝竹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非遗传承人,杨建国在松江,一手创立起了这个江南丝竹社,希望能带动更多人一起加入“玩”的行列。“只要每次我们区里面搞乐器比赛什么的,我都要去看,哪一个年轻人比较好的,我就把他招收进来。”
5岁就学习二胡的常益,就被老杨看中了,2012年接触到了江南丝竹后,打开了民乐新世界,十几年过去,她不仅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二胡演奏家,更是江南丝竹社的接班人。常益坦言:“由于是即兴发挥,我们两个人也可以,四个人也可以,甚至有时候二十个人也可以,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
近几年,通过频繁参与各种各样的展演活动,这个小小的江南丝竹社,吸引到了更多年轻乐手的加入。松江区中山街道江南丝竹社队员谢辰的本职是一名音乐老师,“我想可以多排一些比较创新一点的江南丝竹的乐曲,对于这项非遗,我们不仅是要传承,更需要的是创新,才能在未来有更好的发展。”
乐手们有时也会试着,用江南丝竹的方式来演绎流行音乐。
乙巳新年,江南丝竹还能有哪些可能性,传承人老杨和接班人们,都有了不少新想法。“既然是列为了国家级的非遗保护,那我们一定要传承好这个传统,但是我们也要创新,既要保持原来的风格,但是又一定要有江南的味道,这个味道非常非常重要。”传承人杨建国如是说。常益也认为:“江南丝竹,可以进公园、进商圈、进校园、进社区,让更多的市民朋友们能够接触到我们的非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