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毛丫头”与“半大橛子”
更新时间:2025-02-01 05:18 浏览量:3
一个人从小到大要经过几个阶段,按照我们这个社会的普遍称谓,孩子小的时候,叫男孩或女孩,长大了就是小伙子或大姑娘。再大就是叔叔阿姨、大爷大妈了。但在我们淮河流域,还有一个年龄阶段,也是有独特称谓的。那就是所谓半大姑娘或半大小伙子。这个年龄阶段在十二三岁到十六七岁之间,虽然只有几年,却最为关键。男孩子正是“嘴上没毛,做事不牢”的时候,也是最容易“脑子一热”的时候。而女孩子又正是豆蔻年华,含苞待放的时候,这个年龄最相信爱情,也是更向往浪漫的时候。在我们淮河流域这一带,这一阶段的女孩子被称之为“黄毛丫头”,男孩子则被称为“半大橛子”。
何谓“黄毛丫头”和“半大橛子”?就是男孩女孩虽然大了,但还没有真正成人。女孩子尽管没有成人,在家里却已经完全能够当成大人“使唤”了,尤其是烧锅做饭,缝缝补补,养鸡喂猪等家务活,不仅要做得像模像样了,而且在父母眼里,这个年龄再做不好家务活,要被人笑话,将来更会直接影响到嫁人的。而男孩子在这个时候,在一些家庭里,甚至已经可以“顶门立户”了。不过,这个时候的男孩子也正是要吃饱长身体的时候,因此,对过去的庄户人来说,这个时候是绝不能让孩子“缺粮”的,家里大人或父母宁肯少吃都不能“亏了”孩子。否则,这时候一旦让孩子受了“劣根(土话,意思是挨饿)”就可能毁了孩子一辈子。
这个时候不管是“黄毛丫头”还是“半大橛子”,心理素质还没有成熟,行为举止都很野很任性,特别是男孩子,天不怕地不怕,也不知道什么叫后果。因此,他们常常会被人们称之为“愣头青”。对女孩子来说,这个时候像“准大人”了,但更是一个小姑娘,她们可以很随便地大哭大闹,不需要像大姑娘一样,要注意形象,还怕招来“闲话”,也不惧怕别人的风言风语,甚至这时候的“黄毛丫头”,更可以“想怎么疯就这么疯”了。如果是听到了别人的闲话,尤其是一些“嫂子辈的”,她们尽可以跳着脚骂,甚至和嫂子或婶子们撕扯在一起,即使传扬出去,她们也“不嫌丑”。左邻右舍即便想骂几句,最多也只能讲一声“这丫头好厉害”,但同时也会挖苦那些跟其吵架的嫂子或婶子们:“一个大人跟人家黄毛丫头吵架,黄毛丫头不嫌丑,你这当嫂子(或婶子)的也不嫌丢人?”
这个年纪的“黄毛丫头”不好惹,而“半大橛子”们就更不好惹了。“半大橛子”因为“嘴上没毛”,他们虽然力气也没有成人大,但做事不计后果,胆量更是“无法无天”。因此一些大人们也会对“半大橛子”礼让三分,因为大人们遇到事情时往往会瞻前顾后,前怕狼后怕虎。而对这些“半大橛子”来说,却没有什么不敢做的,更不知道什么叫害怕,什么叫考虑后果。据传说,在抗日战争年代,有两个鬼子就把一个村子的粮食牲口都抢走了,鬼子还端着大枪让村里一些大人帮他们运送。最后就是让村里几个“半大橛子”,用镰刀把鬼子活活砍死,把牲口粮食都夺回来了。过去有电影《闪闪的红星》《鸡毛信》《小兵张嘎》等,这些电影里所表现的无一例外的都是“半大橛子”,也就是被人们俗称的“愣头青”。
和成年大姑娘相比起来,这些“黄毛丫头”稚嫩,不懂得化妆,更不知道啥叫“女人味”。但她们淳朴自然,爱疯爱闹,开朗活泼,纯情又可爱。正因如此,曾经有位花鼓灯艺术家经过长期体验生活后,专门创作出一段花鼓灯舞蹈《黄毛丫头》,舞蹈用花鼓灯的语言,把“黄毛丫头”的顽皮活泼,大胆和野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个舞蹈不仅广受老百姓的喜爱,更获奖无数。“黄毛丫头”和“半大橛子”可谓是“绝配”。而那几年更都是这些“半大孩子”们最自由、最快乐的一段日子。有人要给“黄毛丫头”说对象,“黄毛丫头”都会脸羞涨得通红,而后还会脆生生地回上一句:“不干!俺还小呢。”要和“半大橛子”谈娶老婆的事,“半大橛子”都会把腰一挺,坚决地说:“不找,找老婆干啥?受气!”而几年一过,“黄毛丫头”们就开始偷眼端详中意的小伙,“半大橛子”们也学会收敛自己,向钟情的女孩子偷偷摸摸地大献殷勤了。
朱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