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音乐剧票务网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有什么值得一看的篮球纪录片?

更新时间:2025-01-29 09:09  浏览量:23

之前看过乔丹的六冠纪录片,最近看了科比的纪录片《缪斯》,看后非常震撼,本人喜欢篮球,请问有什么关于篮球的纪录片推荐吗?

《科比的缪斯》采取了不同于一般纪录片的构建方式,它具备极强的“创作属性”,巧妙地“塑造”了科比曼巴这个“人物”,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吻合现实情况,但对其的表现,提供对观众说服力的“方式”,则带有非常强的戏剧与声画创作的手法与逻辑。

这让它成为了很好的纪录片,很大程度上基于“艺术性”带来的打动力,让人能够感受到巨大的精神力量,以及人物在两面性与宿命对抗性之中的极强魅力,同时这也意味着对绝对真实的偏移。


它完全聚焦在科比个人身上,没有对NBA全局的客观陈述,没有将他放置在其中去呈现其客观成就,没有对其完整人生的展开全局,连最基本的队友、朋友的采访素材都完全摒弃,甚至没有瓦妮莎的内容,从而将视角彻底集中在了科比的绝对主观角度之上,一切的内容与其构成的篮球、生活,都只是关于科比一个人的生活与世界,是他心境的体现,会被其缺陷所影响而不完美,更由其精神所主导而对抗这种不完美。

他的缪斯即是“伤病”,以及其象征的“劣根性与不完美”,对其的对抗之心便是他对“缪斯的爱”,被“缪斯”始终吸引,不停产生着对等于“爱意”的对抗欲望。而这种对抗也注定是无法胜利的,“科比曼巴”的结尾即是对此的点明,“科比”是非篮球的生活部分,“曼巴”则是对冲前者劣根性与不可解之缺陷的篮球部分,二者持续对抗,最终形成的却并非绝对的“曼巴”,而是二者结合的“科比曼巴”,因为他的人生终究会是篮球与非篮球的合一,无法用前者完全取代后者。


在影片中,所有篮球与非篮球的内容都只选取了与“受挫”有关的部分,围绕着这个概念组建起来,生活的部分负责“挫败”,而篮球的部分则是对“生活挫败”的弥补。二者在开始是独立的状态,逐渐合一,最终将“篮球”变成了“生活”本身,即影片的开头与所处阶段终点的“重伤后复出”部分,这也是对全局的定义:科比在篮球上受伤,是记者口中“生涯多次受挫里最艰难的一次”,而他在篮球层面上“对队友和记者必须坚强”,而在面对家人时则“热泪盈眶,却没有流出来”,由此构成了生活与篮球在挫败人生上的合一,篮球部分的坚强给养了生活的脆弱,让他得以在女儿面前不至于完全哭出来,继续努力做一个坚强的父亲。

这实际上定义了科比人生的“拧巴”状态,在生活中始终是不完美甚至脆弱的负面存在,并由篮球中的胜利去优化、补充,这源于他在篮球里能够战胜一切挫败所支撑的自信,但终究不能构成完整的人生,因此与生活里的负面性始终是对抗的。他也具体地描述了这种自我持续的对抗,当“科比”无法再排除生活的巨大挫败并在篮球上维持成功的时候,在三连冠失败且出轨的节点上,他创造了“曼巴”,用“曼巴”负责专注篮球的击败一切之旅,而“科比”只负责生活里的挫败感,曼巴中和“科比”,由此带来了对人生的始终对抗---“科比”始终会存在,而“曼巴”对其也始终只能是“对抗”而非“胜利”。


曼巴的出现是影片走向升级的一个节点,此前的他在生活里处在“孤独”的负面之中,而“篮球”则是对其的弥补,在意大利交不到朋友,在美国则是"不通黑人文化的意大利人”,只有在篮球上才能融入环境,影片非常概念化地将篮球的背景音与意大利和美国高中的空镜头连接起来,让前者成为了对后者之“孤独感”的补充。由此一来,篮球也就脱离了一般纪录片里对于“成就”的强调,成为了科比精神层面的给养来源,化作了对抗生活挫败的一种纯粹信念。


在细节处理上可以看到,它没有强调一般球星会设立的高成就者偶像,以引导出对成就的追求和成功,而是名不见经传的约翰巴特尔,科比会模仿他只是因为“想要像他一样一条龙扣篮”。而在第一阶段中,我们也看到了科比对篮球的第一次战胜挫败,从季后赛新秀赛季的三不沾出局到三连冠。全片对篮球部分的挫败处理都延续了此处的方式,非常轻度地带过了每一次的挫折时刻,以此表现他在篮球上的轻易获胜。而在三连冠后失利与生活中出轨的节点上,影片强调的也是生活的部分,让他细致地自述了流产与失去家庭的痛苦,而篮球部分更多的则是曼巴的创造、生活苦闷的发泄,以此形成了“冲破挫败的胜利”,从81分一直到两连冠,将之作为对抗生活不佳现状的出口,而奥尼尔的离开、乐透赛季、首轮游、被凯尔特人击败,则都只是一带而过的“轻易战胜”。

这样的处理是非常讨巧的,它聚焦在了科比一个人的精神世界,篮球只关于他自己的内心状态,是对于生活中不完美自我的对抗来源,而无关于更客观的外部NBA世界。这种不完美打破了他的绝对正面形象,意味着对其性格中负面甚至破坏性一面的承认,是作为“科比”的劣根性,但同时又树立了他在篮球层面的绝对完美,是作为“曼巴”的战胜一切。这让他的形象分出了生活与篮球的两个层面,以前者的不完美带来了为了真实感的让步,由此强化了后者“完美”的说服力。


更重要的是,这种带着劣根性的不完美形象,建立在不完美之上、达到偏执程度的自我对抗性,恰恰就是科比的魅力所在,甚至在篮球层面上也是如此,他偏执地将自己的信念强行灌输给队友,让团队成为了他个体意志“曼巴”的扩展载体,事实上最后的成功也是对最开始三不沾的意志延续而非“修正”。他在篮球上以两面性的自我对抗形象出现,用正面的“专注坚定”对抗着负面的“偏执自大”,轻易地战胜了后者会引发的篮球挫败,并获得了两面性本身与其“对抗命运”的魅力,而这外扩到整体人生的层面,就构成了以篮球“曼巴”对生活“科比”的更高维度对抗,他知道后者才是自己人生的更基础部分,也在出轨中意识到篮球胜利不足以解决掉自己在生活中的缺陷,无法消化流产的痛苦,也无法站在道德的完人位置,因此导致了出轨,却要强行制造出“曼巴”去用篮球继续对抗。


这无疑是偏执之不完美的升级,让他的争议性与两面性更加深化,也是取巧的人物解构方式,既承认了自己的缺陷,同时又以“篮球的对抗”将之变成了一种正面的存在,个体的缺陷反而成为了一种“被给予的宿命”,而自己主观出发的东西则是对宿命的反抗,徒劳无望而又永不放弃,是篮球中永不放弃、追求胜利的精神延伸。同样的微妙转化也体现在了篮球的部分,他作为“科比”的劣根性,对篮球的偏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OK组合的分裂与几年间的得数据不得冠军,而在影片的表述中,这些都只是被归结成了客观的挫败,并在一带而过的“轻易”中被淡化处理了,无碍于其“曼巴”一面的篮球完美。


这一切落到了科比作为倒叙者所建立的主视角,也是“”定论时刻”的重伤。他用对篮球的更确切坚强勉力支撑着对妻女的“强行掩盖脆弱”,并在篮球上面对最深刻的挫败,也完成最有力的复出。在复出的部分之中,我们先看到了他在篮球层面的治疗,随后导入到了边治疗边观看综艺节目的生活层面,配合着同步进行的倒叙内容,从“篮球轻松胜利”与对父爱缺位、意大利、美国高中的“轻松弥补”,即‘’篮球压倒一切”(对应单纯的治疗),到与瓦妮莎相遇、出轨的生活部分强化,初步建立到巨大挫败,篮球胜利不再足以完全弥补生活部分,二者注定无法成功的持续对抗便由此出现。在现实里的术后恢复也同步地出现了进度缓慢、仍有痛感的内容,随之引出了科比观看综艺节目的生活部分内容,意味着后者的存在正是前者的一种潜在导致因素,随之引出了倒叙,篮球三连冠不足以消解流产之痛与出轨结果,让两个时空中的篮球与生活都合一了起来,并达成了对抗的关系,从过往一直持续到重伤的当下。

“当下”的画面始终是黑白的,强化了其本质上的无法成功,并在影片的结尾给出了明示:复出完毕,用超越乔丹得分记录的方式得到了又一次的阶段性成功,随后则是又一次的受伤之挫败,最终归于“精神层面”,继续努力复出,继续不停练习投篮,用“曼巴”的篮球形式与生活篮球合一的人生进行对抗,却也继续会注定地无法胜利,影片的落点放在“受伤中的复出努力”而非“复出成功”,正是对此精神本身的明确强调,而在现实里的落寞末期生涯也确实给出了与之相契合的注解。


影片选择了最恰当的镜头语言,让科比在叙述者的状态下大量且连续地自我剖析,而在过往的段落中也更多地使用了脸部特写的素材,由此完整地凸显出了他的坚强与脆弱,以及后者流露而又强行掩盖的细微状态。画面完全聚焦于科比的情绪、心境,将内容提纯成了精神世界这一绝对主观性的存在。

这正是影片作为“曼巴精神”宣传片的契合方式,也是科比相对于其他巨星的最大独特性,他可能没有更高的客观成就,但劣根性之不完美带来的魅力,缺陷与精神的一体两面,其形成的一种自我对抗性,以及这种对抗之于“缺陷一面”的注定失败与之于“精神一面”的始终持续,共同组成了科比宛若西西弗斯一样的悲剧色彩与宿命冲击者的形象,与其说是个现实里存在的人类,倒更接近于古希腊戏剧里的经典角色,带着巨大的艺术性。

斯派克李的那部《科比在工作》同样是聚焦科比的一场比赛,其个人的分析、引领队友,而本片或许也是得到了斯派克李的启发,并将它的“竞技专注之精神世界”进一步地扩展、升级,构成了对其整个人生中精神贯穿的表现。


《科比的缪斯》的主题是“科比其人”,其内容当然是影片对科比的打造,或许也是科比对自己的“打造”,既发生在“科比曼巴”的有意包装工作之中,或许也在自我对抗心境的持续之下,逐渐构成了一种“人格”,这也让“打造”似乎转变成了真正的“科比其人”,让他真的改变了自己,从确实持续的自我对抗状态、“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与宿命感知之中,逐渐成为了科比曼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