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音乐剧票务网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被误解最深的歌曲——《忐忑》,你以为是雷人神曲,实则精妙绝伦

更新时间:2025-01-22 11:22  浏览量:1

在2005年,华语音乐出现了一首广为流传的神曲《忐忑》,凭借着魔性的旋律,以及夸张的造型,龚琳娜以《忐忑》之名,成功爆火。一时间席卷全华语音乐成为所有历史上最现象级程度最高的曲目。但是大部人都认为《忐忑》是一首非常糟糕的网络神曲,颇有一种为了搞怪而搞怪的曲目,大部分情况下也都是以调侃为主。

但实际上,《忐忑》这首音乐的出现,从音乐专业角度的看法,是非常惊艳的作品,乃至于说《忐忑》的作品是走在时代前沿的音乐艺术集大成者。今天,我们来从音乐角度来看一看这首极为特殊的音乐龚琳娜《忐忑》,具体的精妙之处有两点:

1:《忐忑》是唯一一首纯粹的古代中国音乐,赋予现代化流行意义的本土中国文化音乐。音乐的底色和设计思维是纯粹的中国化,源于中国《锣鼓经》的音乐思维。艺术高度上比《沧海一声笑》这种套用古代旋律的方式更高,因为忐忑是完全的原创。2:《忐忑》在艺术高度上是一首非常前卫的艺术作品:非旋律化作曲+拼接艺术,以打击乐作为作曲旋律。西方人老罗做古中国的作曲,再由龚琳娜进行民族反串思维,一人演唱十种唱法的拼接艺术前卫作品。

这三点放在整个华语音乐艺术前沿上,都意味着龚琳娜的《忐忑》其实是一首艺术造诣非常高的作品,而且又是具有雅俗共赏、社会现象级表现的顶级音乐作品。以下,我们这三点做出具体的细节分析:

一般来说,当下我们接触到的所有音乐,都是基于西方作曲理论:旋律+和弦的商业套路思维。一切的商业音乐基本上都是西方理论,包括所谓的周杰伦中国风,和大量的五声音阶,都是黑键思维和日本作曲模仿居多。他们的文化底色还是非中国的音乐体系,加上了所谓的“中国风”噱头。

《忐忑》则是完全形式的中国音乐,他的音乐设计思维、音乐理论体系是源于《锣鼓经》这种没几个人知道的中国音乐形式,从根本上就和西方音乐理论不同。这也是为什么《忐忑》会让我们一听就觉得洗脑、亲切的原因,因为《忐忑》就是纯粹的中国音乐思维的现代化作品。可以激发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古代血脉记忆。

我们要理解《忐忑》的中国艺术思维高度,就需要关键理解:什么是锣鼓经?以及锣鼓经的代表了我们古中国音乐体系的哪些特点?具体如下:

《锣鼓经》是是中国传统乐器,尤其是戏曲形式之中的打击乐口传心授的记谱法。也就是我们在戏曲舞台常常听到的:鼓、板、大锣、小锣、铙钹、堂鼓这种非常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民族乐器拟声化:“台”代表小锣、“匡”代表大锣、“七”代表铙钹,这种有文字进行的一种组合,就是《锣鼓经》的基本形式。

《锣鼓经》蕴含着东方音乐特点是:中文自带音高的顿挫感文化、以及固定音高的旋律思维。锣鼓经的本质,是中国文化对于音乐的理解和浓缩。西方理论的音乐体系是基于钢琴的十二音思维去推导音乐情绪,但是中国音乐的思维反而是基于语言体系的情绪去创造乐器。也就是:《锣鼓经》蕴含的本质是放大中文天然的顿挫感。音乐是一种基于语言文化的艺术升华。

早期东方音乐文化,诗歌的朗读朗诵就是音乐的演唱,这是因为中文说话自带音高和高低起伏的顿挫感。这种天然的文化在音乐上的体现就是《锣鼓经》。而《忐忑》的基本思维就是:没有歌词,以《锣鼓经》的形式做出了元音归韵的单音化咬字。没有歌词对于歌曲是很致命的,但是,我们却可以清晰感受到了《忐忑》的情绪张力。

这就是原因《锣鼓经》的音乐方式是,就是最契合我们每个人血脉之中对于音乐的情绪思维:咬字自带音高和情绪起伏,这就不需要商业歌词提供一种故事熏陶,天然省去了一种代入感,以文化属性加大了我们对于音乐的理解程度。商业是无法做到这一点,《忐忑》的锣鼓经思维,是《忐忑》可以引发全民讨论的关键,我们可以吐槽他的怪异,但是本质上他是一首可以让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心一笑的纯粹中国艺术音乐。

《忐忑》的艺术高度其实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得多,之所有有这么一首歌,本质就是一次艺术实验:老锣作为龚琳娜的老公,他在作曲上做到了完全中国化的非旋律作曲,以古中国《锣鼓经》的打击乐思维进行了作曲后,再度确定了歌词只有单纯的元音,没有文字。

最后,老锣又将作曲和作词给了龚琳娜,要求龚琳娜以“一个人演唱十种不同的角色,以十种不同的演唱方式进行演唱”。而这里里面其实是非常前卫的一次:拼接艺术思想碰撞。拼接艺术,听起来有点陌生,但实际上毕加索的中期作品之中,就有大量的拼接艺术表现。核心就是:不同元素的冲突和融合。

所以本质上,《忐忑》是老锣和龚琳娜对于一次拼接艺术音乐的探索,具体的拼接如下:

1:东方和西方的拼接。老锣是德国人,龚琳娜是中国人。2:古代和现代的拼接。《锣鼓经》的中国民族乐器和现代乐器的拼接。3:演唱形式的戏曲角色拼接。包括生、旦、净、丑,老小之分,以及秦腔黑头等等民乐演唱形式的品阶。4:民乐和交响乐的凭借。5:西方审美和东方演唱的拼接。老锣认为中国声乐走向了一条错误道路:谁唱的更高就更好。他写《忐忑》的原因之一是:让德国音乐思维-技巧和情绪为主,走入中国东方演唱作品。这就是为什么老锣会给这么离谱的要求,要一个人在一首歌之中进行多次唱法的切换。但是,龚琳娜做得很好。

所以本质上,在《锣鼓经》的更底层艺术思维,是老锣对于拼接艺术和西方审美的思考。而在具体的作曲上,他把握住了《锣鼓经》的精髓:非旋律化作曲,以打击乐作曲思维,创造了全新的流行审美。

这里我们要知道一点:打击乐的乐器,虽然称之为噪音乐器,但实际上任何物品只能敲击发出了声音,那么他就有一个最高音的音高。换言之:打击乐也是存在音高,《锣鼓经》的本质就是这一点:不同打击民乐的敲击,天然具有音高的起伏。只是这种旋律不明显,就像中文一样,天然具有亲民、接地气的属性。这种起伏反而是中国音乐文化的本质。

所以在《忐忑》之上,我们会发现一个特点:龚琳娜的旋律全都是以模仿打击乐的形式完成的,放弃了咬字。这就是非旋律化作曲的打击乐断奏作曲表现。以打击乐自带的音高体系来完成音乐的旋律表达。你听着没有旋律,但实际上每一句都有旋律,而我们情绪会跟着演唱者的情绪走。省去了当下中国声乐最难的咬字。

综上,龚琳娜的《忐忑》我们换一个视角会发现,是一首非常惊艳的作品。拥有完美的艺术化,又具有极强的雅颂共赏功能。在音乐作曲的底层逻辑上,放在整个全球民乐音乐之中,都是一等一的好作品。是为数不多中国音乐的优质产物,大部分人认为是魔性的身躯,实则背后却是较深的艺术追求实验化。希望未来,中国有更多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