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音乐剧票务网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两个女人的戏剧性人生

更新时间:2025-01-12 16:36  浏览量:1

讲述人:小慧

我要说的这两个女人不是别人,他们分别是我的大嫂和二嫂。(准确的说是堂嫂。)

我出生在河南中南部的一个小村庄。

我父亲弟兄三个,父亲是老小。

二伯在我小时候,因为家里实在穷的没吃的了。带着一家出去乞讨,后来定居在了外地。

我从记事起,我们就和大伯一家生活在一起。

大伯家的孩子和我们都按顺序排着叫,所以大哥二哥其实是我堂哥。

我对小时候的印象很模糊。

只记得冬天很冷,硬邦邦的棉衣里面也没有毛衣啥的,一点也不暖和,所以手脚都会有冻疮。

每天只吃玉米面膜,还记得每天中午只喝汤面条。最难吃的就是锅里放榆树叶,实在是没有啥青菜了。

等我有清晰的记忆,我们和大伯家已经分开了。

但由于在一起生活很长时间,我们一直处的很好,我们两家的关系,一直是邻里羡慕的对象。

那时农村的生活简单而枯燥。

早上天刚亮,生产队上工的铃声就敲响了。晚上到太阳下山收工。

孩子每天上学、放学。就这么周而复始。日子在平淡中悄然而逝。

转眼到了大哥二哥都谈婚论嫁的年龄。

由于大伯是三里五村有名的木匠,当时又在大队任职,还是党员,这在当时就算是条件好的。所以说媒的也是挤破头。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先说大哥,大哥人老实,不善言辞。

当时大伯托关系在火车站给他找了份临时工:就是往货车上装货。

我记得大部分工作是装粮食,一麻袋200斤,亏得大哥体格健壮,要不然还真干不了。但当时工资还是很可观的。

对比几个姑娘的条件。最后,大哥选择了邻村的姑娘玉琴。

姑娘长得好,又在当时大队的缝纫社。这在那个年代可是吃香的手艺。

俩人你有情我有意,两年后结了婚,婚后生了一男一女。

在那个年代,弟兄多的大都结婚生子后就分家另住。

因为兄弟多,弟弟也得娶媳妇,生活在一起矛盾多,老人也负担不起。

大哥分开后住在他们家偏房里,只是把院子里的门垒上了,临街扒了个门,然后门口搭个简易棚,就是灶屋。

那个年代很多家庭分家大都是这样。不像现在,一个儿子得一套房。那时就那三间房,娶一个分出去一个,腾出房子娶下一个。

大哥继续在火车站装货。大嫂精明能干,带着孩子操持家务。

大哥收入高,嫂子精打细算,又儿女双全,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过了几年。他们第一个在村里盖了三间瓦房。

在当时,他们的条件在村子也是数一数二的。拿现在的话说,可以上村里富豪榜了。

大哥按下不提,说说二哥。

二哥高中毕业后,跟大伯学了木工的手艺,在当地也是名人。

因为当时结婚、建房、都得请木工,哪怕死个人也离不开木工,得做棺材呀。

再加上二哥长得帅,性格也开朗,那更是姑娘们的抢手货。

在众多的说亲对象里,最后选了邻居婶子的侄女。

长得好不用说,还有一个原因:婶子善良,为人好,觉得侄女也不会差。

就这样,二哥高高兴兴把二嫂娶进了门。

二嫂说不上知书达礼,但也是温柔贤惠,跟大嫂不是一个类型的人。

第二年春天,二嫂生了个女孩儿。让我不解的是,在我印象里活泼开朗的二哥重男轻女的思想还挺严重,一看是女孩就有点不高兴。

当时计划生育政策是允许生二胎。二哥就寄希望于二胎。

谁知第二胎还是女孩,二哥当时说了句:“你们姓潘的就不会生男孩!”(当时邻居婶子4个女孩儿没男孩。)

二嫂气的直掉眼泪:“生男生女我说了算?”

大家都劝二哥,两个女孩儿也挺好。真不行再偷偷生个三胎。

但是,可怕的计划生育政策收紧了。

满街都是大字报:该扎不扎,房倒屋塌!该流不流,赶猪牵牛!

学生也停课游行。一时间闹得人心惶惶。

街上都不敢看见一个孕妇,看到就得被工作人员询问是哪个村,谁家的,几胎。

更可笑的是当时我们村上一个女孩儿吃的太胖,肚子大的像怀孕一样。

被上边下来抓工作的人带到大队询问。一问,原来是闹了乌龙。

亏得那时人们法制意识淡薄,搁现在估计不太好说。

二哥是铁了心想要儿子。在这样的环境下只能躲了。

二妞藏在她大姨家。大妞跟着爷爷奶奶。二嫂二哥他们就这家亲戚家住几天,那家住几天。住久了还怕有人举报。整天过着担惊受怕的日子。

三胎快到临盆的时候,悄悄回家生产。

让人失望的是,还是女孩儿。

二哥不知道中了哪门子邪,一根杠子插到底,非得生个男孩儿。

悄悄在家躲了一个月,满月后又带着第三个躲了出去。

当时黄宏和宋丹丹的小品《超生游击队》,二哥家就是活脱脱的现实版。

苍天有眼,第四胎终于生了个男孩。至此,他们的“逃亡”生涯才算结束。

家已经不像个家,除了一堆孩子,什么都没有了。

计生办又罚不少钱。(时间长了,不记得多少,反正不少。)

二哥东挪西借,亲戚邻居,借了个遍,才算把罚款交上,开始了他们一贫如洗且负债累累的生活。

这时候农村也已经改革开放,很多农民工都去大城市打工。听说大城市工地工资很高,二哥就跟着其他村民外出打工了。

他舍不得请一天假,别人不愿意加班,他主动要求加班,没明没夜的拼命的干。

拿他自己的话说:有了儿子就有奔头儿,再累也值。

二嫂一个人在家,拉扯着不大不小四个孩子。个中的辛酸不言而喻。

毕竟要养四个孩子。无论二哥怎样努力,每年还是要落下饥荒。

特别是后来四个孩子都上学了,每到交学费,二嫂都挨家跑着借钱。

他们总是挖东墙补西墙,借了新账还旧账,那日子谁见了都愁。当时村上没有比他家条件差的了。

反观大哥,儿女双全,不愁吃穿。他们两家的条件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斗转星移,30年过去了,现在看他们两家,还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只不过倒了个个儿。

大哥当时在搬运队的时候,别的工人到中午了都去饭店吃好的,毕竟他们干的是高强度的体力活。

可是大嫂会过日子呀,她觉得那样浪费。就在家煮了面条给大哥送去,还自己觉得是贤妻呢。

长时间的重体力劳动加上营养跟不上,大哥没几年身体垮了下来。不但干不了活儿,几年后得了场病,撇下大嫂走了。

两个孩子也都在大嫂无休止的唠叨中被知道:爷爷奶奶不亲他们,他们的爸爸又老实,他们这个家全靠他妈一个人支撑着。

很多生活中的细节,我不想过多说,毕竟是我大嫂。

朋友们可以脑补一下,把金钱放在第一位的人,她的为人处事会是怎样。

后来女儿嫁出去了,也像她妈一样,只是一门心思挣钱,很少去看她。

儿子儿媳也不愿和她生活在一起。

现在她一个人孤苦伶仃的,每个月拿着政府给的80块钱艰难度日。

逢人就哭诉她命苦。所以没人愿意跟她交往。

二嫂当年确实吃了不少苦,但无论条件多艰难,她始终没有放弃孩子的教育,她相信知识能改变命运。

还有,就在那样的条件下,难得改善一下生活,也忘不了让孩子给公婆,也就是我的大伯大娘送去点儿。

耳濡目染,孩子也培养了孝敬和感恩的心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由于二嫂教子有方,四个孩子都在各自的领域有所建树。

大女儿高中毕业应聘一家名企,虽然学历不高,但是努力上进,不断学习,经过多年打拼,如今已做到高管位置。

二女儿大学毕业进了外企,她有着敏锐的商业头脑和良好的外语水平,在外企的平台上如鱼得水。她还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各类培训和进修课程。付出就有回报,不论职位还是收入都提升很快。

三女儿不爱学习,早早退学帮妈妈支撑家,她勤劳善良,后来,

嫁了个条件好的婆家,婚后生活幸福美满。

小儿子也没有因为是唯一男孩儿而惯着,二哥二嫂对他要求也很严格。

初中的时候打游戏一夜没回家,二哥找到他一皮带下去一条血痕就出来了。

从此发奋读书,大学毕业他进了一家大公司,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才干,从基层员工一步步晋升为市场总监。

如今,孩子们都已长大成人,一个个都出息了。他们没有忘记二哥二嫂的养育之恩,争着孝顺。

大女儿经常带着二哥二嫂去各地旅游,让他们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

二女儿则定期给家里寄钱,还为二哥二嫂购买了各种高端的保健品。

三女儿和小儿子则常回家陪伴二哥二嫂,帮忙做家务、照顾老人。

二哥二嫂看着孩子们如今的成就,满心欣慰。

周围的人像当初羡慕大哥大嫂那样羡慕着她们。

故事来源于生活,部分情节进行艺术加工,请勿对号入座。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