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高估了学生的素质”,音乐老师吐槽新教材,主编当场回应
更新时间:2025-01-11 12:50 浏览量:2
教材是学习的重要工具,更是一切教学的起点,如果在教材这一环就把学生分成了三六九等,让部分学生连学懂教材都做不到的话,那么教育的公平又该如何体现呢?
在大家以往的认知里,教材是众多学习资料中最简单、最基础的,用家长们的话来说,虽然孩子用教材来学习,但考试考的却不全是教材上的知识,还有许多扩展延伸的内容,也就是说,只学教材来应对考试是远远不够的。
但近年来各科教材也在不断改编,大方向都是朝着越来越难的方向推进了,这也让不少家长在辅导作业时感到猝不及防,先是英语教材第一课直接上句子,后是数学教材重点不突出,部分基本的公式和概念都没写,竟然要求学生自己去推,这些改动让教材更有深度了,但家长的反馈却是:教材更难用了。
“教材高估了学生的素质”,音乐老师吐槽新教材,主编当场回应
除了基础学科的教材改动外,音乐课基础教育中的一部分,虽然容易被家长忽视,却始终是学生们心中的“白月光”,不少同学把音乐课当成比体育课更加放松的课程,一周就盼着这一节音乐课,更有学生因为学校的音乐课发掘了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总之,音乐课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虽不及主科重要,但却是不可取代的存在,学校的音乐老师们也是尽心尽力地备课,只为了给同学们带去最佳的学习体验,不过最近有不少音乐老师发现:改编后的音乐教材,让音乐课也变得难上了。
以往的音乐课,是老师带着同学们了解一部分音乐的基础知识、背景小故事,再带着同学们学几首好听的歌曲,这也是同学们喜欢音乐课的原因之一,可现在的音乐课,简直快变成阅读理解课了。
这都源于教材的大变样,新版音乐教材,致力于引导学生去感悟一些抽象的概念,比如“凤鸣山谷里有哪些奇妙的声音?”“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丰富多彩的声音”,这种对艺术境界的感悟,放在书本教材上去学习,难度可想而知,很多时候老师嗓子都喊冒烟了,学生依旧感到一头雾水。
音乐万花筒部分的内容更是令老师费解,以“世界嗓音艺术节”为引入,放的节目单中有大量的女高音独唱、男高音独唱、男低音独唱、华阴老腔等等曲目,难道编剧忘了,这是一本一年级的音乐教材吗?
教材的编写应具备包容性,教学也不是日复一日的公开课
作为音乐老师自然能理解这本教材所传递的艺术意境,可想让一年级的学生也感受到这种意境,难度可想而知,用老师的话来说就是“教材高估了学生的素质”。
没想到老师的吐槽走红之后,被教材主编刷到了,对方当场回应了老师的质疑,表示自己做过了大量的实验,同时也邀请老师们反馈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在主编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强调了教学课件的重要性,但综合看下来,这本一年级教材即便是结合课件,也只能做到提升一部分课堂效果,却很难保证学生可以领悟到教材中所想表达的意境。
教学不是日复一日的公开课,纵使音乐课不需要参加考试,但至少能让学生们从课堂中有所理解、有所收获,而不该是一节课上的热热闹闹,结束之后学生脑袋空空,就仿佛刚才上的不是一节课,而只是看了一场热闹。
另外,教材的编写应该做到高包容性,当下的中国依旧存在一些学校,没有课堂展示课件的条件,那这些学生的音乐课又该怎么去上呢?如果一本教材的编写,除了教材和老师之外,还必须依赖其他内容才能完成教学,那这样的教材,又怎么能称为教学的基本工具呢。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这件事呢?
(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