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教科书有了艺术戏剧教材|北京青年报报道
更新时间:2024-09-26 05:22 浏览量:17
近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人民教育出版社获悉:首套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艺术 戏剧(含戏曲)新教材将于2024年秋季开学正式投入使用。这套教材坚持育人为本,聚焦核心素养,采用人文主题与学科知识相融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
封面为四种戏剧样式
自2020年和2022年,国家先后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后,戏剧首次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纳入义务教育课程中。“新学科亟需新教材,人教社随即组建由高校专家、一线教师、资深编辑,共同编写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新时代戏剧教材。” 人教社音乐编辑室相关负责人介绍。
本套教材注重将戏剧学科特色与中华优秀传统美学风格相融合,彰显戏剧艺术之美,凸显中国审美、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教材共有四册。封面设计主体,选择了话剧、木偶戏、皮影戏、京剧四种戏剧样式。同时,采用多重元素组合搭配的理念,充分展现中国不同的地形、地貌,不同类型的戏剧表演形式和乐器等,使画面呈现出多重、丰满的内容美和具有丰富元素的艺术美。
《红岩》《西游记》等入教材
另据介绍,本套教材在编写过程中遴选了大量具有经典性、代表性、时代性的剧本片段、演出片段等材料,着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既有《破晓》《红岩》等革命文化题材的剧本围读与赏析;也有《桂梅老师》《深海》等讲述时代故事、记录时代声音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代表剧目;同时还融入了以京剧、昆曲为代表的优秀戏曲文化与《西游记》《山海经》等优秀传统文学经典。
充分考虑到戏剧艺术实践性、创造性的特点,戏剧教材编写组在内容组织与编排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艺术实践能力和创造力。例如在单元学习项目的模块设置上,既设置了以设计构思为主的“创意工坊”,对创作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探究与实验,也设计了以动手实践为主要任务的“制作工坊”模块,旨在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
满足学生差异性 兼顾普及与专业
此外,戏剧教材编写突出戏剧课程的综合性,围绕戏剧表演、戏剧导演、戏剧文学创作、舞台美术、戏剧制作等组织学习内容,并与语文、英语、历史、音乐、美术等学科相融合,跨学科设计项目式学习内容。
教材栏目设置也兼顾了学校戏剧教育的普及性和戏剧艺术的专业性,由浅入深地设置教学内容。从戏剧教育普及性出发,设置戏剧游戏、探索空间、情境搭建、剧目赏析、戏·文等栏目。“还设置了导演思维、表演训练营、剧本围读会、设计工坊等栏目。”该负责人称,学生的个人能力与兴趣爱好存在个体差异,但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戏剧课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在合作中提高实践与创新能力,提升艺术素养。
“动”与“静”争论中确定教材结构
采访中,北青报记者还了解到,戏剧教材编写并非一蹴而就,过程中常伴随着困惑和争论。编什么?怎么编?是否符合新课标理念?是否能在一线教学中落实?这些都是在教材编写中绕不开的话题。
对此,本套教材的编写队伍由四类人员组成,即专业剧院团专家、戏剧高校专家、资深编辑及一线教师。
在教材启动编写之初,编写组曾对关于戏剧课程的“动”与“静”产生争论,高校专家认为戏剧教材每节课的编写应从“静”到“动”,在学习相关知识后再进行实践环节;而一线教师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提出,课程应从“动”到“静”,先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与感性认知,再到理论提升。“针对该争论,我们编写组注重各方意见,撰写了不同版本的样章,经过多轮论证与教学实验,最终确定了教材结构、栏目设置与内容呈现。”
人教社音乐编辑室相关负责人表示,不同背景的编者对于教材编写考虑的视角有差异,产生争论是一件好事。不同类型的专家看待问题有不同的视角,专业剧院团专家关注戏剧艺术实践规律;戏剧高校专家注重戏剧学科理论准确性的呈现;资深编辑把关教材呈现方式;一线教师关心教材如何在课堂落实。正是这些不同视角碰撞产生的火花,让我们在编写过程中变得更全面、更审慎、更专业,从而成就了现在的戏剧教材。
而最终教材使用效果如何,还期待投入使用后的反馈。“希望全国所有的戏剧老师能与我们共同努力,一起完善教材,一起助力戏剧学科的发展,一起推动戏剧事业的进步。”
本文转载自《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