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男和金融女的160㎡北京老公寓:家是自由的“块茎”
更新时间:2025-01-08 11:05 浏览量:3
一个家的设计竟然和哲学有关?
当象征着自由与包容的“块茎理论”
成为了一种设计思路,
家就拥有了无限可能。
男主人是旅居海外9年的哲学研究者,
女主人是热爱手工艺的金融女,
他们找到了一位90后新锐设计师,
打造两人位于北京的新居。
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德勒兹
成为了这次设计的“灵魂导师”。
没有循规蹈矩的空间划分,
也没有一成不变的行动轨迹,
只有各种自洽的生活场景轮番上演。
今天,Deco走进这个“块茎”之家,
品味它盛装着的精彩生活。
男主人(右)张肖其是一位旅居美国九年的哲学研究者,主要研究古希腊哲学和法国哲学,同时也是一位资深的音乐发烧友、创作者,精通多种乐器,曾与朋友联手创作乐曲《Hudson Ballade》,被网易云音乐收录。
女主人曹地(中)留学英国归来,从事金融行业,工作之余经营着自己的家居生活类媒体账号。她热爱手工艺、热爱烘焙、热爱绘画创作和民族乐器……在她身上融汇着金融精英的理性与美好生活所带来的蓬勃生命力。
90后新锐设计师,高级建筑室内设计师。曾在东易日盛从事多年别墅与大宅设计,如今成为了独立设计师,希望能不被规则所约束,为客户提供更有创意、更量身定制的家。他崇尚“化繁为简”,擅于打破风格,以“场景化”的手法塑造空间。沙发正对“化零为整”后的落地窗,可以坐享窗外景致。长凳和茶几均为Poul Kjaerholm设计的PK系列,沙发来自国产品牌conice,是二人特地飞去佛山现场挑选的。
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德勒兹曾提出块茎理论,他在著作《千高原》中说:“块茎”有很多入口,也有很多出口,它没有被规划好的既定路线,只有对不同入口与出口选择的包容与自由。
“块茎理论”便是张肖其对家的期待,他希望在自己的家中,动线不只是A点到B点的最高效的路线,而是选择无限可能性中的其中一种。“我喜欢读书,今天躺在客厅沙发上读,明天可以在多功能室的角落里读,后天则端坐在书桌前读……没有明确的功能区规定我必须在哪里做什么事情,只有无限多的入口与出口,无限多的可能性。”
于是这个原本规规矩矩的160㎡四室一厅,在单国晏的改造下,变成了两大生活区加两间卧房的结构。生活区一个以“书”为主,7米长的开放式书架沿着墙面展开,沙发和躺椅沐浴着落地窗的阳光,安静从容;另一个区域以“乐”为主,钢琴是空间的焦点,一侧是夫妻二人的工作区,角落里摆放着唱片机和各种乐器。
以“乐”为主的生活区,既可以从客厅穿过厨房,经过前方的拱形垭口到达,也可以经过走廊,穿过右侧的折叠门进入。开放的动线让空间没有死角。
餐厨区域将两个生活区串联起来,之间没有墙体的阻隔,保持完全开敞的状态,生活伴随着音乐,在其中自由流动。“这样的格局有时会让长辈不理解:为什么好好的四居室,反而越改房间越少了?但这才是我们想要的,不被传统定义的家。”
钢琴是空间的主角,两扇对称的飘窗引入大量光线。地毯是黔东南苗族的裂织布,吊灯是野口勇的vitra akari。
“场景化”是单国晏为两个生活区设定的关键词,布局完全打破了传统,客厅没有传统的沙发区和电视墙,而是将沙发摆放在空间中央,投影幕布则隐藏在窗前。“这样的空间是灵活且多功能的,可以做很多事情,看书、会客、或者两个人一起看电影,每个场景都很舒适。”
一个惬意的读书区,座椅是两人以非常划算的价格淘来的二手宜家波昂椅,心灵手巧的女主人自己动手更换了坐垫,以一种更复古的颜色令它焕然一新。
除了把空间化零为整,设计师还对这个家中的窗景做了“优化处理”,住宅楼原本带有的窗户开扇散、框架多,把风景分割得零零碎碎。
为了给家中几个重要位置造景,设计师把客厅的落地窗、钢琴旁的两扇飘窗和卧室的窗子都换成了整扇玻璃,将三个区域的视野打开,尽可能地放大窗外景色,让居住其中的人时刻感受室内与室外的互动。
用餐区是空间的“枢纽“,连接着客厅和厨房,与它一扇拱门之隔的就是另一个多功能生活区。洞石餐桌是二人特地到河北工厂定制的,座椅是汉斯瓦格纳的经典作品Y Chair。餐桌旁的绿色餐边柜是从藏式木柜店中淘来的“创意款”,创作灵感来自蒙德里安的画作。
书架搁板是楸木制成的,为了让它与家中的色调更协调,曹地和张肖其亲自动手,用木蜡油将木板涂刷成了深色。
“这个书架的木隔板,全部是我俩自己去木材批发市场拉回来的。”
“这些都是楸木,虽然现在很少有人把它用在装修中,但它其实是性价比非常高的实木。”
“为了让它的颜色和家更搭,我们自己动手把它刷成了深棕色!”
在聊起家的装修过程时,曹地和张肖其兴奋地给我们讲述着书架的诞生,从研究木材到购买渠道,再到装饰、安装,每个环节都凝聚着二人的巧思。
用土耳其洞石制成的背景墙。石材是夫妻二人从天津石材厂家淘来的,做背景墙后的边角料被DIY成了家中各种装饰品,包括右侧小熊雕像的底座。边几是淘来的清代早期的条案,画作是西安美院一位在读学生的作品。
不难感觉到,这个家的从无到有,两位主人参与了太多。比起完全不操心的拎包入住模式,他们更喜欢高度的参与感,凝聚了自己的心血,才格外珍惜。“我们都比较喜欢研究,也喜欢动手。”装修每到一个环节,他们都会去深入了解材料和工艺,甚至去寻找厂家源头,这不仅是为了节省预算,更多的是享受钻研的乐趣。
走廊左侧是两间卧室,右侧半开放式的格栅连接着多功能区。走廊尽头的置物架用洞石背景墙切割的边角料装饰着,这样变废为宝的“二次创作”在这个家中比比皆是。
客厅书架对面的墙壁,装饰着一块价格不菲的土耳其洞石,裁切成合适的尺寸后,还剩余一些边角料,两个巧手的人将它们“变废为宝”,做成了很多装饰品,有的用于改造走廊尽头的置物架,有的则作为花器的底座,每一块都不浪费,恰如其分地成为了家的一部分。
设计师扩大了卧室的面积,以避免局促感。双开门的设计让它更具仪式感,也有更开阔的感觉。
因为喜欢岁月的优雅痕迹,也喜欢有故事的老物件,两位屋主经常会从中古店淘来一些家具和装饰品,让家中新旧交织,融合出丰富的层次感。
女主人曹地还是个重度手作爱好者,家中一些布帘、灯罩等装饰物都是她亲手制作,带着独一无二的手工痕迹,也饱含着对家与生活的热爱。
设计师扩大了卧室的面积,容纳了一张大尺寸柱床,打开舒适的尺度。
由于深度参与,两位屋主与单国晏虽然非常合拍,但也难免会产生一些小分歧,“每到这时就会感慨我们的设计师很负责,”曹地和张肖其回忆道,“他不会一味地妥协采纳我们的想法,而是会很认真地研究是否可行,然后很直接地给出建议,打消了我们很多不切实际的想法。”就这样,三个认真钻研的人加上两双灵巧的手,“拼拼凑凑”组成了这个鲜活有生命力的家。
一个研究哲学,一个从事金融,若说起二人的职业,曹地和张肖其并没有太多共同之处。然而同样在海外深造的经历令他们拥有了同样开阔的视野,也养成了同样前卫的生活理念:家是自己的,自洽就是最高境界。
角落里摆放着黑胶唱片机,贝斯和古筝形成了中西音乐间的有趣“对话”。
在事业之外,他们都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张肖其爱书,曹地就经常“蹭他的书看”,曹地喜欢烘焙,于是各式面包就成了张肖其最爱的下午茶。两人还不约而同地喜欢音乐和画作,家中的乐器种类很多,钢琴、贝斯、古筝……从古典跨越到现代,从东方跨越到西方。
黑胶唱片机传出的优美旋律,总是在开敞的空间中飘扬。而家中的每一幅艺术画作,都是精心为这个家而挑选的,背后有着精彩的故事,有时甚至会自己进行创作。
刘大为的画作,上面有曹地儿时随意涂画的痕迹,张肖其觉得很有纪念意义,便在新家为它保留了一席之地。由于担心挂在家中太过古典,二人特地为它定制了画框,并DIY了很多剪报装饰,进行二次创作,让它具有自己的生活痕迹。
自从有了这个家后,他们又多了个独特的爱好——收集瓦片,尤其是磁州窑的器皿和残缺瓦片。磁州窑是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窑址在河北邯郸彭城镇和磁县的观台镇一带,所以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的说法。磁州窑盛行于宋代,所以在器型、配色上都颇有宋代素雅低调的美感。
茶几上陈列着很多收集来的瓦片和瓷器,有的瓦片经过二次创作成为了家居装饰品。
曹地和张肖其都很欣赏宋代美学,这种黑白为主、质朴含蓄的设计也和他们的家十分契合。于是他们总是在旅行途中收集磁州窑的器皿,走访手工艺匠人的家和工坊,拍摄这些瓷器的诞生过程,有时还会收集一些破碎的瓦片,带回家洗净泥土,再根据每块的形状进行创作,把它们做成香插、托盘之类的家居饰品。
卫生间被设计成了三分离的形式,半墙瓷砖是两人挑选了很久才终于选到的心仪款式,和厨房的墙面相互呼应。
不但收集,两个“遇事就爱研究一番”的人还钻研起了磁州窑的前世今生,“它把中国北方的历史、民俗、审美各种东西都串在了一起。从地壳运动如何产生这种磁土,到民间匠人怎么运用它,产生了哪些技法,怎么创新,然后磁州窑如何和景德镇的竞争……这一系列的历史都特别有趣!”
如今,他们已经在这个亲手打造的家中生活了一段时间,由于周全的思虑和对自己的充分了解,这个家“毫不意外”地与二人的生活状态完美契合。不论将来他们还会钻研哪些领域,这个块茎一般的家都能成为载体,供他们自由地探索人生,永不设限。
看完这个有“哲学氛围”的家,你有什么感想?你的家在装修时,有借鉴过跨学科的理论基础吗?欢迎下方留言和我们分享你的想法,DECO将选出一位精彩留言送出一本新刊。
摄影 | 湛影工作室
文 | 蔡晨
编辑 | 庄娅琼
设计 | 丝佳
本文为《ELLE DECORATION家居廊》版权所有,
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投稿,请联系留言获取方式。
爱收藏的她,反向改造3室新居,看人与艺术在此自由流转
北京爷们儿奔袭“拆房市场”捡来的家,50%都是山西粗笨老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