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延时课,究竟是“留”还是“走”?
更新时间:2025-01-05 20:30 浏览量:2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领域的变革也日新月异。为了更好地满足家长的需求,解决学生课后无人看管的问题,学校延时课应运而生,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行。然而,这一政策自实施以来,却引发了诸多争议,叫好者有之,质疑者亦不在少数。延时课究竟是家长的 “福音”,还是学生的 “负担”?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对于许多家长来说,学校延时课的出现犹如一场 “及时雨”。在现代社会,工作节奏日益加快,职场竞争愈发激烈,许多家长往往无法在孩子放学的时间准时下班去接孩子。尤其是双职工家庭,孩子下午三点半或四点放学,而家长可能要到六点甚至更晚才能下班,这中间的时间差让家长们焦头烂额。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截至 2020 年 10 月,全国 36 个大中城市(4 个直辖市、27 个省会城市、5 个计划单列市)66.2% 的小学、56.4% 的初中开展了课后服务,这一数据充分显示了延时课在解决家长接送难题上的广泛普及与重要作用。
不仅如此,辅导孩子做作业也是令家长们头疼不已的问题。随着教育的发展,孩子们的作业难度逐渐增加,许多家长面对孩子的功课常常感到力不从心。特别是在一些学科知识上,家长自己掌握的知识已经过时,无法给予孩子准确的指导,甚至有时会误导孩子。延时课期间,老师可以在现场为孩子答疑解惑,帮助孩子及时完成作业,避免了作业拖延到深夜的情况,既减轻了家长辅导作业的负担,又保障了孩子的学习效果。
在某省会城市的一所小学,家长张先生和妻子都是忙碌的上班族,以前孩子放学早,他们只能把孩子送到校外托管班,每月花费不菲。而且,托管班的老师良莠不齐,孩子的作业辅导质量难以保证。自从学校开展延时课以来,张先生的孩子可以在学校完成作业,还有老师的专业指导,学习效率明显提高。张先生感慨地说:“延时课真是帮了我们大忙,不仅节省了托管费用,还让我们更放心孩子的学习。” 像张先生这样的家长绝非少数,延时课实实在在地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然而,对于学生来说,延时课却并不总是那么 “美好”。随着延时课的推行,学生们的在校时间大幅延长,原本紧张的学习节奏变得更加紧绷。从早上八点左右到校,一直到晚上六点甚至更晚才能离校,学生们在教室里一坐就是一整天,长时间的学习让他们身心疲惫。
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活泼好动、好奇心旺盛的年纪,过长的在校时间容易让他们产生厌学、厌校情绪。在一些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每天要在学校待上八九个小时,除了正常的上课,还有延时课。中午无法回家休息,只能趴在课桌上小憩,醒来后往往手脚麻木、腰酸背痛。下午放学后,又要接着上延时课,孩子们的精力被严重透支。据一项针对小学生的调查显示,参与延时课的低年级学生中,有近 30% 表示感到 “非常疲惫”,20% 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这些数据令人忧心。
河南汝州市实验小学的一位家长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反映,该校实行延时服务后,孩子每天下午要到 7 点多才放学,从 2:20 到校一直上课到晚上 7 点多,将近 5 个小时,回家之后还要写作业到深夜 11:00 左右。孩子压力大得已经开始厌学,年迈的父母陪着孩子写作业,也熬坏了身体,整天埋怨。这一案例充分反映出延时课给学生带来的沉重负担,也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延时课也存在诸多问题。目前,许多学校的延时课主要以作业辅导为主,老师帮助学生完成当天的作业,或是安排一些简单的自习。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作业完成的问题,但形式过于单一,缺乏趣味性和创新性。对于学生来说,一天的课程学习已经足够疲惫,他们渴望在延时课上有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放松身心,拓展兴趣。
除了作业辅导,部分学校开设的兴趣班也未能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由于师资、场地等资源的限制,兴趣班的种类相对较少,常见的只有绘画、书法、音乐等少数几种,且教学质量参差不齐。一些学校的兴趣班只是简单地让学生看看视频、做做手工,缺乏系统的教学指导,难以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家长王女士就曾无奈地表示:“我原本希望孩子能在延时课上学到一些新的技能,比如编程、机器人之类的,培养他的逻辑思维能力。可学校提供的兴趣班只有绘画和舞蹈,孩子都不感兴趣,最后只能在教室里写作业,感觉延时课的意义不大。” 像王女士这样的家长不在少数,他们对延时课的内容设置感到失望,认为延时课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要想让延时课真正发挥其优势,避免成为学生的 “负担”,就必须在实施过程中寻求平衡,优化课程设置。首先,学校应严格落实自愿原则,充分尊重学生和家长的意愿。在开展延时课之前,通过问卷调查、家长会等形式,详细了解家长的需求和学生的兴趣,让家长和学生自主选择是否参加延时课,以及参加哪些课程。对于那些确实有困难无法按时接孩子的家长,可以提供相应的延时服务;而对于学生来说,如果他们在一天的学习后已经感到疲惫,或者有其他个人安排,也应允许他们选择不参加延时课,提前离校。
某学校在推行延时课时,就采取了灵活的报名方式。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时间和孩子的实际情况,每周甚至每天为孩子选择是否参加延时课。学校根据家长的报名情况,合理安排教师和课程资源,确保延时课的质量。这种弹性参与的方式,既满足了家长的需求,又照顾到了学生的感受,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广泛认可。
其次,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学校应下足功夫,开发多元化的课程体系。除了作业辅导,还应增加更多丰富多彩的兴趣班和社团活动,如科技创新、编程、机器人、戏剧表演、户外运动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发展需求。同时,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邀请专业人士、志愿者等来校授课,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延时课的质量。
在师资配备上,要注重教师的专业特长和教学能力,为不同的课程配备最合适的教师。并且,教师在延时课上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帮助和指导,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拓展性的学习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上海市的一所中学在延时课的优化方面做得就颇为出色。学校开设了涵盖多个领域的社团活动,如 “科技创新社”“戏剧表演社”“摄影爱好者协会” 等,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学校还邀请了校外的专业摄影师、演员等来校举办讲座、指导社团活动,让学生们接触到更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在作业辅导方面,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层辅导,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延时课上有所收获。通过这些优化措施,该校的延时课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尽管延时课目前存在一些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出发点是为了解决社会现实需求,具有积极的意义。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而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让延时课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和家长。
一方面,学校应持续优化延时课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需求,提供更多元化、个性化的课程选择,让延时课真正成为学生拓展兴趣、提升能力的 “第二课堂”。另一方面,家长也应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与学校保持密切沟通,及时反馈孩子在延时课上的表现和问题,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延时课作为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举措,既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只有通过学校、家长、社会等各方的共同努力,不断优化完善,才能使其真正发挥优势,成为家长的 “福音”,助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让教育更加贴近民生,满足社会对优质教育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