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妮|未知的马拉松,永远向前
更新时间:2024-12-26 04:19 浏览量:5
初冬的夜透露着丝丝寒意,但身着荧光装备的跑步爱好者们仍源源不断地朝着“湘潭大学万人荧光运动嘉年华”的起点处聚集。一声“开跑”令下,伴随着音乐的节奏,荧光浪潮沿着校园主干道涌入第二田径场。摆动规律而有力的手臂,流畅而紧实的肌肉线条,一步紧接一步,稳打稳扎,这位受邀在队伍最前方领跑的是国家一级马拉松运动员张妮。
“早在学生时代,我和师兄林鑫就有想过举办一场类似的短距离比赛,把同样热爱跑步的大家聚集起来,用不一样的方式欣赏湘大的夜晚。”这是她坚持跑马拉松的第十一年,也是她与湘大结缘的第八年,在这条路上,张妮追寻自我,成就自我,不管是这场由计算机学院举办的浪漫的荧光夜跑,还是成为一名湘大的体育老师,对她来说都是某种意义上的圆梦。
小学时,张妮常常需要一个人在家和学校之间往返两公里,无聊了就溜达溜达跑两步。当然,早点跑回家写完作业,然后看电视,对她这样的小孩子也有着莫大的吸引力——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那时,在学校那片不太大的草地“操场”上,“拔草”往往作为独特的“开学第一课”,成为他们在学校唯一的运动。于是,当有一个机会能够代表学校去镇上参加运动会时,张妮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尽管那时的她也并不清楚运动会到底要做些什么。
抱着“觉得好玩”的心理,张妮却出乎意料地跑出了好成绩,又被选作镇上的代表,踏上了县运动会的赛场。正是在这场比赛中,她被左兴高教练“挖掘”出来。小学毕业的那个暑假,13岁的张妮跟随左教练来到了离家三十多公里远的县城,恰逢四位毕业的师兄师姐回来探望左教练,听了他们的讲述,张妮心里懵懵懂懂:“原来跟着教练好好训练就能考大学。”
她命运的纽带也就此与跑步联结,寒来暑往,步履不辍。“一开始还小,训练就跑个八九圈,天真地认为原来考大学这么轻松。”后来训练的量慢慢上去,十圈、二十圈甚至更多,她渐渐也吃到了田径训练的苦。“那时候我才明白,考上好大学并不像自己想得那般轻松,对于文化成绩一般的我来说更是难上加难。”有了清晰的认知,张妮从未放弃过文化课的学习,并且选择了值得她一直以来坚定走下去的道路——体育。
这是一条孤独的道路,或者说每一条通向心之所向的道路都无法避免有那么一段孤独的历程。高三那年,张妮靠平时参加比赛攒下来的一点儿钱,独自辗转前往各个目标院校参与体育特招面试,这算是她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一个人出远门。西安面试失利后,张妮又来到北京,为了省钱,她在五道口附近选择了一家青旅,在这个“四人寝”里获得一个床位,仅仅一晚,却还是花了两百多;走进饭馆,点了一碗最便宜的炸酱面,也要三十多。“还是蛮心疼的,我当时一个月的生活费也就三百。”一趟趟奔波,在去往南京的火车上,她一个人度过了自己的十九岁生日。没有蛋糕,也没有家人朋友陪伴身旁,她唯一的收获是成长,是真真切切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选择权——考上湘大。
就这样,那时候什么都不懂的她,来到了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习,在这里开始了她的新征程。“我很幸运,能在摸着石头过河时遇到林鑫师兄。”他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对张妮多有照顾,还经常教会她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鼓励她,支持她。“林鑫师兄一直都是我的榜样。”
张妮与体育的结缘,虽始于无心,但就像那洞庭湖的杨柳,一旦碰到泥土,就会带着那股子韧劲儿,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初三那年,张妮和同班的女同学在左教练的带领下参加了山东中小学体育联赛。那时的她为了不耽误学习,在班主任的建议下,训练频率从原来的每天五点起床、一天两次变为了两周一练。训练时间的不足在无形中给她上了一道枷锁,所有人都觉得她只是这场比赛的“陪跑者”,甚至她自己也这样觉得。在这条一直下着瓢泼大雨的跑道上,张妮还是倔强地跑完了全程。“跑完下来,我不知道脸上流的是雨水还是泪水。”只是在同行女孩的口中得知自己的成绩只排到同组的五、六名,拨通左教练电话的那一刻,张妮的眼泪唰一下就出来了,控制不住地往下掉,“原来真的是眼泪”。等到那张成绩证明递到张妮面前的那一刻,她才知道,自己的3000米竟然达到了国家二级运动员的水平——快了四秒钟。对于这份意外之喜,除了惊讶,她也清楚地认知到:自己的成绩算不上好。
本科期间,她在谭曙辉教练的科学带领下慢慢进步。田径场上,风吹日晒,那个青涩但目光坚毅的女孩只是一圈又一圈,进行着雷打不动的日常训练和额外加练。她的努力和付出都被谭教练看在眼里,因此,即便是各方都不看好张妮时,他却力排众议,先斩后奏,带她参加了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没有人相信我,除了我的教练。”她也没有辜负教练的信任,顶着压力,在女子5000米和10000米都取得了全国第三的成绩,用实力打破所有质疑,向所有人证明:“我可以!”
在别人和自我一次次的双重否定中走出来,重塑自我,跑马拉松带给她最大的收获就是不被定义。“每一场马拉松其实都是一个未知数。取得最好的成绩不是唯一的目标,在途中做到一直坚持,才是最值得骄傲的事情。”
2021年,她拿下了自己成绩最好的一场全程马拉松比赛——徐州马拉松。在此之前,张妮的主攻方向是半马,但这次面临42公里的挑战,她也给自己定下了目标:取得好成绩。可当里程来到30公里时,她逐渐开始觉得吃力,最后的十二公里仿佛成了一座近在眼前却无法翻越的大山。“干到哪算哪!”这句师兄常常用来鼓励张妮的话,此刻突然在她的脑海中变得格外清晰。“坚持,跑完!”这个念头一直支撑着她,直到越过终点线。“所有疲惫伤痛,在那一刻已经烟消云散。”
“人活着其实就是在未知的海洋上去航行,在已知的岛屿上获得补给。”在张妮看来,莫兰在自己百岁时写下的这句话,与征服马拉松的过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带给了她莫大的启发:“坚持去突破,本身就很有意义。”
就像当年的师兄师姐们一样,张妮也在这个假期回去看望了左教练。再次回到这个自己努力过的地方,她发现左教练家门口那棵高挺而又笔直的大树已经不见了,绿化翻新后的小区,变得很是陌生。但还好,教练那辆小红车一如既往停在门口,让她一眼就能找到回去的路。“左教练倒是没怎么变,只是两鬓又添了些许白发。”渐渐与张妮记忆中那个无论严寒还是酷暑都骑着小电驴陪着他们一圈一圈跑下去的身影重合。
“我走出了自己的青春,走进了他们的青春。”正当她以为走上体育这条道路会离自己曾经想要成为一名老师的梦想越来越远时,命运兜兜转转还是实现了闭环。如今,她也和左教练一样成为了一名湘大的体育老师。每当看到田径场上那些拼命训练的学生,或者说是她的学弟学妹们时,她就会想起曾经的自己。
2020年,是张妮本科毕业前的最后一次省运会,她卯足了劲儿,想要冲击湖南省3000米障碍跑的记录。备战期间她练得太凶,太过急于求成,结果导致脚踝韧带撕裂,需要往返长沙去治疗。“只记得那时医生用了中医的银针,很长很长的银针,扎在我的脚踝上,每扎进去一下我都感觉扎在了心里。”脚踝这么大点儿的位置,却能一口气扎十几二十根针。针扎完了还有超声波,“那种感觉就是能把你的骨头震碎。”这一个多月的时间是张妮最痛苦的时候,除了病痛的折磨,还有看见别人训练,自己却什么都干不了的无力感。那时的她才意识到:训练也需要一些科学的手段。
“我以前走过的弯路,希望你们能少走一点,我曾经撞过的南墙,不希望你们再去撞一遍。”课堂上,张妮会有意识将动作分解,纠正大家的错误,尽量帮助大家做到无伤跑步。“作为一名老师,我目前还需要系统学习更加专业的知识,提升自己的同时帮助学生们更好地锻炼体质。”现在的她,每天至少跑10公里的量,有时是5分半的慢跑10公里,有时是5分钟、4分半甚至4分的10公里,还会搭配一些系统性的力量训练。“马拉松运动彰显的就是挑战自我、永不放弃的体育精神。”人生就像是一场马拉松,输赢不在于一开始跑得有多快,也不在于中途的某一段跑得有多慢,关键在于你有没有坚定的信念。“我想继续跑下去,即使是上了班时间不那么充裕,也想继续跑下去,我想把马拉松的精神传承下去,也希望能够感染更多的年轻人,带动大家一起跑起来,在普及体育健康事业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从学生到老师,转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教育传承的初心以及对跑步的热爱。
从回家的路跑上专业的跑道,张妮从未停下,一步又一步,无论是教育还是马拉松,不管是生活的跑道,还是人生的跑道,相信她都会越走越远。生而有翼,怎能匍匐前行?我们无法避免人生某些时刻的迷茫与徘徊,也无法绕开低谷,那就跑两步,大步向前,不放弃,不服输,或许就是破题的关键。毕竟,路,一直在脚下。
图源:张妮
文案:梁慈 黄俊康 杨雅婷 阳佳潞 霍渊德
指导老师:刘翔